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并且呈现新的韧性。各国积极恢复经济,全球建筑市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基础设施发展理念逐渐兴起,以数字化、智能化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简称“新基建”)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能。坚持以变应变,坚守创新,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挖掘市场新机遇,是中国企业走出疫情影响,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

5LexjtwakEIiy0KgMFhzTbrlp1N67d8f.jpg

在变局中认识和把握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新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 “一带一路 ”建设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共建 “一带一路 ”面临新的形势,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强调要保持战略定力,抓住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趋利避害,奋勇前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我们准确研判当前形势、科学谋划发展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关系面临深刻调整,地缘政治和安全环境趋于复杂,部分国家安全局势有所恶化,风险事件频发。世界经济陷入低迷,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疫情持续蔓延,各国经济、贸易及产业链受到严重影响,绝大多数国家GDP负增长,使原本疲弱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从较长期来看,疫苗的推出、额外的财政刺激措施和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为经济恢复提供支撑,但经济恢复将是不稳定、不均衡的,不同经济体、不同行业的复苏态势会出现分化,世界经济格局与秩序正在加速重构。从国内环境看,当前,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将更好联通,国内外产业链的关联和互动得以强化,助推共建 “一带一路 ”迈入新阶段。我国坚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我国已先后与145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近年来RCEP等多个区域性自贸协定相继签署并实施,既为我们拓展了合作空间,也有助于降低海外项目的潜在风险。

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继续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优质打造标志性工程、民生工程,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广大“走出去”企业也将迎来新的市场机遇。

从行业发展态势看,近年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增长乏力,行业规模出现萎缩。受全球疫情影响,国际资本避险情绪升温,债务违约风险上升,市场准入门槛提高,经营环境趋于恶化。

首先是融资缺口持续扩大,2020年全球政府债务水平大幅攀升,新兴市场与中等收入经济体总债务占GDP比重上升到62.6%,超过60%的国际警戒线。毕马威预测,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每年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需求约为2万亿美元,其中半数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其次是市场竞争加剧,欧美日承包商重返中低端市场,部分发展中国家采取“本地优先”政策,特别是在道路、住宅和公共建筑项目竞标中,当地企业往往受到优先考虑。此外,行业模式加快由传统的 EPC和施工总承包模式向“投建营一体化”转型,对承包商投融资、规划设计、施工建造、运营维护的全产业链运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尽管如此,在疫情趋于常态化、各国纷纷出台实施基建投资和经济复苏计划,全球经济结构加速向绿色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预计将迎来恢复性增长。5G、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以及“碳中和”带来的建筑行业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变革,也给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期。

在创新中引领对外承包工程走向高质量发展

在新形势、新格局、新挑战面前,企业应围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这一主线,紧紧把握“一带一路”和“新基建”引领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的新机遇,守正创新,以变应变,培育后疫情时代竞争新优势,激发增长新动能。

一、推动理念创新

理念创新是企业变革发展的前提。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严重影响了人员、物资的流动,供应链中断、经济停摆,项目履约受阻,市场开拓放缓,复工复产和疫情防控带来成本、工期的巨大压力,也促使我们对传统经营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并作出调整。

市场布局方面,应聚焦重点国别(地区),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经贸联系紧密且有多双边自贸机制覆盖的国家重点布局,集中优势资源深耕细作,避免点多面广的“撒网式”布局,有效节约成本、管控风险。

发展方式方面,应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传统承包商向城镇基础设施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深化属地化经营,加快与当地利益的融合,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文化等方面全面推进属地化,不断提高本地采购、分包和用工的比例,提高当地资源、全球资源配置效率,增强抵御外部冲击和市场波动的能力。

二、加快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适应市场变化的迫切需要。后疫情时代经济的刺激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将会带来新的机会,但各国对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恢复性增长与政府财政能力的急剧下降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承包商必须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占得先机。

一是融投资带动总承包。整合境内外融资渠道,充分利用我国跨境融资政策便利,通过直接投资、股权融资、银团贷款等多元投融资模式,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成功率。重点跟踪设计优、效益好的基础设施,以及高端房建等类型项目,联合外部投资者、金融机构,为业主提供投融资解决方案,推动项目签约落地。在项目建成后,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项目特点确定后续经营方案,通过股权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合理安排退出机制。

二是基础设施投建营一体化。紧密跟进境外基础设施项目需求,以投建营一体化推进产业链逐步向高附加值领域延伸,获取稳健的投资运营收益。选择公路、机场、港口、城市轨道交通、电力、水处理等模式相对成熟的领域,通过投资、建设、运营全产业链运作,实现项目落地并带来长期稳定收益。中国建筑在刚果(布)建设了1号公路项目,并与当地政府及欧洲企业联合开展运营,确保这条交通大动脉不仅建得好,也要运营维护好,发挥出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是城市综合开发。聚焦部分经济发展态势较好、人口增长较快、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新兴市场国家,整合国内外城市规划、投融资、土地整理、开发建设、产业发展服务以及资产运营等资源,主动对接所在国家或地区城市建设需求,输出中国城镇化建设发展经验,提供“一揽子”城市建设运营方案。

在项目前期,发挥中国新基建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赋能城市运营的理念和技术优势,协助业主进行城市规划和开发方案策划;在项目中期,发挥中国城市建设效率优势,提供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服务;在项目后期,导入产业、发展民生设施,统筹专业力量,共同参与城市开发和运营。中国建筑在全力推进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建设的同时,也在与埃方进行深入洽谈,推动共同做好商务区建成后的运营管理服务。

三、强化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应围绕“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产品和服务”的目标,推进组织架构适应性变革,加强全球资源整合配置能力。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围绕海外发展战略,明确海外发展的目标和配套措施,完善海外管理架构,压缩管理层级,突出主业和专业优势,推动内部优质资源向市场前沿聚集,不断提升市场感知能力、应变能力和管控水平;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搭建海外业务管理平台,增强对海外项目全过程管控能力。

二是加强全过程设计管理,对标世界一流承包商设计组织模式,主动适应境外市场特点,整合内外部设计资源,加强全过程设计管理。重点强化设计对承包和采购方案的优化能力,通过前期方案策划、设备选型、设计优化等环节,降低项目实施和采购成本,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三是优化供应链管理,建设境外集采平台,提升全球采购能力,为市场营销和项目履约提供有力支撑。应选择在资源最优质、配置效率最高的区域,不断挖掘和丰富分供方资源,探索推进全球采购。中国建筑结合自身市场布局,初步建立了覆盖欧洲、北非、中东地区资源的采购平台,通过供应链整合优化,较好地支撑了项目建设需求。

四、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我们应顺应科技发展潮流,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建筑业,抢抓全球经济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市场机遇,以科技创新引领业务向高端市场、新市场布局。

一是利用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建筑业。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我们在国内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先进成熟的技术,应通过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打造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推动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同时,应加强境外项目核心关键科技经验的提炼总结,形成更多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自主创新成果,实现“科技+市场”协同创效,提升发展动能。

二是抢抓新基建带来的新机遇。新基建具有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优势,但其发展仍需依靠基建行业的支撑,为承包商海外业务发展提供了新模式、新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积极应用智能建造、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与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合,开拓新基建蓝海,提升投资、建设、运营等各个环节的综合效益。中国建筑在新加坡承建了中国移动首个海外数据中心,其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标准打造,为中国移动后续其他数据中心的建设提供了范本。

三是关注“双碳”背景下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发展趋势,重点关注绿色环保、新能源等领域的建设需求,积极拓展新赛道。通过物联网、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向相关国家推广节能建筑、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污染,提高建造速度。

在新能源方面,不少国内企业已较早开始布局海外清洁能源项目,利用相关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的优惠政策,大力投资和建设光伏、风电、抽水蓄能、地热发电等领域项目。可以预见,这一领域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高速增长,带来大量的市场机会。

中国建筑重视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应用,近期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并与国内有关高校开展联合研究,涉及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智慧运维等技术,致力于更好地发挥全产业链优势,适应市场新变化,对接市场新需求。

在合规建设中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行稳致远

近年来,中国及世界各国对企业合规经营要求不断提高,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随着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安全形势趋于复杂,各类风险事件频繁发生,需要我们在促发展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合规和安全,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工作要求,建立完善风险防控制度和应急处置预案,系统做好风险防范。

一、高度重视合规体系建设

依法合规是国际化经营的首要前提。企业应加强对国际规则的研究,将合规管理要求嵌入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坚持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建立健全有效识别、评估、检测、防范合规风险的管理体系。推进境外机构 “法律、风险、合规 ”一体化建设,建立 “法律、风险、合规 ”一体化防范机制,完善各类合同及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机制,做到业务全流程、全方位合规。健全合规管理制度,针对特定风险领域、特定行业或地区,制定专项合规管理办法,并根据内外部环境动态调整。中国建筑结合境外经营实际,在主要境外机构中专门设置了合规官,完善了合规管理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压实了境外合规经营的主体责任,强化了体制机制保障。同时,还完善了合规问责制度,形成合规管理工作闭环。

二、提升海外安全风险评估、预警与预防处置水平

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是稳健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基本要求,企业应加强国别项目风险研判,建立覆盖境外安全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有效机制。

一是将安全风险评估作为项目决策的前置条件。全面评估项目所在地各类安全风险,根据评估结果决定项目承接与否,做到安全“一票否决 ”。已承接的项目,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安保方案和应急预案,做到有备无患。

二是提高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完善预警管理流程和指标体系,及时发布预警提示,防范重大风险蔓延和叠加。“一国一策 ”制定应急预案,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明确应急处置的工作流程和责任主体,并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

三是加强安全培训,提升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坚持“不培训,不派出 ”原则,组织出境前培训、室内与实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境外公共安全培训,树立全员培训理念,提高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水平。

四是借助保险工具规避经营风险。根据项目所在国国情和项目自身特点,利用中国信保等保险机构的工具和服务,如短期出口信用险、短期出口特险、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海外投资保险,以及资信调查、风险咨询等服务,有效规避海外经营中的潜在风险,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风雨过后必然迎来彩虹,低谷之后必然迎来回升。在后疫情时代,只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顺应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趋势,坚守创新,勇于突破,就能够抓住重大机遇,开启新的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