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为推动上市公司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好ESG相关工作,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组织开展上市公司ESG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工作,汇编形成《上市公司ESG实践案例》,并于8月27日正式发布。

同时,中国上市公司协会联合《财经》杂志设立“ESG 上市公司在行动”深度报道专题栏目,旨在推广优秀典型上市公司ESG实践经验,深入研究和探索中国上市公司的ESG本土化之路。

《财经》杂志长期关注和报道ESG理念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本土化发展,特别是上市公司如何提升ESG表现、实现高质量发展,也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此前在“《财经》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上市公司质量的核心是治理、绩效与责任,ESG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重要抓手。

一、兴业银行简介

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兴业银行”)1988年诞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福建省福州市,200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现已发展成为横跨境内外,线上线下结合,涵盖信托、租赁、基金、理财、期货、资产管理、研究咨询、数字金融等在内的现代综合金融服务集团,稳居全球银行30强、世界企业500强。

成立以来,兴业银行始终牢记“为金融改革探索路子、为经济建设多作贡献”的初心和使命,以自身改革创新为服务实体经济探索新模式。作为国内首家赤道银行,率先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企业战略和公司治理层面,并将绿色金融作为集团战略核心业务,逐步构建起集团化、多层次、综合性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体系,以绿色金融为发轫,开创了“寓义于利”的社会责任实践模式,连续三年获评MSCI-ESG评级[1]为A,位居国内银行业领先水平。

近年来,围绕打造价值银行、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求,兴业银行面对形势变化始终保持“1234”战略定力,扎实构建场景、投资、投行“三个生态圈”,强化科技、风控、研究、协同“四个赋能”,推动“商行+投行”转型落地生根,取得明显成效,规模、质量、效益同步提升。截至2020年末,总资产、总负债双双两位数增长,总资产7.89万亿元,同比增长10.47%,总负债7.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1%。营收和拨备前利润同样保持两位数增长,营业收入首次超过2000亿元,同比增长12.04%;拨备前利润首次突破1500亿元,同比增长14.82%。资产质量持续向好,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五年来首次“双降”,较上年末分别下降33.66亿元、0.29个百分点,达近五年最优水平。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升,拨备覆盖率218.83%,较上年末提高19.70个百分点,创近五年新高。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兴业银行新一轮五年规划启航之年。兴业银行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坚定不移锚定“1234”战略久久为功,升级打造绿色银行、财富银行、投资银行三张“金色名片”,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贯穿始终,真正实现从规模银行向价值银行转变,向着“一流银行、百年兴业”的远大目标奋力迈进,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金融力量。

二、源起于赤道原则的ESG管理

自从2008年采纳赤道原则成为中国最早的“赤道银行”以来,兴业银行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积极践行者。近年来,随着ESG作为一种新的价值理念和管理框架获得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认同,兴业银行又开始尝试将ESG管理体系引入到日常经营活动之中,从而将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可持续发展在新时代的内涵演变催生了ESG管理理念,而技术的更新迭代又推动了ESG实践的兴起。兴业银行由“股东利益至上”向“与利益相关方铸造价值共同体”的公司治理模式与价值思维方式转变来自于对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当今社会已经由单一追求“效率”向兼顾“公平”和“责任”的发展模式转变,要求银行机构要超越单一财务因素,以囊括环境与社会多元利益相关方视角来审视银行机构的生存模式与发展机遇。

在赤道原则实践经验基础上,为避免ESG管理与日常经营管理 “两张皮”的现象,兴业银行通过实施ESG战略规划,构建ESG管理体系框架、ESG指标体系、ESG评估等管理措施,努力从公司治理、风险管控、产品创新以及信息披露等多维度将ESG管理与日常经营相融合。

在公司治理层面,兴业银行将ESG管理纳入发展战略,ESG理念贯彻到公司治理中,不断提高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对ESG非财务指标在全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与重视程度,形成更为先进的公司治理理念与措施。

在业务运营层面,兴业银行从环境和社会因素出发,对全行组织体系、部门及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进行梳理和完善;从风险管理角度,明确环境与社会风险定义,构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全流程,将其与传统金融风险相融合,纳入核心业务流程中,进行识别和评估,并通过环境和社会绩效核算工具,完成监督与后评价。随着风险管理与投资决策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金融行业对环境与社会的关注又一次拓展与升级,在环境(E)与社会(S)因素基础上,加入了对治理(G)的关注与考量。

在信息披露层面,兴业银行结合外部ESG评级结果以及市场对银行业ESG关注点,明确ESG信息披露重点;结合自身运营情况,强化ESG信息披露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加强定量指标的披露,例如在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增加信息科技投入规模、IT技术系统认证详情、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信息,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

三、ESG 信息披露是与利益相关方的双向交流

ESG 信息披露是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双向交流,这不仅是ESG信息披露的核心所在,也是兴业银行开展ESG管理工作的一大收获。与此同时,兴业银行还从多元化披露渠道、披露范围的确定性、披露内容的详实程度等方面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多年来,兴业银行在ESG信息披露时尽可能采用通俗易懂又不失规范的市场化语言,并连续多年通过调查问卷与利益相关方开展对话与交流,对利益相关方诉求进行回应。这样的双向沟通方式,使得兴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表达更加准确,更利于信息传播与接收。兴业银行向监管部门、客户、居民、投资者、股东、员工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利益相关方发放调查问卷,收集他们对兴业银行ESG关键议题的意见和建议,年均回收问卷约3万份,其中有效问卷月2万份,收到有文字意见的问卷约9千多份。兴业银行将问卷的分析结果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相对照,逐步将关键议题由32项浓缩为24项,精细化其颗粒度,提升关键议题与公司内部运营与管理外部影响的匹配度。

在信息披露渠道方面,兴业银行针对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建立了多维度、多频率的自主披露体系,包括面向社会全体受众的《年度报告》、《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与不定期更新的兴业银行官网、面向内部与监管部门的半年度《从绿到金》报告、面向专业研究与关注ESG话题人士的“兴业银行赤道阅微”微信公众号等。

披露范围的确定需要在ESG指标体系完整构建的基础上,综合考量指标数据的可得性、可追踪、可计量等多方面因素;同时由于指标数据获取往往需要多部门协作,因此高效畅通的沟通也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比如,兴业银行在构建绿色运营的指标时,充分考虑总部大楼运营中不同能源种类消费数据,将范围限定为天然气、柴油、汽油以及电力消耗;在确定金融可得性指标范围时,则聚焦于普惠金融以及业务连续性等内容。

披露内容的详实程度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型指标内容的诠释。定量指标可以采用数据展现,其内容详实程度较为清晰并且确定;定性指标主要依赖文字表述,因此内容的完整与详实是影响质量的重要因素。兴业银行对产品安全与信息科技方面的披露,多采取定量指标进行披露,相较于信息科技方面专业、晦涩的语言,公众接收信息更为清晰易懂;在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等方面,兴业银行基于多年实践经验与数据积累,信息披露的详实程度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未来,随着ESG指标体系的完善以及环境与社会信息披露机制与实践经验的日益成熟,兴业银行将重点加强ESG量化指标的应用与披露,进一步提升ESG信息披露的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