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迈入第九个年头,中国已经与147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合作文件1,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开展务实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出中老铁路、蒙内铁路、雅万高铁、中白工业园等一批标杆示范项目,覆盖铁路、公路、港口、能源、通信、园区和公用事业等诸多领域,为东道国的基础设施联通、能源电力供应、商贸流通和城市运营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当地增加就业、带动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过去两年多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使推进“一带一路”工作面临较大的挑战。在2021年11月召开的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主席指出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并就新形势下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这表明,中国仍将坚定不移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但是面对国际风云变幻和疫情考验,带路建设的方向和方式必然会发生一定变化。
多年来,毕马威一直致力于支持和服务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过去几年成功地帮助诸多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落地了重大项目。在协助企业开展项目和提供专业服务的同时,笔者也感受到中企正在根据国家战略及其自身的发展需求,梳理和调整在海外的资产和业务。结合对未来国内外形势的研判,我们认为接下来“一带一路”建设将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趋势,也从政策引导和企业战略发展方面的角度提出我们的一些思考和建议,希望对企业更好地深度参与带路建设有所裨益。
趋势一
从项目投资建设走向
项目建成后的运营和管理
从项目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来看,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主要聚焦项目投资和建设阶段。以国际工程承包行业为例,在利润变薄、风险增加、市场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工程承包企业力争向国际工程价值链高端发展,探索“投建营一体化”,除了参与投融资,还积极拓展下游的运营业务。在大批项目建成之后,企业也会继续参与这些项目的运营和管理,这对中资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运营管理方面,中企将国内积累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复制到东道国,包括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加强流程标准化及合规,从而达到项目运营的提质、降本、增效。例如一些大型能源公司,就建立了大数据中心,对人、财、物、合同、技术等开展集约化管控,实现在国内对海外项目进行全方位跟踪、分析和评估,确保公司的标准和规则在海外同样得到落实。这不但大大节省了企业在海外的支出,也极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决策效率。
风险管控是项目建成投运后的另一重点。中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运营会面临诸多风险,包括带路沿线国家的政治风险突出,政策延续的不确定性较高,地区冲突和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运营所得收入为当地货币存在外汇贬值风险,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可能会放大劳工、宗教、人权等社会问题,东道国对保护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要求日趋严格,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也将对运营资产带来物理风险挑战,这些都要求项目运营方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和缓释的预案。
在全球最低税规则(BEPS 2.0)落地之后,传统的海外投融资架构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监管,此前获得的税收优惠效果可能有所削减,而新的税收优惠筹划还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在新的国际税收规则及监管环境下,各国税务机关将加大对企业税务稽查力度,引发税务争议和诉讼的几率也将升高,中企参与带路项目运营所面临的税务合规风险也将日益突出,需加强对国际税收新规的理解、提高税务合规水平。
趋势二
从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拓展到优化产业链布局和
建设绿色、健康、数字丝
绸之路
从项目的行业类别来看,过去中国企业在带路沿线开展得最多的是能源和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随着全球疫情带来不同程度的供应链中断危机,以及全球对ESG的关注度大幅提升,未来中国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将是优化产业链全球布局从而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实施绿色、健康和数字化项目以推动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断的风险在不断上升,而中美博弈中的“产业链去中国化”“科技脱钩”等更使得带路沿线国家成为中国企业布局海外供应链的主要地区。这些国家大多为劳动密集型国家,劳动力和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因此中企将部分制造业产能转移过去,例如机械和电子设备生产,汽车和消费电子产业链末端的加工和装配等等,一方面可带动东道国制造业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国内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腾出了空间。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除了提出本国的“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在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绿色丝绸之路。2021年9月,习主席在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明确提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助力沿线国家实现绿色能源发展,重点开发新能源上游的矿业(如锂矿)项目以及光伏、风电、地热、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多数沿线国家非水可再生资源丰富,新能源开发需求旺盛,加上中国光伏和风电的技术及成本在全球领先,为“一带一路”投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生态环境部信息显示,近年来,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额总体呈增长态势2,这一趋势预计将延续并不断增强。
疫情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敲响了警钟,尤其在非洲、东南亚和南亚等部分地区,卫生条件薄弱,极易引发传染病,因此建设健康丝绸之路也将成为后疫情时代“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预计将有更多的带路项目会集中在修建医院、诊所、垃圾及废水处理场等社会公共卫生设施领域。这些项目相对规模较小、工期短、投资较少,也正契合了带路国家和地区后疫情时代资金相对紧缺、急需公共卫生设施的现实条件和需求。
全球疫情限制了人员流动,突显出数字联通的重要性。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将帮助带路沿线国家弥合“数字鸿沟”,构建数字化能力以应对类似疫情这样的危机。另外,中国科技公司在欧美市场频频受阻,而许多带路沿线国家亟需数字化投资与建设,例如5G通信、跨境电商、数据中心等等,这些对中国企业来说都是机遇。而且,与大规模的交通和能源项目相比,信息和通信技术类的新基建项目通常成本较低,交付周期短,这些属性使得项目的风险降低,对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趋势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取代发达国家成为中企海外投资的主体市场
国际化和全球化仍将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也仍将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受到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影响,未来中企的国际化路径将发生转变,海外投资重点将由发达国家逐步转移至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
从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布局趋势看,东南亚、非洲、拉美和中东欧的部分国家与中国保持着良好且稳定的外交关系,是中企优先考虑的海外投资目的地。而这些市场也具备发展潜力,可与中国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从2019到2050年,超过一半的世界新增人口将集中在印度、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刚果(金)、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家3,几乎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这预示着,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当下,非洲、东南亚等带路沿线地区人口增长较快,人口结构偏年轻,这样的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带路建设将首先助力当地实现“五通”,而“五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将创造出新的、更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企业将在这些新市场中发现更多商机。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东盟国家与中国之间不仅经贸合作将更为紧密,双方的产业关联性也将增强,这为区域内产业转移和扩散提供了有利环境。以RCEP合作为契机,在东盟国家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必然是中国企业增强产业韧性和抗冲击能力的一条重要路径。
针对上述的这些新的情况和变化,我们提出以下一些思考和建议
对相关的政府部门来说,希望能够更多地利用政府间的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间投资协定下对中企参与海外投资项目的保护机制,在利润汇回、双方税收争议解决等方面帮助中企在当地的顺利运营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快在带路沿线国家的战略性布局,更好地抢占当地市场,建立先发优势。
对于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中资企业,应该及早洞察这些新的趋势变化,在以下这些方面做出举措,及时应对:
在战略层面,将“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和运营纳入企业全球国际化布局的整体战略中考虑,要以长远的目标来考虑和分析投资所在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建立长期的战略目标;
组织建立一个更加高效的管理队伍,储备具有国际化运营能力和经验的中高层人才;
在IT系统、数据平台、财务共享等方面加大投入,通过数字化手段更有效地将海外公司的运营信息整合管理,在中国总部层面能够及时掌握海外公司的人、财、物、销、产等经营结果,及早从预算管理和结果导向的角度掌控和指导海外公司的发展;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系统地梳理海外公司和海外资产所面临的可能的各种风险,尤其是财务和税务方面的风险,通过数据分析和数据驱动的风险预警模型,及早发现各种风险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则是落实“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重要抓手。我们可以预期在后疫情时代,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运营将呈现以上趋势,积极开展绿色、健康、数字、创新的项目,力求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地位以及国际竞争力,并协同带路沿线国家向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共同迈进。
毕马威在超过90%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设有办公室,致力于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一站式的“全生命周期”的服务,覆盖战略制定、投资环境分析、交易咨询、尽职调查、项目估值、项目融资、税务筹划、商业谈判支持、并购后整合、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海外业务管控与人力资源服务、运营效率提升、重组退出等近二十个交易环节,形成完整的项目闭环。
在毕马威团队协助下,中国企业能够做到“谋定而后动”,在交易前明确投资目标、充分预估项目风险并制定风险应对预案;在交易中灵活制定交易策略、把握交易时机;在交易后有序开展整合工作,挖掘协同效应,确保项目顺利运营。
毕马威团队能够在“一带一路”全区域协助客户解决项目整个生命周期遇到的问题,并已经在百余个“一带一路”项目中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未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投入,为企业和各类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的投资和贸易活动保驾护航。
[1] 数据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数据截止到2022年1月14日
[2] 生态环境部: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额呈增长态势,新浪网http://k.sina.com.cn/article_1496814565_593793e50200142cq.html
[3]《世界人口展望2019》报告摘要,https://population.un.org/wpp/Publications/Files/WPP2019_10KeyFindings.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