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外经贸业务对中国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是这一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40年来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经营数据入手,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分成了四个发展阶段,总结了对外承包业务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并对未来一段时期所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机遇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一.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情况回顾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的对外援助,“坦赞铁路”是当时最大的援外工程项目。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按照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的情况、不同时期的业务发展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援外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1978至1989年,积累提高阶段;第三阶段是1990-2001年,快速发展阶段;第四阶段是2002-2008年,规模发展阶段;第五阶段是2009年至今,稳步增强阶段。

(一)援外起步阶段(1978年以前)

根据《中国对外援助白皮书》介绍,中国对外援助最早是从1950年开始,由帮助周边友好国家起步,当时主要是向朝鲜和越南提供物资援助。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中国的对外援助范围不断扩大,援助对象从社会主义国家扩展到其他发展中国家。至70年代末,累计援助国家达到120多个。根据当时受援国的实际情况,对外援助主要有8种方式,分别是成套项目、一般物资、技术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援外医疗队、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外志愿者和债务减免

成套项目援助是中国通过提供无偿援助和无息贷款等援助资金,帮助受援国建设工厂或民用领域的工程项目。中方负责项目考察、勘察、设计和施工的全部或部分过程,提供全部或部分设备、建筑材料,派遣工程技术人员组织和指导施工、安装和试生产。项目竣工后,移交受援国使用。

成套项目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援助方式。从1954年开始,中国利用成套项目援助方式为越南、朝鲜两国修复被战争破坏的铁路、公路、港口、桥梁和市政交通等设施,并援建一批基础工业项目,为两国战后重建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此后,成套项目建设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对外援助支出中一直占有较大比例。目前,成套项目援助占中国对外援助财政支出的40%左右

截至2009年底,中国共帮助发展中国家建成2000多个与当地民众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成套项目,涉及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通讯、电力、能源、交通等多个领域(见表1)。

表1 中国已建成援外成套项目行业分布(1950-2009年底)

微信截图_20181228111219.png

注:本表数据不包括优惠贷款项目

数据来源:中国的对外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虽然从表1中无法确定1978年以前对外援助成套项目的具体数据,但从表中的援外成套项目统计数据依然可以判断,改革开放前中国企业对外援助的成套项目,是后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最早实践。通过这些援外成套项目的实施,锻炼了队伍、提高了能力、积累了经验,也在受援国建立了良好的客户关系,为后来承揽新的项目打下了基础。随着这些受援国家经济的发展,不断有新的工程项目进入到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援外企业在自身能力提高的前提下,也在受援国获得新的工程项目订单。可以说,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是在援外成套项目的基础上起步并发展起来的。

(二)积累提高阶段(1978-1989)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既可以为国家赚取外汇,又可以带回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有可能带动与建筑有关的国产工业设备和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出口。因此,国家非常重视外经业务的发展,在给予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支持政策的同时,还在资金等方面支持企业对外开展业务。

在1978-1989这12年间,虽然《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250家最大承包商在国际工程市场的合同额由1982年的1231亿美元下滑到1987年的740亿美元,但中国的对外承包业务却持续增长,198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15亿美元,是1981年完成营业额的15倍,年复合增长率35%。项目覆盖国家和地区更广,除中东、北非地区传统市场外,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扩展到南亚、东南亚、非洲、美洲、西欧和南太平洋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地区的合同额占总合同额的60%左右,成为我最大的区域承包工程市场。1980-1989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及增长情况见图1。

虽然这一阶段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体量还很小,业务发展也不均衡,但这一阶段企业经营领域日益扩大,除土建项目外,开始涉足一些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如电站、糖厂、化肥厂等,积累了大量项目经验。

此外,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对外承包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工程竞标,锻炼了队伍,提高了管理能力和水平。企业群体也不断扩大,到1989年,有对外经营权的企业近百家。企业数量的大幅增加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为九十年代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jpg

图1 1980-1989 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及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0-2001)

进入到90年代,随着各类支持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进入新的一轮发展周期。

一是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持续增长。1990年至2001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从16亿美元增长到8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7%。除2000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完成营业额有所下降外,各年均实现增长(见图2)。

二是企业群体不断壮大,除了窗口公司外,部分生产企业、实体公司、专业公司和综合性公司纷纷进入,从事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同时,部分实体公司与窗口公司合作,优势互补,进一步促进了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发展,提高了业务水平和项目质量。这一阶段,经主管部门批准,从事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公司数量也急剧增加,1990年底为91家,到1994年底增加到450多家,1998年增加到955家,2001年,取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权的企业已发展到约1400家

三是企业能力不断加强,进入90年代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实业化、国际化、集团化和多元化方面更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公司整体实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并占据了一席之地。有23家中国公司进入ENR225最大国际承包商排行榜。企业承揽和实施项目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地域覆盖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领域更加广泛。

2.jpg

图2 1990-2001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及增长情况(单位:亿美元)

(四)规模发展阶段(2002-2008)

2002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12亿美元。2002-2008年累计完成营业额达到1914.6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1%,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最快的时期(见图3)。从2007年开始,年完成营业额增长超过百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呈现规模增长。

这一时期,中国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式发展、企业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在发达国家市场有所突破。在巩固传统亚洲和非洲市场的同时,部分企业尝试开拓欧美市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业绩,继中国建筑在美国房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后,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承建的美国热、冷轧钢板厂项目成为中国公司首次在美国本土工业建设领域获得总承包项目,这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开拓美国等发达工程承包市场方面又有了重大的进展。

同时,实际参与海外项目的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市场集中度增高,承担10亿美元以上大型项目的数量也大幅增加。

3.jpg

图3 2002-2008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及增长情况

(五)稳步增强阶段(2009年至今)

从2009年开始,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海外完成营业额保持增长势头,2016年完成营业额达到1594.2亿美元,2009-2016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1 %,2016年完成营业额是2009年完成营业额的2.1倍(见图4)。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家对外经企业的各项促进政策常态化、规范化,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充分发挥政策优势,企业能力大幅提升,市场开发成果显著。2009至2016年,企业利用出口信贷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新的业务模式层出不穷。

开发高端市场的努力已取得成效,工程项目已由传统的设备供货、施工分包、劳务出口,向更高端的业务模式发展,参股、投资带动EPC模式的项目运作更加成熟,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成功运作BOT/PPP等带有投资性质的项目。

中国对外承包企业已经成为全球建筑市场一支重要力量,2016年进入ENR排名的65家中国承包商合计完成的营业额,在所有上榜国家中名列第一。

4.jpg

图4 2009-2016年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及增长情况

二.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的特点

(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得益于有利的内外部环境,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业务规模逐年扩大。

首先是国际承包工程市场本身快速发展,为我国企业大力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全球化市场来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业转移和分工合作不断增强,有力拉动了对外承包工程市场。2009年至2016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合计完成的营业额是2008年以前20多年的3.7倍。

第二是在地域分布上,中资对外承包企业几乎遍布世界各地。除了占比最高的亚洲和非洲市场外,随着中国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拉美市场、欧洲和北美市场的业务也呈现较快的增长,部分企业在发达国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同时,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市场更加多元化,市场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第三是参与对外承包业务的企业数量和企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发布的《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2016-2017》显示,2016年实际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企业达到了1056家,平均新签合同额2.31亿美元,平均完成营业额1.51亿美元,分别较2015年度增长16.7%和4.1%。2017年,国务院取消对外承包工程资质审批后,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将有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此项业务中。

(二)企业业务能力提升

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对外承包企业面对多元的国际市场,积极作为,企业自身能力不断提升,业务发展模式逐步转型升级,无论是施工能力和手段、还是项目管理能力和水平均有了大幅提升。

一是大项目的执行能力显著提高。以2016年为例,境外新签合同额20亿美元以上大型项目8个,主要集中在电力、铁路、水利、房建、石化等领域。这些大项目的成功运作,对企业商务、融资、实施和运营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业务模式和涉及的领域更加广阔。当前,许多中资对外承包企业参与并成功实施BOT/PPP项目。同时,中国企业的对外承包业务也从原来的房建、公路等土建分包为主,逐步在全行业与国际顶尖的承包商展开竞争与合作,目前,在石化、核电、电力、港口等众多领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三是分析ENR上榜中资企业的经营数据不难看出,中国企业的综合实力也有非常好的市场表现。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支能与国外大型承包商竞争的队伍。2016年中国共有65家企业进入了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行列。这些进入ENR排名的承包商竞争能力进一步提高,其竞争优势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价格等方面,更体现在技术、成套设备、资源整合和项目管理等多个方面,并且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认可,特别是中资企业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承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满足了当地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迫切需要,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认可和欢迎,也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从2006年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政府,主动向我国政府表达了希望和中国公司合作,请中国公司参与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愿望。

(三)业务发展模式多样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初入市场时,通常承揽一些低端项目,多数都是以施工、土建为主,层次不高,主要靠低价拓展市场。现在一些大型承包企业从事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中,很多项目档次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除了以上总结的技术力量增强、项目管理水平提高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业务的发展模式更加丰富多样,如PPP、BOT,并购、股权投资、城市综合体规划建设等,这些项目的实施,是企业综合实力的表现。

从业务领域来看,也从单一的从事房建、道路交通领域的施工项目,发展到了石油化工、工业生产、电力工程、矿山建设、电子通信、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核能以及医疗卫生,咨询服务等很多领域。

三.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展望

2018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带一路”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外承包业务机遇和挑战共存,政策支持力度扩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展望未来,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为中国和相关国家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对外承包工程业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第一、企业综合能力提升,为后续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经验丰富,尤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力不断提升,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为今后业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业务能力提升。改革开放的40年中,中国的大型央企国企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的大型工程,管理和施工能力得到了历练。中国已经建成了全球里程最长的高速铁路网,港珠澳大桥、鸟巢、首都机场等项目向世人展示了中国质量和中国速度,重型机器制造、船舶制造、大型飞机等项目更能展示中国技术和中国制造的实力。随着国际化的深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战略、跨境资源配置、海外大型工程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实力也大大增强,众多大型项目的成功实施,为“中国建设”在国际市场赢得声誉。

二是人才优势明显。以中央企业为例,央企海外业务吸引了大批有能力的专业人才,成为海外市场拓展的重要资源。对外承包领域在内的海外员工不断增加,国资委发布的信息显示,截止至2017年底,仅央企海外员工人数就达38万多人。

三是风险应对能力提高。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后,无论是央企国企,还是民营企业,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部分企业的海外业务占比逐步提高,进入到国际化发展时期。在获得东道国市场认可的同时,风险应对能力也不断提高,无论是在内部组织、制度和风险文化建设方面,还是在具体风险的处置方面,均可圈可点。

四是业务模式升级。2010年以后,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把握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从原来单一的成套设备出口或工程承包,逐步向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项目发展,尤其是积极尝试利用PPP模式进入部分国家的基建领域,实现快速业务扩张。部分企业还利用跨境并购模式拓展海外业务,在获取先进管理技术经验的同时,还获得了新市场,新品牌、销售渠道,加速企业升级。

第二、各类支持政策为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提供保障

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已经是一项坚定不移的国策,国家相关部门出台各类支持政策,为企业提供审批、融资等方面的便利,政府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坚强后盾。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家出台了多项“一带一路”建设整体性规划,同时,配套的政策也相继出台,这些政策是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支持政策。

金融支持是中国外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外管、政策性和商业银行也提供了必要的金融支持政策。

例如,2009年以来,在历届两会上,中国政府总理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大型机电成套设备出口,做到应保尽保”等作为对政策性保险公司的要求。

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机构是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手段,是企业海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获得信贷支持与风险保障的重要支撑。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均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职能,出台各类政策和便捷措施,大力支持中国企业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和海外投资业务。以中巴经济走廊能源项目为例,对于进入走廊清单的能源项目,各相关机构均出台了对应的信贷措施或绿色通道,在利率和审批时效方面提供支持。

在用汇方面,外汇管理局等机构还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简化境外用汇管理,出台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外汇管理政策,有利于企业更好地把握境外直接投资的时机,降低境外融资成本,促进投资便利化。

第三、“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广阔的承包工程市场

根据世界银行测算,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0%,长期GDP增长率将提高一个百分点。“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超过40亿,约占全球总人口的63%,GDP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约占全球总量的30%。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

中国社科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均对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投融资需求进行了测算。有机构基于一国在特定发展阶段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占 GDP 的比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所需资金进行测算。依据此种方法,测算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8-2022年累计基建投资总额将达到4.5万亿-5.9万亿美元,年均投资额为0.9万亿-1.2万亿美元。虽然各机构测算的数据有较大的差异,但总的来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如此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是未来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潜在市场。

(二)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环境发生新的变化

2018年以来,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复苏态势,但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也面临新的挑战。未来一段时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的环境将发生新的变化,主要包括政治环境变化、经济环境变化、竞争环境变化和市场环境变化四个方面。

一是政治环境变化。近年来,国际政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区域冲突不断,部分国家持续动荡,给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以政府换届、规则冲突及外部政治影响为主要因素造成的政治风险屡有发生,如2018年马来西亚新政府停止中国承包商承建的铁路和管道项目,东欧某交通项目受欧盟相关规则影响迟迟不能开工等,给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经营带来一定的影响;一些区域军事冲突持续、地缘政治造成的对立,使得部分区域安全极不稳定,也给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带来了巨大影响;针对新兴大国崛起的疑虑和担忧,威胁论、破坏环境、推高外债、输出中国模式等质疑声音不断,这些问题也深刻影响对外承包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是经济环境变化。虽然权威数据显示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之中,但当前各国的发展极不平衡,国家间的分化和不公平不平等现象突出,给对外承包工程市场的持续向好发展带来阻碍。经济环境是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影响的重要因素,既影响项目是否能够立项,也影响项目规模和开工时间,还影响项目的资金来源。分析近年来中国承包企业海外项目资金的来源情况,就可以清晰的看到经济环境对于承包工程业务的影响。

此外,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越来越多的受到中国自身发展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影响,对于看好中国经济和发展的潜在市场国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资金、技术优势,获得新订单;而部分将中国视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国家,势必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麻烦。面对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承包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来应对。

三是竞争环境变化。企业海外承包工程项目的竞争,既来自国内同业的竞争,也来着日韩、欧美等国领先的大型国际承包商。从ENR的统计数据看,进入250的中资企业数量最多,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加,相对于有限的国际承包工程市场,在低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人力、原材料等成本的不断上升,中国承包商的成本优势不再,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而中资企业间合作和自律意识不足,既损害了自身的利益,也损害了国家利益和形象。虽然部分大型承包企业进入ENR前十,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在某些领域的大型项目上,依然面临来自海外同业较大的竞争压力。

四是市场环境变化。2018年以来的各类事件,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给未来世界经济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的地区和行业,其承包工程市场面临更大的挑战,传统的竞标模式、信贷模式、投资模式、中外联营模式等,在疲软、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下,将失去效力,承包企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挑战。  

(三)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应该加强外部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有重点无边界,倡议由中国提出,但属于世界,其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也是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重要原则,对外承包企业要加强跨国沟通和协作。

全球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巨大,统计数据显示,中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承包工程市场的新签合同额及完成营业额均超过总额的50%,这一市场基建需求巨大,随着相关建设的逐步深入,仅依靠中国企业和资金是远远不够的,调动沿线及域外国家的积极性,通过通过吸引多方参与参与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途径。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重要参与者的承包企业应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与东道国、域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

首先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一带一路”建设多方参与的意义和重要性,“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承包工程业务不是中国企业独有业务。只有通过全球合作,统一协调资源,才有可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

其次,通过国内外企业协调合作,可以提升自身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访美时曾引用《礼记》中说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以此强调国家之间、民族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交流,避免封闭起来孤陋寡闻、见识闭塞。承包工程企业也一样,国外领先的大型承包商,尤其是ENR排名靠前的承包企业在企业管理理念、人才队伍培养、项目管理能力、经营模式创新等方面很多值得中国企业借鉴,通过合作承担大型工程项目,不但可以互通有无,还可以提升中国企业的业务能力。

最后,加强国内外企业合作,有利于解决融资和降低风险。通过国内外企业的协调合作,可以吸引更多资源加入到项目中来,一来可以促进项目融资,二来可以分担风险。

(四)实施行业竞争升级战略提升综合实力

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对外承包业务应抓住机会,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企业的综合实力,着力在风险管控能力、融资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行业标准“走出去”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制定行业发展战略规划

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不同于一般贸易,通常项目规模大、周期长、影响大,不但可以带动成套设备、技术和劳务出口,而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集群出口,综合效益显著。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是国家外向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和规划,促进行业有序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引领和行业监督。政府主管部门结合行业发展特点、国内产业转型、全球资源和要素配置等制定行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围绕行业特点和“一带一路”建设现状,聚焦重点国别,发布国别合作指引。同时,密切关注全球风险动态,强化备案报告和监测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协助企业降低海外运营风险。

其次,行业组织应做好行业引导和服务。商会等行业组织应加强引导,积极致力于引导会员企业业务转型升级,积极促进金融机构与会员企业之间的合作。

第三,金融等相关机构做好支持规划。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涉及金融、财税、安全、环保、安全等方方面面,相关机构应结合业务特点,依据政府部门的战略规划和指引,制定相应的支持对外承包工程发展的专业规划,形成多维立体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支持体系。

此外,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也应依据主管部门的发展战略和支持政策,结合自身状况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是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建设

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国别市场,该国的政治、法律、金融、文化背景等同中国完全不同。风险损失对业务的影响通常是致命的,如果企业对潜在的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相应的处理手段,风险一旦发生,企业很难挽回损失。因此,企业要重视海外经营风险管控工作。

首先,全行业都应正确认识海外经营风险,提高风险意识。企业开展国际承包工程业务要避免风险认识的误区,不过分依赖过往经验,客观评价不同国别项目的风险,做到有的放矢。正确认识海外风险,提高风险意识,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认识:一是要深刻认识海外经营风险的客观性;二是要认识海外风险的复杂性;三是要认识管控海外风险的难度大;四是要客观评价企业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

其次,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按照政府要求,做好风险管控工作。政府部门在不断的加强企业风险管控方面的指导和监督,要求企业建立海外投资风险管控体系,对风险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建立海外投资风险管控制度群;使用第三方风险评估机构,对业务所在国(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市场、法律、政策等风险做全面评估;要充分利用风险缓释工具,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商业保险,将保险嵌入企业风险管理机制。

最后,企业要善于利用各类资源。要利用好政府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安保公司、保险公司等风险管控资源,协助企业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三是加强行业标准规则走出去

刚刚闭幕的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对外经济提出了“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我国企业参与境内一系列大型复杂工程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能力,这为我国工程企业参与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工程技术标准与国际上广泛使用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包括美标、英标、欧标等)具有很大的差异。虽然我们的技术水平不一定低,但我国工程技术标准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封闭性”状态,加上我国配套的工程咨询服务没有同步走出去,我国的标准并没有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国际工程项目中应用的比例很低。这不但不利于带动我国的设备与材料的出口,而且还因我国企业对国际标准不熟悉而增大建设成本,甚至导致巨大的亏损。

与获取具体单个项目的投资回报相比,在国际工程建设中推动有关国家使用中国的标准,则更有利于中国企业在相关领域占领竞争的制高点,实现批量化建设和生产,从而提升产品和项目的经济性与竞争力,提高整体发展效益和效率,并获取长期利益。

目前,中国在铁路、核电、航天、家电、通信等领域已经成功实现了部分标准的输出,这对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出口创造了较好的竞争条件。我国相关领域的咨询服务机构应进一步适应国际市场,不断提升竞争力,开展更多国际化战略和基础课题研究,推动中国标准和中国方案更好地“走出去”。相关部门或机构要出台相关政策,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对于采用我国标准的项目,在融资利率、保险费率、税收方面给予优惠。鼓励相关专业协会主动对接相关国际行业组织,建立沟通交流机制,推动我国标准“国际化”。

四是加强融资能力建设

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除了技术和商务能力外,企业还应该重视融资能力建设。融资能力是企业掌握金融政策、金融资源及有效整合这些政策和资源的能力

融资能力通常来说是企业在面对需要外部信贷资金配合的承包工程项目或投资项目时,可以利用相关的各类金融资源,快速设计融资担保架构,并付诸实施的能力。此类能力并不是具体某个职位或某个人的个人能力,而是企业合理运用金融资源的综合能力。企业的融资能力具体表现在对国家金融支持政策的正确把握和使用,熟练使用各类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快速有效的融资可行性分析,具体融资方案的高效实施。

市场环境的变化,对承包领域融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解决企业海外经营过程中的融资问题,应该从加强自身的融资能力建设入手,善于利用和整合外部资源,做好融资可行性分析,进而提升企业解决海外项目融资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企业海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融资问题,融资能力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难一蹴而就,企业应不断加强融资能力是一个逐步加强和完善的过程。

五是加强其他方面的能力建设

重视人力资源建设。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业务发展的瓶颈,面对未来的发展机遇和环境变化,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企业的综合能力与领先的国际同业相比,依然有差距,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依然任重道远。而提升综合能力的核心核心就是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企业面临的项目管理、融资、风险、市场等问题将迎刃而解。一是要重视人才培养。形成人才梯队,使企业能够快速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二是加强属地化管理。通过属地化管理既可以解决人力资源短缺的难题,还可以为当地创造就业,同时,属地化员工熟悉当地环境,还可以解决跨文化冲突难题。

加强海外项目精细化管理能力建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粗放式和经验式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和业主的高标准,企业要保证一定的利润,精细化管理是必由之路。同时,一些项目体量大、工艺复杂、工期进度难以把控,再有项目参与单位多,协调难,也对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不善很容易造成项目亏损。因此,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项目管理能力提升,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的核心能力。

加强海外经营的合规能力建设。中国企业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舞台和参与国际竞争,中国企业同时面临巨大的机遇、风险和挑战。中美经贸摩擦升级,中兴事件、华为被调查等事件,令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海外合规经营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加强海外经营合规管理势在必行。合规是企业海外经营行稳致远的前提,合规管理能力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方面。海外业务开展过程中,企业要遵循市场导向、商业原则、国际惯例开展对外经济合作。企业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既促进了企业自身国际化业务,也促进我国和有关国家互利共赢,同时,企业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既是履行社会责任,也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通过打造优质工程、助力员工成长、保障股东权益、携手伙伴共赢、共建社区和谐、追求环境可持续等方面的实践,履行社会责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仅是简单的出资金建学校和民生工程,而是将属地化经营,培训当地员工等方式纳入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系中。此外,在社会责任的管理方面,企业还要建立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使得相关工作更加系统和完备。同时,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过程中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和媒体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