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新矛盾新挑战,如何在狭缝中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不会停止抹黑和诋毁“一带一路”倡议,会一直拿着放大镜“关照”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建设与投资。中国企业应广泛传播大国精神,在狭缝中开辟新路径。

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一带一路”倡议项下的合作和中国工程承包企业海外业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了严重的质疑和挑战。一方面,美国依靠“实体清单”等政策工具打压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截至目前被美国工业与安全局列入“实体清单”的实体,有57.6%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而被美国列入“未核实清单”的实体来自于20个国家,其中涉及到1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另一方面,美国通过G7发达国家对话机制项下的40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计划——“重建更好世界”计划(Build Back Better World,简称“B3W”计划),指向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领域,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进行竞争和对抗。

B3W计划能否内卷西方国家

中国企业在基建成本、技术装备和建设速度上仍保有巨大优势,是受到发展中国家政府和人民欢迎的。因此,中国必须坚信“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功,勇敢面对机遇与挑战。

B3W计划提出要在气候、卫生和卫生安全、数字技术、性别平等四个领域,采取以私人融资为主、公共融资为辅的形式,支持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

但正如美国白宫政府新闻通稿的第一句话指出,该计划旨在“与中国进行战略性竞争”,是拜登政府遏制中国战略的一个抓手,是美国重构以美国为中心的多边联盟体系的支撑,具有浓厚的政治意味和道德虚伪性,而非为发展中国家人民谋求福祉。美国标榜该计划的“价值观驱动”和“高标准”不能回应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且其试图在开发融资中附加人权、气候变化等政治条件的做法更是难以获得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该计划虽然是以发达国家集体名义在G 7峰会上提出,但G 7集团国家内部存在分歧,会后并未就B3W的原则性倡议提出本国的落实方案。就落实B3W计划而言,美国政府自身欠缺动员私人领域海量投资的能力,难以投入如其承诺的资金支持,协调G7集团成员国的一致行动更是难事。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依赖的不只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腾飞所积攒的资金优势,更有中国企业长期的经验、技术和管理的积累。

此外,中国还可以提供美国无法单独提供而必须依赖其盟友才能提供的重要产品,例如高铁和5G通讯设备。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不会停止抹黑和诋毁“一带一路”倡议,会一直拿着放大镜“关照”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建设与投资。中国企业应广泛传播大国精神,在狭缝中开辟新路径。

中国企业如何广泛传播大国精神

中国企业还应加大对外援助支持力度,推动绿色项目落地实施,优先采用低碳、节能、环保、绿色的材料与技术工艺,与沿线各国分享我国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

第一,加大力度宣传中国在项目所在国投资和承包工程完全是为了所在国经济发展的努力,并没有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思想理念。宣传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最好是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宣传。宣传的媒介包括制作纪录片、专题报道、平面媒体的生活纪实等。宣传的对象则是当地民众、当地政府和带有善意的任何第三国民众。中国在海外的企业,需要从现在开始进行大面积、普遍性、全覆盖、有针对性的舆论宣传,既要保留几十年来勤勤恳恳和踏踏实实的工作习惯,也要启动并坚持“酒香也要勤吆喝”的推广策略。

第二,积极参与所有招标项目,让当地政府和民众知道在中国公司参与的项目投标后,项目整体投资会有很大的降低,可以有效地把有限的当地资金利用到改善当地民众生活上。

第三,加大对当地人员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在每个项目中,要留有资金和时间来专门培训当地人员生活技能、工作技能和管理理念与能力。

第四,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自身的合规体系,强化项目管理,做到身正不怕影子斜;另一方面要在专业机构的协助下,学习和熟悉国际规则,避免因不熟悉国际规则而被多边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制裁。要宣传贯彻国际透明组织和世界银行关于反腐、公平、公开的国际交易规则,逐渐培养投资东道国政府人员和民众的合规意识。

第五,在碳中和及环境保护方面,当前中国已经建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风电、光伏产业链,在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推广零碳交通和绿色建筑、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积攒了丰富的应用经验和技术优势。中国企业要突破传统施工承包模式,积极承揽EPC项目,带动中国在新能源和环保方面的技术和设备出口,让清洁技术发展成果惠及到发展中国家的人民。

中国企业如何在狭缝中开辟新路径

中国企业必须积极参与并主导海外投资与承包项目的仲裁工作,摒弃息事宁人的被动思维,建立健全项目纠纷解决第三方评估制度,特别是要中国律师从中国法角度出具评估报告,以最大限度维护国家利益。

除了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欧美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挑战,中国企业“走出去”还面临着海外投资的固有风险。

一、针对新冠疫情肆虐

新冠疫情肆虐带来的人员货物流通不便和对于海外工作人员生命健康的威胁,是眼下中国企业海外承包项目和海外投资项目推进的突出障碍。从目前疫情在全球传播和国际社会的防控形势来看,新冠疫情进入了“常态化”阶段,疫情造成的沟通与流通不便可能还会持续。而中国企业的应对手段就是与当地政府和社会一起携手,防止疫情扩散,做好项目所在地和投资所在地区域的防疫工作,积极配合共同抗疫。同时还要积极推动中国疫苗出海,尽早为更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建立免疫屏障,共克时艰。

二、针对当地局势动荡

局势动荡一直是困扰部分发展中国家发展、吓阻国际投资的突出问题。而发展中国家局势动荡的成因有很多,既有这些国家本身发展的不均衡性,也有西方国家的干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资助并推动当地的反政府运动以及一些民粹主义运动,甚至恐怖主义运动。面对项目所在国当地局势动荡,中国企业要建立起自己的保安体系,防范海外投资与承包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

三、当地资金不足以及腐败等问题

资金短缺问题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尤其是在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以及非洲国家,当地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巨大。联合国第三届国际发展融资大会《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指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资金缺口至少在10万亿-15万亿美元,且资金缺口每年都在增加。根据G20会议倡议下建立的全球基础设施中心从56个国家收集的数据推测,到2040年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缺口将达15万亿美元。而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研究统计,全球每年需要总计33万亿美元基础设施投资,而资金缺口每年高达3500亿美元,到2030年全球基础设施资金缺口将达到15.9万亿美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也是中国海外工程承包企业的主要市场。为应对当地资金短缺的问题,中国企业要坚持推广“小投资拉动大承包”,即“EPC+F(融资)+I(投资)”模式,充分发挥中国承包企业的资金调配能力优势,并且这一模式还可带动中国国产设备的出口。承包企业也可以考虑适当的投资,长期持有利润产出较好的承包项目,这样可以将当地投资人或国际投资人“扶上马再送一程”。

四、争议解决手段

争议解决手段问题对项目纠纷解决的资金、时间成本、承包商与业主的合作关系及项目的整体推进具有重大影响。为从源头上防范争议产生,为争议解决提前进行部署,中国企业要积极主动采用FIDIC合同范本,保留争议解决机制条款(即第20.4条DAAB条款),防止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意见不一致”发展成为“争议”,及时化解项目实施中产生的问题,将问题解决框在既定的路径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