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推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赴境外市场发行绿色债券迅速升温。国家发改委综合司司长袁达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赴境外发行相关债券,呈现出发行量显著提升、品种不断创新、债券期限拉长等特点。 

多位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应推动绿色债券发行“走出去”和“引进来”。一方面,要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债券发行引入相关认定机构,为绿色债券市场制定统一的监管和市场基础设施,严格规范相关披露准则;另一方面,随着中资企业赴境外发行绿色债券逐渐成熟,境外投资者对我国债券的熟知度和信任度也会提高,有助于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吸引更多优质资金支持。 

企业赴境外发行绿债活跃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债券越来越受到资本市场关注。除在境内市场发行外,去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选择在海外市场发行绿色债券。 

据统计,2020年,中资企业在境外共发行19笔绿色债券,总规模约8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中资企业在境外发行29笔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约102亿美元。在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研究员明明看来,中资企业赴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发行量提升与近来美债利率走低有关。此外,国外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较为成熟,对于绿色债券的接受度较高,ESG投资理念普及也是原因所在。 

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海外绿色债券的平均融资成本为6.59%,较同期其他海外债券低2.38个百分点。分析人士表示,当前投资者对绿色概念比较支持和认同,因此绿色债券整体融资利率偏低。 

值得一提的是,中资企业境外发行绿色债券还呈现品种多样化特点。袁达表示,除传统的绿色债券、气候债券、可持续发展债券等外,今年又衍生出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品种。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陈健恒表示,在政策鼓励下,国内绿色债券品种不断创新扩充,交易商协会在今年4月28日推出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一项重要创新,未来,其他债券品种仍有创新和发展的空间。目前,已有两家中资企业赴境外发行3笔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募集资金约15.5亿美元。 

那么,什么类型的企业适合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呢?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境外发行绿色债券的资金成本较高,有能力境外发债的主要是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尚不具备境外发债的能力。此外,绿色债券对应的绿色项目往往运行周期较长,对配套资金的使用周期也相应延长,需要发债主体具备强大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经营稳定、现金流良好且主体信用评级高的企业,更易获得国外投资者的认可。 

袁达表示,未来,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支持综合经济实力强、国际化经营水平高、风险防控机制健全的企业赴境外发行相关债券。 

境外发行面临标准差异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在发行程序、标准等方面并不完全统一,使得“走出去”这一过程的推进对有融资需求的企业而言存在一些障碍。

 “首先是参考标准的不同。”施懿宸表示,中国主要参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境外主要以GBP/CBI为主,还有东南亚市场的亚洲绿色金融标准。此外,境内主要由债券发行监管部门负责审批,境外发行则由第三方评估机构送第二方审查机构自行贴标。 

明明也表示,在绿色债券定义方面,国内不同类型的债券就存在多重标准。 

例如,发改委将企业发行中长期外债的监管制度改为备案登记制,即由境内企业及其控制的境外企业或分支机构向境外举借的、以本币或外币计价、按约定还本付息的1年期以上债务工具,包括境外发行债券、中长期国际商业贷款等,都需要进行备案并纳入监管。而我国境外绿色债券的期限大多在3年以上,因此必然受到备案制度的制约。对于中资企业赴境外发行绿色债券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明明表示,发债主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符合发改委等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二是保障按时还本付息、维护信用等级;三是资金专款专用,尤其要避免将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于非绿色项目中。 

加强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在中资企业绿色债券发行迈向国际市场的同时,国内绿色债券与国际标准依然存在一定差异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表示,要统一绿色金融标准。目前我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国际主流标准存在差异,同时,国内不同机构制定的标准也尚未达成一致,绿色项目认定口径、产品设计、信息披露和风险管理要求不尽相同。比如,在绿色债券发行中,由于没有统一、严格要求引入权威的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强制进行信息披露,投资者很难形成对债券发行条件和发行价格合理、全面的评估和测算。下一步,应健全绿色金融产品服务标准体系,统一信息披露要求,建立强制披露制度。 

陈健恒也表示,在绿色债券的标准认定方面继续向国际市场靠拢,尤其是信息披露和外部第三方认证规范方面。一个更加规范和透明化的市场也有助于其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同时,加强信息披露和引入国际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也有利于吸引境外资金。 

事实上,在为绿色债券市场制定统一的监管和市场基础设施、推动国内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上,中国也正在积极做出努力。今年2月,银行间市场推出碳中和债券,是我国首创绿债子品种,其项目投向更为明确,认证标准高,对是否符合国际标准(GBP/CBI)也进行了相应的评估,更符合国际标准;4月份,人民银行会同发改委、证监会联合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不再将煤炭等化石能源项目纳入支持范围,绿色债券标准得到进一步统一。 

7月24日,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全球财富管理论坛2021北京峰会上表示,下一步,将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与国际标准对接。在尊重我国能源禀赋与产业结构基础上,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绿色债券标准,助力全球绿色金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