全国碳市场即将在6月底正式上线交易,各界期待。作为全球碳市场的“先行者”,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自2005年启动以来,逐渐发展成熟,覆盖欧盟近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11000个排放设施,年度交易量占全球碳交易的九成以上,碳配额价格在2021年一路上扬,突破50欧元。

笔者所在的挪威点碳团队(Point Carbon)自2000年就开始对全球碳市场深度追踪,碳市场的目的是什么,欧洲碳市场是否促进了减排,碳交易的主体都有哪些,欧洲碳市场有哪些教训和经验对中国碳市场有借鉴意义,基于从业经验和长期的观察,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

碳市场的目的是什么

碳交易是以市场化的手段用最优减排成本实现气候目标的政策工具。确切地说,欧洲碳市场,以及美国加州碳市场和中国国家碳市场等,属于履约碳市场,和碳抵消碳信用市场,比如CCER等有所区别。

履约碳市场中,主管机构事先决定配额的总数上限,称为Cap,然后发放碳配额给纳入碳市场的企业或者设施,一般也有一定的准入门槛。如果企业的实际排放量超过发放的配额,就需要采取减排措施或者从有剩余配额的其他企业处购买,这就发生了碳交易。同时,碳市场的配额总数上限每年递减,以保证配额的稀缺性,激励企业减排。

欧洲碳市场的减排效果

启动以来,欧洲碳市场覆盖的电力和工业行业排放量逐年下降,每年平均降幅达3%。因为疫情影响和高碳价推动,2020年的总排放量大幅下降13.3%至约13.5亿吨,比2008年的21亿吨下降了36%。当然,这其中还是电力行业对减排的贡献最大,主要是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近年来的高碳价挤压煤电运行小时数。

工业行业的排放量下降幅度相对较小,但是也有一定程度的能效提高。另外,虽然欧盟碳配额价格多年处于低位,甚至在个位数徘徊多年,但据文献分析,在2008-2016年间,碳市场仍然推动了欧盟碳排放量减少12亿吨,比没有碳市场的场景减排3.8%,纳入碳市场的行业的减排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稳健的气候政策是碳市场发挥作用的关键

碳市场要发挥激励减排的作用,必须依靠碳价这一信号。而欧盟强有力的气候政策以及陆续加码的减排目标,是推动欧洲碳配额价格近年来大幅回涨的根本原因。提高长期气候目标意味着碳市场的减排力度也需要加大,那么碳配额的发放就会削减更多,市场参与者必须考虑到未来配额的稀缺性,这就支撑了碳价上涨。

目前欧盟正在根据新确定的2030年减排至少55%的气候目标,来讨论如何下调碳市场的配额总量,比现行规定将削减更多配额数额。与此同时,欧盟一直以来都强调碳市场是其气候政策的基石,这也确保了碳市场参与者对这一机制的信心,在之前碳价由于配额过剩处于低位的时期,仍然因为对未来政策的乐观预期而积极参与碳交易,使得碳交易机制可以平稳发展。这也体现了碳配额可以跨年跨期储存这一特殊性,使得碳价信号可以激励优化跨期减排行为。

由此可见,中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等机制设计,应该和国家的整体气候目标即双碳目标相结合, 考虑碳市场纳入行业的优化减排路径,来确定碳市场的配额总量目标。这样才能保证碳市场的排放量能够在可控的范围内,使纳入企业对未来配额的稀缺性有所预期,进而意识到减排的收益或者碳排放的成本,结合陆续引入配额拍卖机制,支撑碳交易的平稳运行,促进碳价发挥引导减排的作用。

减排成本是碳价发现机制的最终决定因素

碳交易中,碳价因为配额的供给和需求以及市场参与者的交易策略而波动,同时也受到能源市场以及其他金融市场的影响。纵然碳价在某些时段有波动,如果从季度或者年度平均价格的角度来看,近几年的欧洲碳配额价位大约相当于欧洲碳市场覆盖行业的减排成本。

首当其冲的是电力行业的燃料转换,也即碳价通过在电力现货市场推高煤电碳成本和提高气电的优势,实现气电替代煤电进而减排。比如2020年,碳配额均价25欧元,大致推动电力行业减排5000万吨,也相当于估算的电力行业该年度的配额缺口。而2021年以来碳价快速上涨突破50欧元,部分原因是西欧加速退煤,电力行业燃料转换潜力下降,那么下一个层次的减排成本就只有工业减排措施,包括更新工艺,能效提高,氢能和CCUS等更昂贵的技术,进而推高了碳价预期。

欧洲碳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比例在近年来逐步提高,使得碳配额和股市大宗商品的相关性有所加强。然而,交易所披露的持仓数据以及碳配额的拍卖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碳配额还是控排企业所有,在碳交易中仍然占主导地位。

非控排企业也即金融机构主要是起到提高市场流动性和活跃交易的作用,并非市场主体。当控排企业主导碳交易时,减排成本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碳价的锚石,指引碳价的预期水平。

当然,这一理论是否在中国碳市场适用,还需要根据中国电力和工业行业的实际减排潜力和技术成本来决定。比如中国电源结构仍然是煤电占比高,气电比重很低,那么碳价几乎没有实现燃料转换的潜力,需要其他类型的电力减排措施来作为碳价的参考。

市场调节机制有助于稳定碳市场

欧洲碳价在长期处于低位之后,2017年开始大幅反弹,主要就是因为欧盟在讨论了多个市场改革方案后,决定引入市场稳定储备机制这一调节机制,削减过剩配额,并且动态调整未来配额发放,抵御需求侧的风险冲击。碳市场的很多参数设计都是提前规划的,包括基准值、配额总量、历史产出水平等,难免会和实际情况有所出入,另外碳市场也会受到比如金融危机和疫情这样事件的冲击,难免会影响实际排放和配额需求,所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可以对冲这些不可预测的风险,以免过剩的配额削弱碳价信号,影响碳市场发挥作用。

实践证明,欧盟实施的市场稳定储备机制效果基本符合预期。2020年因为疫情,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但是碳价只短暂下跌就快速回涨,就是因为市场预期这一调节机制可以吸收更多的配额,从而收紧下一年度的配额发放,保证了碳市场配额供需平衡。

市场调节机制除了上述供给侧调节,也可以直接调节碳价水平。在欧洲碳价低迷的时期,碳地板价的呼声非常高,不过欧盟最终还是选择了供给侧调节。但英国在脱欧以后,2021年重新成立了单独的碳市场,就规定了22英镑每吨的配额拍卖地板价,并且设立了成本控制机制,避免碳价因为过度投机而大幅上涨。所以可以根据国情和政策倾向来选择合适的市场调节机制。

碳市场需要和其他政策进行协调

碳市场并不是万能的,要实现总体减排目标,还需要实施其他能源政策。欧盟的气候能源框架,一直都是以气候目标为主,再另外确定长期的可再生能源目标和能效目标,并逐步提高这两者的水平。与此同时,各国也另外实施了其他类型的措施来进一步推动减排。碳税就是其中一个政策。英国近年来就对火电厂额外征收碳税,目前税率为18英镑。根据英国碳市场目前48英镑的碳价水平,说明火电厂一共要支付66英镑每吨的高额碳价,有效加速了退煤,激励清洁能源的发展。

碳市场覆盖的行业范围有限,以大型、固定的排放源为主。而像交通建筑这些规模较小或者分散的排放源,碳税的约束效果更直接。德国从2021年开始启动的国家碳排放交易系统,纳入建筑业和交通业,固定碳价为25欧元/吨,逐年上涨,其实具备燃料税的性质。同样属于欧洲碳市场的挪威,早在1991年就对化石能源开征碳税,2021年则宣布计划逐步提高税率,从目前95美元/吨增至2030年的240美元/吨,借此向油气生产商施压激励减排。

避免因为碳市场影响企业竞争力

碳价上升虽然可以激励企业采取减排行为,但是上涨过快过高,过度提高企业的碳成本,将影响企业的竞争力。欧盟在碳市场的设计中,针对这一方面主要设计了两个机制。

第一个是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即补贴耗电量高的工业行业的用电费用。因为碳价通过欧洲自由电力市场传导入电价,所以这些工业行业,比如电解铝行业就在电费中支付了碳价成本。

第二个机制是碳泄露机制。欧盟根据贸易强度和碳强度等指标,来决定工业行业的碳泄露名单。在此名单上的行业,可以拿到百分之百的免费配额量,相当于几乎无需付出碳价成本。不过,欧盟也在陆续收紧这一名单,以避免过度补偿欧洲企业,削弱碳市场的减排效果。欧盟目前讨论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也将这一名单纳入综合考量之中,避免双重补贴。

综上所述,欧洲碳市场的发展历来并非一帆风顺,一直在试错和修改之中不断演变。经历了配额过剩,金融危机冲击,价格长期低迷,碳市场官方数据泄露事件,增值税诈骗丑闻,企业在最高法庭起诉欧盟配额分配方案等等诸多事件,欧洲碳市场近年来终于强势回归,担当起了欧盟气候基石的名声。

经过十年蓄势和试点碳市场的摸索,中国国家碳市场即将开始正式交易,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碳市场,覆盖排放量已经达到欧洲碳市场的三倍多,在总结国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摸索设计适合本国的方案,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