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VS中石化:大小强弱与未来预测》一文,从“人员、营收、资产、业务”四个角度,对于中国两家大型能源央企中国石油与中国石化进行了“大小之辨”,从“科技力、市场力、赚钱力(盈利能力)、创新力”四个维度,对二者强弱之析。两家央企目前的大小强弱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核心是在世界经济、能源体系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两家央企要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精细管理等方面上下功夫,勇于打破一些条条框框,为中国企业做强探索出一条路径。
提要
两家大型公司表面上所差不多,但实际上却又分别明显。在大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伯仲之间,但在强上,中国石油略输中国石化。
在双碳战略的大背景下,作为传统能源企业的两桶油,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和变数恐怕无法避免,石油作为一次能源的统治地位,恐怕在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动摇。两桶油如何转型,如何提前布局和迎接即将到来的能源革命,是两家企业必须面对的课题。某种意义上,这张答卷的成绩,将直接影响着两家企业的未来。它们的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简况国之基石
01、英雄问出处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是中国的两大国有油气公司,江湖人称“两桶油”。
中国石油
脱胎于石油部。1988年石油部撤销,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1998年,成立中国石油天然集团公司。2017年,公司完成由全民所有向有限责任公司的改制,再度更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石化
作为企业,成立时间稍早:1983年,叫中国石化总公司;1998年,重组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2018年,经过改制,公司官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02、两花共一枝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或“中石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化”或“中石化”。
越简单,越本质。通过简称,可以看到这家两公司的区别,一个偏重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一个偏重炼油与化工。再直白一点,就是一个产油,一个炼油。
但事情往往没有那么简单。1998年改革后,两家公司都成了上下游一体化公司,都是既生产油气,又炼油做化工,中间有储有运,还有大把加油站,无外乎就是你那个多点儿,我这个多点儿。最早他们在中国大地上的“市力范围”,还有点“划江而治”的意思,现在则是互相渗透,就看谁本事大、能力强、占的多。
不论是上游、中油还是下游,再或者一体化,直到今天,“两桶油”都是保障中国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公司的根本性质,始终没有改变。
二、大小篇没有最大,只有更大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大”。有多大?或许身在其中的人也说不清楚。
① 大之一:人员多
两家公司动辄称自己有“百万石油大军”。确实,人多,是两桶油的一大特点。《财富》杂志发布的“2019年世界500强50家员工人数最多的公司”榜单,其中显示中国石油员工人数为138万人,中国石化为130万。或许,这还没有算上他们的退休人员。在中国,也只有国家电网公司能超过“两桶油”的员工数量了。
采油炼油,勘探开发……这些活听起来既危险又艰苦,似乎不适合女性。但是,两桶油的员工中,女性数量并不少:中国石油43万,占比31.16%;中国石化33万,占比25.38%。
从这一点上看,上游业务居多的中国石油,提供给女性的就业机会更多,对女性就业更为友好。
▲人员数量对比图,数据来源: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
② 大之二:收入多
富可敌国,人们常用这样的话形容一个人或者一家企业。从收入的角度而言,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确实“富可敌国”,年营业收入早已经进入“万亿俱乐部”。
根据上市公司财报,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石油的营业收入是18803.41亿元(除非特别标注,本文的元均为人民币),中国石化的营业收入是20033.5亿。中国石化以1230.09亿力压中国石油。不过2021财年尚未结束,第四季度是否能形势逆转或拉开差距,结果尚未可知。
在财富世界500强2021年排行榜上,中国石油以第四位的成绩略略领先于中国石化一个位次。在这份榜单中,中国石油2020年的收入是2839.576亿美元,中国石化的收入是2837.276亿美元,按照目前的汇率折合成人民币,都是1.8万亿多一些,两家相差无几,可谓比翼齐飞。
▲数据来源:各公司前三季度财报。 ▲数据来源:中石油2020年报、中石化2020年报
③ 大之三:资产多
对于很多百姓而言,破家值万贯。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都有着数十年的历史,也都成为资产庞大的公司。
资产就是家底。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石油的总资产6266.167亿美元,而中国石化的资产为3432.89亿美元。中国石油家大业大,资产是中国石化的1.83倍。
每年的年报,是各个企业向投资者和公众公布自己详情的“白纸黑字”。根据他们的年度报告,中国石油的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而中国石化则为2.24万亿。
通常,资产中包括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负债:借钱搞经营,是企业经常性行为。资产减去负债,就是净资产了。以净资产论,2020年,中国石油为23192.42亿,中国石化为11621.13亿,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再四舍五入,中国石油净资产是中国石化的2倍。
▲数据来源:中国石油2020年报、中国石化2020年报
④ 大之四:业务多
虽然在成立之初决策者的动机是让中国石油多生产石油天然气,让中国石化以油气为原料多炼油多生产化工品,但是两家公司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都成为上下游一体化的庞然大物了。
业务链条长,是两家公司的一个显著特点。举凡涉及油气领域的各个环节,比如勘探开发、储运、炼化、销售,以及与此相关的制造业等等,两家公司都有。其业务链上的业务品种之多,只有你想象不到的——若干年前,它们还拥有学校、幼儿园、物业,企业办的像政府。现在两家公司又开始涉足新能源:光伏,氢能,加之投资触角广泛,产业链还在不断扩展、延伸。
业务覆盖空间范围大。两家企业都是跨国公司,除了在中国业务犬牙交错,在海外也是积极布局。这其中,中国石油独领风骚:已经形成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5大油气合作区,在全球32个国家共管理运行88个油气合作项目,可谓油气业务全球布局。
2020年,中国石化中国大陆营业收入为1.72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81.90%;其它地区营业收入为0.39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18.29%。而当年中石油境内营业收入为1.21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62.69%;其他地区营业收入为0.72万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37.36%。
▲数据来源:中财网
三、强弱篇 梅须逊雪三分白
大不等于强。在做强的道路上,虽然中国石化领先一步,但这两家企业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01科技力: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上天易,入地难。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现在是越来越难了。唯有依靠技术进步,才能获取具有经济性的油气。而所谓上天易、入地难,在看不到摸不着的地下找到并开采出油气,挑战性不小。炼油和化工,更需要技术不断升级,才能满足人类对新材料不断增加的欲求。
正因为如此,科技创新力,成为衡量企业是不是强的重要标准之一。
① 专利数量
从发明专利的角度而言,中国石化数量远远超过中国石油。2017-2020年,中国石化的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1183件,而中国石油的数量是4035件。中国石化是中国石油的2.77倍。更为关键的是,在2017-2020年四年间,中国石化所获得的发明专利授权量总体是呈上升趋势的,而中国石油的趋势线,则出现了向下的趋势。
▲数据来源:国家专利网
2020年,中国石油申请专利6814件,获得授权专利5290件;中国石化2020年申请专利7972件,获得授权专利5140件。在专利获授权的比例上,中国石油以77.63%胜过中国石化的64.84%。2020年中石油的科研投入为227.59亿元;中石化的研发投入为144.14亿元。
2020年中石油的科研投入为227.59亿元;中石化的研发投入为144.14亿元。
② 获奖情况
从2000年开始,中共中央、国务院每年一度,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上,会颁出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能获得其中某一项,也算殊荣加身。
2017-2020年,中国石油总计获得14个奖项,中国石化获得24个奖项。在获奖数量上,中国石化再度超越中国石油。
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牛的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要获得这个奖,需要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且由国家主席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目前奖金额为800万元人民币。
2007年,中国石化的闵恩泽以其在石油化工领域的卓越贡献,而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数据来源:综合自多家媒体
③ 院士数量
通常情况下,院士是一些国家所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在中国,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种院士。鉴于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家公司的科学技术人员以工程技术为主,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数量来衡量两家公司顶尖的科技人才,更符合实际情况。2017年,工程院院士数量,以中国石化为多,有23名,中国石油为21名。由于2018、2019年数据难考,这两年暂且忽略。2020年,两家公司拥有的工程院院士数量发生逆转,以中国石油拥有23名领先。截至目前,两家公司都拥有2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可谓不分伯仲。
▲数据来源: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2020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员工学历构成。数据来源:同花顺和公司年报。
院士代表了科技水准的高度,而研究型高学历员工的多少,则代表了科技水平的潜力。2020年,中国石油硕士及以上学历员工占比3.57%,这个比例少于中国石化的5.10%。
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中国石油占比37.22%,这一比例比中国石化的32.62%高出5个百分点。数十万受过高等教育的员工,让两家公司在科技突破方面,有了更大的可能性。
④ 科研投入
最近司马南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更多人关注起联想,顺带常拿华为和联想作比较。扬华为抑联想的一个点,就是这么多年来,华为每年拿出收入的约10%投入科研,而联想却少的可怜。在科研投入上,中国石油呈现出领先中国石化的态势。两家公司发布的财报显示,2018-2020年三年间,中国石油的研发投入超过604.81亿,而中国石化的研发投入同期合计为394.44亿,仅为中国石油的60.86%。尽管两家公司在研发投入上,每年都呈现出微幅增加的态势,但是比起动辄万亿的营收,这点投入基本上就是“洒洒水”。
▲数据来源:各公司年报
▲中石油中石化2020年上半年专利与研发投入情况。数据来源:2020年年报
02、市场力:中国石化>中国石油
① 产品角度
中国石油的产品,大多数时间里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2020年,中国石油原油产量9.218亿桶。中国每年消耗大量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因此,中国石油原有产品不愁卖。中国石油的可销售天然气产量为1195.25亿立方米,这也是不愁卖的东西——尤其是在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天然气总体来说,依然是稀缺品
中国石化的产品,大多数时间里是“土财主的儿子全靠抢”。中国石化也生产石油天然气,但2020年两者产量分别是2.8022亿桶和303.65亿立方米,分别是中国石油的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中国石化的产品,占大头的是汽油和柴油等成品油,以及大量的化工产品。成品油的市场价格早就放开,不但面临中国石油的竞争,也面临大大小小的地炼竞争。大多数化工产品所处的境地,概莫如此。
② 意识角度
在某种程度上,产品的属性决定了人的意识。放在两桶油身上,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中国石化的人,更具有市场意识,而中国石油的人,市场意识就差得多。而意识又决定了行为,或者说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2020年疫情严重,天然气稍稍显得过剩,两家公司开展了一番市场争夺战,最终中国石油败下阵来,据说被中国石化抢了不少省份的份额。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非油业务——也就是加油站里不是油品销售的业务。中国石油这方面有昆仑好客,中国石化有中石化易捷。加油站里卖东西,纯属市场化行为。2017年,中石化易捷的销售额就已经达到519.5亿元,到2018年,就达到了620亿元。而中国石油的好客昆仑,2017年销售额为190亿元,仅为同年中石化易捷的36.6%。2018年,昆仑好客销售额达到254亿元,距离中石化易捷,仍有很大差距。
03、赚钱力中国石化>中国石油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都是日赚斗金的主——这一斗,基数是以亿元计。两家企业所处行业特殊,不赚钱是不可能的,关键是,净赚多少,以及,用了多大代价赚这么多。
① 净利润
综合而言,在一年净赚多少这个问题上,大多数时间里,是中国石化超过中国石油。
在2016-2021前三季度这6个时间段内,中国石化五次净利润超过了中国石油。
▲数据来源:亿牛网
② ROA&ROE
对于一家企业而言,赚钱多少是一回事,赚钱的效率是另一回事。专业人员常用ROA和ROE两个指标来做衡量。
ROA,资产收益率,也就是每单位的资产能创造多少利润。
ROE,净资产收益率,也就是每单位净资产创造多少利润。
这两个数值越高,说明企业赚钱的能力越大、赚钱的效率越高。返回来看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中国石油的总资产6266.167亿美元,而中国石化的资产为3432.89亿美元。而当年,中国石油的ROA是1.5,中国石化的ROA是5.1。这意味着,中国石油用了6000多亿美元的资产赚了90多亿美元,中国石化用了3000多亿美元的资产,赚了50多亿美元。如果中国石化的资产也有6000多亿美元,那么赚的钱要超过100亿美元。孰强孰弱,不言自明。
不过这种情况也在改善。根据最新数据,中国石化2021年前三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7.01%,比上年同期增长4.56个百分点;中国石油2021年前三季度的净资产收益率6.03%,比上年同期增长了5.2个百分点,增速好于中国石化。
▲数据来源:亿牛网
▲数据来源:亿牛网
04、创新力中国石化>中国石油
创新能力包罗万象,对于企业而言,也涉及多个方面: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管理,技术,产品等等。而在各种创新的维度中,企业的自我变革能力,显得尤其重要。
在数据并不完整、评价方法各异的现实条件下,定量研究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的创新力,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理性无法做到的事情,只能依靠感性去弥补。在自我变革方面,中国石化体现出比中国石油更强的意愿与主动性,并积极付诸实施。
例如,在全世界能源向新能源变革、传统经济向数字经济变化变革的大势下,中国石化显得更为激进。2019年初,中国石化提出“一基两翼三新”的发展战略,其中的三新,即是顺应世界能源变革大势、产业发展大势而做出的“自我变革”:在新能源、新经济、新领域上发力,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拓展高质量增长空间。在全球实现碳中和、中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中国石化又提出做中国“第一氢能公司”。
中国石油虽然把绿色低碳作为自己的五大战略方向之一,强调加快产业化发展与油气业务协同性好的新能源业务,着力构建多能互补、有序接替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打造全球领先的清洁能源生产商,但是,外示于人的结果却是在这一巨大变革当中,中国石油的动作迟缓、效果不彰。
这或许与国家赋予两家公司的使命略有不同有关。油气资源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的命脉,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化石能源不会被完全替代;在可预见的未来里,石油天然气,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因此,中国石油追求的是做一家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能源公司,而中国石化追求的是世界领先的清洁能源化工公司。
当然,两家公司的自我变革力并不仅仅差别于新能源方面。中国石化更乐于敞开胸怀,拥抱新鲜的事物,比如和互联网企业、造车新势力频繁互动与合作,比如屡屡跨界,做那些看起来是不务正业的业务,如卖咖啡、螺蛳粉。面对新鲜事物,中国石油略显冷漠,或者从心底是有点小小的看不起——干什么都不如我给祖国献石油更来劲。
四:领导篇火车要靠车头带
01、高级管理者输出
能够把一个复杂的企业管得好的人,也可以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其能量。
从1988年算起,中国石油一共出现了八位“掌门人”;从1983年算起,中国石化共有十位“一把手”。
作为大型中央企业,其企业领导,也是高级党政官员的后备军。在高级管理者输出方面,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在伯仲之间。
中国石油历任正职中输出的最大的官,最高做到“正国级”,最小做到正部级。可惜,这两位纯粹中石油出身的大官,都出了大问题。
还有一位马富才,因为事故引咎辞职,后来任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是副部长级。中国石化正职也出了不少国家官员,最高是副国级,而且是三位。
第一任董事长陈锦华,最后职务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任董事长盛华仁,当过国家经贸委主任,最后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秘书长。
还有两位,虽然没有做过中国石化集团层面的高管,但是最终级别都很高。一位是张高丽,另一位是吴仪。他们一个曾就职中石化茂名石化,一曾在燕山石化任职。正宗中国石化出身,然后走上仕途的,还有李毅中,最终官至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当过中国石化一把手,而后步入政坛的,还有苏树林、王玉普、张玉卓。苏树林后来在福建任省长,王玉普则是首任应急管理部部长。张玉卓,现任中国科协主席。严格说,苏、王是典型的中国石油出身。
他们都有着长期的中石油工作履历,然后在中石化的位置上获得擢升:王在中石化工作两年,苏则长一点,四年。而张玉卓,从中国神华到天津从政,“路过”中国石化不过一年半。
▲数据来源:据百度百科整理
▲数据来源:据百度百科整理
02、现任:肩负未来期许
企业的发展和未来,与它的领头人的心胸、眼界、格局与举措,息息相关。
2021年11月16日,马永生出任中国石化董事长一职。
至此,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家超级企业,重新走上了一把手专业对口的发展道路。表面上看,两家企业目前的董事长都出自中国石化。2020年1月出任中国石油董事长的戴厚良,是道地的石化人,1985年毕业后,即在中国石化的扬子石化工作。
而马永生,1990毕业后,曾有过中国石油八年工作经历——他是学地质的,在以勘探开发为主的油气企业,专业似乎更对口。简单比较一下两位一把手,颇有意思。首先,两位都是生于上世纪60年代。
马永生略长,生于1961年9月,戴厚良生于1963年8月。相近的时代背景,让他们有着相近的生长轨迹,并为他们注入时代特有的印记。
其次,两位都是专家型人物。两位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博士:戴厚良2006年获南京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马永生1990年获得沉积学专业博士学位。
两位都在各自领域做出过重大贡献:戴厚良为中国芳烃成套技术国产化做出重大贡献,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极少拥有芳烃成套技术的国家。2021年2月,戴厚良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第一完成人)。马永生的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成功地指导了中国南方海相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和生产实践,发现了普光、元坝等多个大型和特大型天然气气田。马永生不但得过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浩瀚宇宙中国际编号为210292号的小行星也被命名为“马永生星”。
两位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马永生即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八年后的2017年,戴厚良也获得这一荣誉。
再次,两位都长期在企业领导者岗位上历练多年。1997年,工作12年后,戴厚良扬子石油化工公司的高级管理者:副经理。2002年,首次成为一家大型石化公司的一把手。从2005年开始,走上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领导者岗位,13年后,成为中国石化掌门人。1998年,马永生开始独立负责项目,出任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南方海相油气勘探项目经理部经理;2015,担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走上更高的领导岗位。
3年后,马永生“转正“,成为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2021年11月再进一步,成为中国石化董事长。长期的企业领导者岗位,尤其是正职位置上的锻炼,让他们有着更好的企业家素质:大局观、决策力、组织力、创新精神以及对事业的忠诚与爱,等等。天下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位掌门人也各有不同。不同最主要体现在“内在”,
表现有二:
不同之一,是出生地不同,地域文化影响性格差异。马永生生于内蒙古。天苍苍野茫茫的空间下,是北方人的粗犷与豪迈。戴厚良出生于江苏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出生在这里的人,不觉间多了几分精细与圆润。
不同之二,是专业不同,职业特点会影响行事风格。马永生是石油地质学家。石油天然气的勘探,是一件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摸不着看不见的地下世界,需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才能“押得上、赌得赢”。戴厚良长期从事炼化工作,并兼任过财务总监。这两项工作的性质,要求必须精细、准确,才能“细节里出魔鬼”。 任何一家企业的发展,和一把手都是息息相关的,这在中国的央企、国企中也不例外。
两位不同性格、风格的专家治企,会为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带来新的变化或发展。
戴厚良出任中国石油的董事长,对于中国石油的精细化管理会大有裨益,有助于中国石油开源节流、提质增效。同时,其炼化背景,也会推动中国石油的炼化转型,做强中国石油的炼化环节。在化石能源逐步退出的大历史背景下,加强炼化、突破更多技术壁垒提高产品附加值,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之一。马永生会大力支持中国石化在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持续向绿色石油化工企业转型。同时,在他的率领下,中国石化会在油气勘探开发上有新的突破。油气是国家安全的基石,加大勘探开发的力度,也是国家赋予企业的使命。
两家企业都经历过一番领头人的人事变动。希望这两位掌门人能够稳一些,带领他们的企业在变革中号准脉、下准药,让企业不但大,而且强,基业长青。
五、未来篇预测与建议
01、未来已来全球去碳的大背景下,人类将迎来第四次能源革命。能源革命发生的如此迅猛: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人类用了上千年的时间;从煤炭到石油,人类用了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从化石能源到新能源,人类只用了不到半个世纪。
当石油失去统治地位时,石油巨头的龙头地位也将不复存在。其实这种趋势已现端倪。目前,中国石油在A股市场的市值不到9000亿,中国石化则为5000亿。而新能源领域的新贵宁德时代,市值已经达到1.4万亿,“一块电池”超过“两桶油”之和资本的嗅觉往往带有超前性,更能反应未来的趋势。两家销售额四万亿的传统企业,市值之和赶不上一家销售收入一千亿左右的新兴企业,令人感慨。
▲数据来源:同花顺
在这种背景下,油气公司的转型就显得尤为重要。谁能够快速拥抱变革、顺利实现“大象转身”,谁才有可能继续站在舞台的中心。两桶油如何转型,如何提前布局和迎接已经到来的能源革命,是两家企业必须直面的课题。某种意义上,这张答卷的成绩,将直接影响着两家企业的未来。
02、几点建议
面对变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都已经有了自己的应对方案。但以下几点,也需注意:绿色低碳发展是两家企业必须的选择。无论是中国石化做中国最大的氢公司的激进做法,还是中国石油有序接替的渐进式做法,在这条赛道上,两家公司只有奋力前进,才不至于成为被历史大潮推着走的公司。
石油是国家安全的基石,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无论是现在作为二次能源(柴油、汽油),还是未来作为化工原料,石油都事关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安全。两家公司立足国内强化勘探开发,立足国外扩大权益,是使命所在。
科技突破是两家公司做强的不二路径。中国石油应当在勘探开发领域更多投入,更多协同创新,不但要解决目前的“卡脖子”技术,还应当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国石化在化工领域立足于新材料的研发,使化工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精细化管理仍是两家企业要苦练的内功。尽管两家企业都面临着一些体制、机制的掣肘,但是在企业管理上仍有创新的可能、提升的空间。提质增效,关键在于有效抑制大企业病,强化精细化管理。
对于中国石油而言,要更多吸收下游文化——更加强化市场意识,更多采用市场机制,更快响应市场变化。产品上下游一体化,意识更要上下游一体化。
对于中国石化而言,要更多尝试创新改革——中国石化已经在混合所有制、跨界经营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探索出一条在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均有创新的路径,也是中国石化的时代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