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蔓延对全球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的冲击,经济停摆、生产停滞、供应链中断、全球贸易量大幅萎缩,企业流动性资金压力上升。在此历史背景之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准确判断国内国际形势发展新变化,审慎作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被确定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中国企业在此次疫情背景下,如何理解和认知新发展格局,以更高的发展质量引领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抓好机遇、谋划布局,对中国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发展格局下境外投资环境的变化

新冠疫情涉及范围较广、调整时间更长、后续影响难以估计。归纳起来,此次危机将对全球投资造成以下影响。

一、经济停滞,各国投资限制性政策逐步收紧

此次疫情对各国经济带来重大冲击,其影响甚至超过了2007年金融危机,在发达经济体中,美国、英国、日本和欧盟地区2020年经济出现负增长,新兴市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失业率大幅上升,全球经济处于停滞甚至衰退的状态。

各国为防止疫情的蔓延,纷纷出台“史上最严控制措施”,限制生产性经营活动,可以预测,在各国疫情风险得到控制之前,限制性和封锁性政策仍将收紧,投资性活动受到很大影响。

二、金融风险加大,全球避险情绪升温

疫情的负面影响最先体现在金融行业,全球主要股市均出现了罕见的暴跌,其中美股在2020年3月共触发4次熔断机制。金融业受影响程度超过 2007年次贷危机,在美股传导机制的影响下,全球股市无一幸免。股市危机也推动避险情绪上升,市场恐慌情绪指数到达阶段性顶点,多国开启降息操作模式,债券市场上涨,黄金等具有避险属性产品需求加大。金融风险加大也将传导至实体投资活动中,投资性行为受到极大抑制。

三、单边主义和去全球化趋势增强,保护主义抬头

2020年初,中美贸易谈判第一阶段协议达成和英国“软脱欧”的初步实现,使得2 020年全球本应拥有较好的经济环境。然而,疫情的发生对这种正面作用大幅度抵消。全球已经有超过100个国家出台实施出入境管制措施,涉及到航班、口岸、签证服务管理等。政策的出台导致人员交流减少进而代表着以服务贸易驱动的全球化模式受到极大的影响,疫情带来的东道国政策压力将使得外国企业进入当地社会的门槛提高, “排外”思维将随着疫情的发展持续发酵, “本国人优先”的政策将大幅度出台,这会提高国际投资不确定性风险,不利于投资企业全球化的进程。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机遇

一、新形势下,部分国家资产价格下滑,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机会

新冠疫情的发展和蔓延,使得许多国家经济环境低迷,本土企业陷入资金链趋紧和业绩增长乏力的困境,其结果是造成企业资产价格的下滑。这无疑是给有条件的中国企业到境外开展并购等投资活动提供了有利机遇,尤其是在疫情较为严重的欧洲和拉丁美洲。

与2 007年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相似,欧美地区受债务危机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中国企业可以以此为契机,投资并购欧美高科技和品牌企业,这对企业自身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不小的帮助。

在本次疫情的影响下,一些国家深受疫情拖累,经济增长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可以预测,当疫情趋缓过后,相关国家政府势必出台刺激经济增长政策,经济的疲软也会迫使这些国家吸引外资进入,调整外资准入的条件。这不仅大大降低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门槛,也加大了境内企业海外投资行业和投资领域的选择空间。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坚实的后盾

中国一直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提倡全球化和多极化,推行“一带一路”合作模式。本次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发展虽然也带来不小的冲击,短期内出现了不少挫折与延误,但在贯彻“一带一路”倡议下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决心不会改变。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在2 014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2 016年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对新型全球化的基本设计构思。这次疫情传播和资本市场动荡,将全球利益共同体的特征反映得淋漓尽致,它会倒逼人类责任共同体的设计和运行。因此,在旧的全球化经过如此一 “疫”逐渐消失之际,又将会催生新的全球化的诞生和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国力不断增强,外汇储备规模不断扩大。相信在全球疫情稳定过后,中国 “一带一路”倡议会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发展的中坚力量,会不断提供更多的资金规模和政策便利,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三、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为企业海外经营指明方向

2020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在全国“两会”上提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 020年7月3 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总结建国以来长期发展方式,结合国际国内发展变化提出的一项中长期经济政策指导策略,对“十四五 ”规划也将产生深远影响。之所以坚持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的自主开放策略,也正是因为在全球化社会大生产体系中,国民经济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已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因此,在新形势下中国企业开展海外经营时除了考虑外在环境,也要注意内在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在开放型世界体系中通过内外循环相互促进,才能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思考

投资、消费、进出口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在全球疫情影响下如何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进出口的支撑作用值得思考和提前谋划。国际直接投资不仅仅带动的是中国资本的对外流动,还包括中国产品、中国技术、中国标准的出口。 

此次疫情的大流行,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提出以下四点应对措施。

一、加强国内外形势研判,提前做好顶层设计

为应对全球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各国纷纷出台了多项经济刺激措施,降利率、促投资政策将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普遍。面对疫情,中国也在强调加大“六稳 ”工作力度的同时提出了“六保”,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增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对于企业来讲,应该抓住本次疫情机遇,深入研究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坚持“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思维,审时度势、精心谋划、超前布局、力争主动做好企业对外投资经营顶层设计。还应充分认识此次疫情 “中国方案 ”为遏制全球疫情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加快完善企业经营规划,推动资源整合,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

二、把握战略机遇期内的重大变化,谋求整体利益最大化

本次疫情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注定将在疫情过后发生重大的变化。可以预测,疫情过后,全球将进入总需求不足和去杠杆化的过程,一方面,中国作为率先走出疫情的国家必定在全球经济的复苏中起到巨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在疫情严重国家则会呈现出技术并购和基础设施投资机会,中国企业应该抓住这次全球产业调整的机会,发挥好产业资本杠杆的作用,立足自身优势,突出主业,快速补足短板,寻求能够提升自身技术和市场地位的创造性资产,重点聚焦高端制造等中国企业短板领域,力争抓住此次机会,实现弯道超车,重塑国际投资新格局。

三、精心准备,制定科学合理的海外经营策略

本次企业海外经营环境带来新变化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该从长远的海外发展战略进行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海外布局。研究信息不充分、决策能力欠缺以及对形势的错误判定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制定错误的发展规划,增加企业海外经营的风险。

对于中国企业,以往海外市场往往重施工、轻规划,随着中国企业 “走出去 ”步伐不断加快,海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持续降低。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此次机会,制定相关的投资规划和策略,加大海外资产使用效率,通过海外资产上市和设立主权基金等现代企业国际化手段,发展海外投资平台,获取全球最低廉的资金成本,分散海外投资风险,快速做大做优做强境外产业规模。

企业要紧跟国家政策方向,做好超前布局工作,充分借鉴历史上两次危机中其他企业的经验和教训,既要大胆把握海外投资发展的良机,又要冷静思考,严防风险,切实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四、创新对外投资发展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合作模式,逐步从单一主体到多方合作,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从绿地投资转向跨国并购,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投资合作模式。在不同行业、不同产业间探寻合作模式,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统筹运用好援助、投资、贸易、技术引进等模式,加速中国 “走出去 ”和东道国资源的 “引进来”,鼓励以合资、参股、并购等多种方式开展合作,加强上下游产业合作,打造投资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

积极尝试新型对外工程承包模式,如BOT、BT、TOT、PPP、F+ EPC等,集合投资、融资、建设和运营为一体,推动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到运营的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

新冠疫情已经对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可以预见的是,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走势的不确定因素会不断出现,未来一个时期外部环境错综复杂、很难改善。正因如此,企业在对外发展过程中,要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要坚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拓展投资空间,通过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抗冲击能力,实现更为安全的发展,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