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给许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成为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当前,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和能源电力行业的影响已经深刻显现,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环境更趋复杂,风险挑战增加。
国内外研究机构和专家大都认为,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科学辨识疫情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应对,方能化危为机,在应对新挑战中实现新突破,不断提升电力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笔者以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国际”)为例,就疫情对中国电力企业“走出去”的影响以及相关应对举措和政策建议提出几点思考。
三峡国际基本情况
三峡国际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代表三峡集团在境外开展清洁能源投资业务。目前,三峡国际境外业务主要分布在以巴基斯坦为中心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以葡萄牙和德国为中心的欧洲发达国家市场、以巴西为中心的南美洲市场等,业务类型涵盖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
在亚洲市场,三峡国际联合丝路基金和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共同开发巴基斯坦清洁能源。其中,卡洛特水电站、科哈拉水电站和巴基斯坦风电项目总装机规模约200万千瓦。目前,巴基斯坦风电项目已全部投产,两个水电站项目正处于建设期。
在欧洲市场,三峡国际是葡萄牙电力公司(以下简称“葡电”)第一大股东。该公司是欧洲主要的电力运营商之一,企业年收入占葡萄牙国内生产总值的近1/10,业务遍布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三峡集团自2012年投资葡电以来,持续保持良好效益,双方战略合作不断拓展。三峡国际在利用好三峡集团资金和品牌优势的基础上,发挥葡电全球业务网络、资源和管理优势,与其合作开发第三方清洁能源市场。三峡与葡电的合作,被葡萄牙驻华大使杜傲杰誉为“葡中两国经贸合作的典范”。
在南美市场,三峡国际经历“股权投资进入市场、实体运营做大规模、管理提升创造价值”三个阶段,逐步扩大在巴西市场的开发规模和投资力度。目前,三峡国际在巴西已拥有17座水电站、11座风电场和1家电能交易公司,装机规模超过800万千瓦,是巴西第三大发电企业。三峡国际在巴西的经营发展,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认可,赢得了业界广泛赞誉。
应对疫情的措施
三峡国际可控装机和资产主要在巴西,在建项目主要在巴基斯坦,这两个国家都堪称全球疫情的“重灾区”。其中巴西的确诊人数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拉美第一;巴基斯坦确诊人数在南亚地区仅次于印度,形势也十分严峻。虽然目前国内疫情防控态势已经基本稳定,但前一阶段特别是年初的严峻形势还是给正常的经营管理活动带来了一定影响。如果说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上半场在中国,下半场在国外,那么,三峡国际则与很多“走出去”的同行一样,全场都在战斗。
国内疫情爆发初期,医疗物资和防护物品需求供给出现全国性的严重失衡,口罩、防护服等成了稀缺物品。为支援国内疫情防控工作,三峡国际发挥自身国际化经营的优势,通过在巴西、德国、葡萄牙等多个国家的境外机构和合作单位,累计采运并向国内发回5批次、总价值近400万元、总量超过278000件的医疗防护物资,用行动彰显了中央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在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国际疫情形势日趋严峻。对此,三峡国际迅速采取措施,及时开展防疫和生活物资采购,通过网络培训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持续做好境外员工心理疏导和医疗保障,组织国内医疗专家前往巴基斯坦,为境外项目员工提供医疗保障和“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
为应对疫情对海外业务的影响,公司党委提前谋划,组织专题会议认真分析研究各驻外机构面临的防疫和生产形势,采取针对性措施妥善安排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确保生产经营“不掉线”。尽管遭遇疫情,公司在海外的建设运营总体平稳,上半年主要经营指标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除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工作外,三峡国际还积极支持国际疫情防控,厚植企业海外发展的基础。截至目前,公司先后向葡萄牙、巴基斯坦、巴西、秘鲁、刚果(金)等国家捐赠了当地急需的医疗设备和物资,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
对疫情影响的几点认识
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研究结果预测,受新冠疫情冲击,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5.2%,成为自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发展低碳、经济、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一边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一边是能源绿色发展的潜力,二者构成极不寻常的电力行业国际化经营现实。只有辩证看待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整体环境,清醒认识复杂局面下的风险挑战,才能有效应对,化危为机,破浪前行。
疫情对电力企业“走出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球经济可预见的衰退。
受疫情影响,发达经济体经济全面下滑,全球金融市场遭到冲击,一些国家有意寻求转向产业链条的本土化,全球产业链布局深度调整。各个国家为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及其执行效果,将对经济复苏和稳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应对策略和基础条件的不同,各国经济恢复速度也将存在差别。
二是全球商业环境或将更加复杂诡谲。
疫情爆发后,一些国家相继采取立足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部分国家可能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扶持力度,以保护国内经济和就业,贸易保护主义或将加剧。受疫情影响,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收紧外商投资,公用事业领域特别是电力行业受到重点“关注”,中国企业“走出去”或将面临更严苛的市场准入门槛和投资监管环境。
三是电力需求将遭到冲击。
各国的封锁措施对工业、服务业的冲击较大,全球电力需求显著下降。受交通运输业和航空业整体疲软的影响,全球石油和天然气需求也同比下降。
另一方面,疫情也对我国电力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机遇。
一是资产标的“价值洼地”效应显现。
回顾2008年金融危机,为缓解流动性压力,实体机构迫不得已大量出售资产。由于价格相对低廉、竞购对手实力相对下降、项目标的所在国引资意愿上升等综合影响,中资企业“走出去”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此,此次疫情危机期间或是重要的海外投资机遇期。
二是能源转型助益可再生能源发展。
从长远来看,疫情为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结构调整赢得了窗口期。虽然电力需求短期下降,但能源发展、变革趋势不会发生变化。按照国际能源署公布的“中期展望”,在全球石油需求长期放缓的同时,以风电和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将不断上升,其竞争力也愈发凸显,清洁低碳将成为未来全球能源转型的发展趋势。
三是价格下降有望吸引投资催生更多可再生能源新兴市场。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统计,到2018年底,水电、陆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成本基本接近新建化石能源发电的最低水平,说明即使在没有额外财政补贴的情况下,这些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也初步具有同等竞争力。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将吸引更多开发主体的参与,从而加速新兴市场的形成和培育。
有关政策建议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指导与支持。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亟需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给予更大力度的指导和帮助。为更好应对电力企业“走出去”的风险,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建议有关部门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从金融、保险、项目审批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疫情期间境外投资的支持力度,帮助企业减轻疫情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和政务服务,为中资企业疫情防控物资及时运往海外项目驻地,以及需派驻海外的医护人员和项目建设管理人员出国(境)手续办理开辟“绿色通道”。
三是强化法律服务支持,帮助企业降低“走出去”经营风险。支持行业协会为境外项目实施主体出具不可抗力证明,协调中介机构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疫情引发的境外合同纠纷。
四是与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疫情监测、救援治疗、后勤保障等工作的联防联控机制,派驻救援医疗人员,组织专家线上会晤,分享疫情防控治疗经验。
五是与项目所在国政府、合作机构充分沟通,并通过相关媒体平台加强舆论引导,及时通报、澄清不实报道,与东道国政府机构和利益相关方不断凝聚抗疫共识。
六是进一步推动中资企业属地化经营走深走实。建议从政策层面加强对中资企业属地化经营的指导,主动融入当地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基础设施援建、外籍员工培养、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等方式,积极开展企业公共外交,打造中国企业“机会贡献者”和“价值创造者”的良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是对做好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指示,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风云激荡,召唤使命担当。
我们要清醒认识全球化发展的时代大势,辩证看待世界历史在曲折中前行的进步方向,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分析时势,坚持做好自己的事,加强沟通协作,携手共克时艰,不断提升中国电力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