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是桥梁工程师,过去几年断断续续开始做招投标工作。从最开始的新加坡南北通道N111到N110,再到新加坡樟宜机场Package 3、ARC项目,一直到正在投标的项目。项目金额是越来越大,头发是越来越少,有些有意思的东西,挺值得写一写。

怎么看标书:

一本标书收到之后,大致结构永远是那几部分:招标邀请、投标人须知、一览表、技术条款、商务条款。标书很厚,无聊的信息又很多,如何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很重要。

我的职业背景是工程师,所以经常会习惯看的第一部分是项目内容和技术条款,一般情况还会花大量的时间逐条逐句的把技术条款过一遍。同时受到标书的还有商务背景的同事,明显我们工作习惯不一样,他喜欢先看的是项目信息一览表,然后就转向商务条款。虽然是一个小习惯,暴露出来的却是各自认知项目的角度:我是从技术上好不好做看项目,他是从业主商务条件是否苛刻看项目。

图片

投标团队怎么构建

无论是先看哪个部分,大致几天时间标书总会看完的。后面的事情就是怎么做标了。两年前我投完某D&B项目(人生第二个标)的时候,大家交流经验。我很自信地说,投标工作其实就是三个组之间的事情:设计组、施工组和报价组,设计冲,施工催,报价一句两人衰。只要这个三个组的协同做好了,其他项目投标,无出其右。这是一个很典型的以设计人员身份看投标:设计先行,施工组不停催图纸。设计施工方案做完,报价一出来,设计和施工可能都要推倒重来。这也是一个很幼稚的新兵看待一两次胜利。后来再投标其他项目,尤其是做资格预审做的多了。

大概是在2019年,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设计-施工-报价三维一体理论,不光不能吃遍天,还有些片面。作为中国海外企业,施工永远不是最难的。设计再难也可以找到设计院来解决。资审商务材料才是第一个陷阱,随便一个问题没回答好,结果就是Not shortlisted或者Disqualified。新的三维一体理论应该叫:商务-技术-报价三组协同。

再然后参与其他国家的投标又多了,突然想到佛经一句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概意思就是把自己那些偷懒的心思放下,把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限制去除掉,才能激发自己的心,也就是中标的积极性。实际后来碰到的项目,或设置安全要求、提高技术门槛、或拒绝延期、或设置属地化条款,没有一个能够能够轻松的按照自己“理论”来错做。

技术条款看不懂怎么办

无论以前做过了多少项目,每次碰到新的投标,大家的反应都是一样的:这个项目太难了。无论是做技术出身还是做商务出身,大家都在不停的遇到新技术、开拓新领域。业主的技术条款也随之页数变多、种类变杂,看不懂的地方也在增多(最近的一次投标,技术条款已经达到2000页以上)。应对的办法可以是请专家,也可以完全分包,但是有一条不能停止的就是学习新东西。好像又回到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