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企业间优势合作提高抗险能力
工程承包企业要根据自身行业优势和市场需要进行整体布局,不同行业的领军企业、优势企业通过加强优势合作,推动有效产融合作,围绕产业链一体化整合优势产能,打造“联合舰队”共同出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的海外新签和合同额及营收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受以下几点因素影响:
一是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的传统市场国家多数经济欠发达,外汇收入低,基础设施投资多数没有直接外汇收入,业主解决自有资金来源受限;
二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大,收益率低,还款保障能力差,往往需要主权担保解决项目融资,因此增长幅度受到制约;
三是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当地承包商的崛起,以及中国“走出去”企业同质化发展日趋严重,导致成功获得项目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超前,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虽然庞大,但在短期内已经相对过剩;
五是近两年来,由于疫情影响,中国国际工程承包商境外市场的项目开发与执行均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开拓国际工程承包的新模式,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相关产业紧密结合,推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产业链延伸,实现互利共赢,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探讨。
工程承包与产业投资互补,形成资金链闭环
我国“走出去”企业受专业及政策限制,工程承包企业多在其主业领域投资,目的是通过投资带动EPC工程承包,然而,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导致投资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例如,以道路工程为主业的公司投资收费公路、桥梁、铁路等,以电力工程为主业的公司投资发电项目,但上述项目的当地最终用户大多以支付当地币为主,换汇往往需要当地政府提供主权担保。一旦项目所在国经济出现问题时,项目的投资收益和当地币收入汇兑均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投资者决策层的信心,也对当地政府造成压力。
解决这一问题,要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互利共赢。刚果金华刚矿业项目就是产业链整合非常成功的案例。华刚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刚矿业”)是由两家中国建筑企业在积极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投资开发海外矿业资源的背景下与当地矿业公司联合成立的公司,该公司在当地投资建设公路、水电站以及采冶炼厂,实现了产业链的整合。该项目不仅带动了中国建筑企业在当地的专业投资以及施工承包业务,通过最终铜产品的回国销售,实现了资金流的闭环,同时也为项目所在国贡献了近5%的GDP和提供了近2万人的就业机会,实现了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
再以中国企业在几内亚投资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为例,矿业投资企业与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企业联合,建设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这一举措打通了铁矿、铝土矿资源出口通道,提高了矿产出口运力,为国内资源供应提供了保障,减少对其他国家的矿石依赖,同时通过产品出口实现投资收入的回流。工程承包通过与产业投资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发展。
从上述两个项目的案例可以看出,工程承包企业与和产业投资企业联合、以及产业投资企业之间相互联合,可以有效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互补,形成项目资金链的闭环,共担风险,同时创新了投融资模式。按照“一带一路”倡议精神,将产业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实现项目所在国和承包商的互利共赢,是今后一段时期内“走出去”企业的必由之路。
跨行业联合,建立基础设施承包商与产业投资者联动的利益共同体
传统的工程承包模式,项目的融资主要依靠的是项目业主所在国主权担保和银行在此担保下批复的项目贷款,因此,项目的可行性不可避免地主要集中在项目的重要性和国际合作的意义上,项目本身的还贷能力和影响项目运营的外部影响因数反而成为了次要因素。由此造成某些项目并不符合当地国情,造成项目使用率低,使项目收益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项目还款。
如“走出去”企业在推动基础设施项目的同时,依托当地资源,策划和引入产业投资项目,使两个甚至多个项目形成互为依托、互为支撑的项目,即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项目提供配套,产业投资项目又可以成为基础设施项目可靠的用户,并提高产业项目投资的收益。
鉴于目前境外投资的主业限制,国内的基础设施承包商只能从事其主业范围内的投资。因此,如果能够实现跨行业联合,形成基础设施项目承包商与产业投资者联动的利益共同体,共同“走出去”,将有助于推动国际工程承包质的转变。
中国国际承包商的优势市场,大多数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相对优势的产业主要还是在资源开发领域,而资源开发又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但基础设施开发又面临投资金额大等问题,资源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相辅相成,但孰先孰后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埃塞俄比亚为例,在该国东北部阿尔法州的达洛吉尔盆地拥有储量巨大的钾盐资源,在东南部索马里州的奥登加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该国政府推动上述两个区域资源开发的愿景始终没有实现。如果能够由钾盐化工企业、交通和电力基础设施承包企业联合;由油气开采、冶炼企业与交通和电力基础设施承包企业联合,将能够推动数百亿美元的工程承包业务,还能够保障国内所需农资和能源等稀缺资源的供应,与此同时,可以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并推动当地工业化的发展。
工程承包企业应根据自身专业优势与专业投资商联合,形成利益联合体,共同“走出去”,从而做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担风险、推动海外项目的“投建营”一体化统筹发展。
融入当地经济发展、开展属地化经营
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历了从劳务输出、工程专业分包,参与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项目的竞争性投标,到总承包+融资以及投资建设运营的发展过程。这是中国经济发展、“走出去”企业综合实力增强的体现,同时也符合国际分工合作的客观发展规律。时至今日,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单纯的工程承包模式已不具备竞争优势,应依靠属地化经营来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属地化经营除加强属地化用工、属地专业化培训外,还应通过投资属地化,降低成本,促进“走出去”企业海外经营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例如,某企业在格鲁吉亚实施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该企业为解决当地钢梁材料产能不足、进口成本高等问题,在当地投资钢梁加工厂,在满足项目需求的同时,推动了当地工业化的发展,融入了当地经济,为当地创造了税收与就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价值。从长久来看,能够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促进企业在当地的可持续经营。
再如,某企业在吉布提通过引进专业企业投资建设溴化工项目,以收取“资源使用费”的收费模式避免了国资委主业限制。然而溴化工项目所需氯气等原料,需要从国内进口,面临周期长、成本高、危化品运输风险高等问题。因此,该企业策划了在当地投资配套的氯碱及电厂项目,通过引入专业企业投资,为溴化工项目提供原料,在保证两个项目投资收益的同时,能够拉动工程承包份额。通过跨企业、跨行业联合,共同实施属地化经营,有利于企业的降本增效,建立完整产业链,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共赢。
总而言之,国际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的工程承包模式已经很难支撑国际业务持续增长的需求。按照“一带一路”倡议精神,结合项目所在国发展的需要,积极通过产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建设联动,创造可以支撑企业在项目所在国发展的外汇收入,使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款保证落实到实处。通过境外优势资源与“走出去”企业的专业技术以及境内境外两个市场相结合,加强企业间的强强联合,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投资紧密结合,实现多方共赢,推动创造跨企业、跨行业联合开创工程承包新模式,推动“走出去”企业境外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交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