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园区投资开发历程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全球36个国家投资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共计103个,约20家合作区通过商务部确认考核。据某指出,海外园区主要集中在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和匈牙利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以及柬埔寨、泰国、越南和老挝等“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

随着行业的发展,以高科技和高端制造为主的第三代园区也已开始出现,例如清华科技园的开发公司启迪控股开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探索共同建设科技园,并先后在美国硅谷和英国剑桥建立了创新孵化器和高科技产业园(见图)。

SLNvBuYQROVGH2t4Pj0fwXDq9A3oadIT.jpg

从操作效果来看,好的海外园区项目具有很强的投资联动效益。据浙江省政府官网显示,2014年浙江省6个海外工业园区累计投资6.18亿美元,吸引入园区企业达15.2亿美元,年带动出口额高达11.07亿美元。另外,产业园还会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生直接的联动效益,为了实现海外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功能,优化招商环境,通常会要求当地政府加强园区的交通、能源、环保、通信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例如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要求园区全面达到“九通一平”(“九通”为通市政道路、雨水、污水、自来水、天然气、电力、电信、热力及有线电视管线,“一平”为土地自然地貌平整)的标准,以此为招商的必备条件。

海外园区投资的主要模式

海外园区有三种主导模式——国家级别的合作、地方省级政府推动的经贸合作区以及企业主导的园区项目。

政府高层推动建设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建设的海外园区大多也属于政府高层推动下建立的,如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白俄罗斯明斯克中白工业园、中国-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

我国各地方政府也是合作区投资建设的主要推手之一,如辽宁省企业建设或参与建设在俄罗斯、白俄罗斯、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10个合作区;浙江省牵头建设了三家国家级合作区(泰国泰中罗勇工业园、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和越南龙江工业园),以及三家省级合作区[乌兹别克斯坦“鹏盛”工业园、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和塞尔维亚商贸物流园]等。

第三种形式为以企业推动的海外园区开发模式。民营企业推动建设的海外园区,其主要目的是供本企业或共同合作企业生产和贸易的基地。相对国企央企而言,民企牵头的海外园区项目更加多元、运作机制灵活。如2012年广东省华坚集团投资32亿元人民币,在埃塞俄比亚建立华坚国际轻工业园。包括中国现在最大的产业地产开发商华夏幸福也开始在海外战略布局,2016年其首个国际产业新城正式落地印度尼西亚。民营企业擅长主导产业投资,大型央企国企在资金支持和平台建设方面则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央企现在也开始助力海外园区项目,例如,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承担了中白工业园的开发经营工作,中土集团在埃塞尔比亚建立了工业园区项目等。

投资海外园区的主要风险

海外园区投资风险巨大。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多处于工业化进程初期,其经济发展不均衡,政治环境相对复杂,社会特征迥异,存在多重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园区经营的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对外投资的总体战略布局,导致很多投资隐形风险的发生。我们将海外园区投资建设的主要风险归为以下几类。

一、顶层管理机制的缺乏

很多海外园区投资建设的目的是响应国家号召,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此类项目往往急于上马,缺乏详细的前期论证和具有战略性、系统性的投资规划。对所在国法律市场环境了解不足,缺乏事前对综合情况分析和研究调查,施工企业重视招投标,却不重视前期投入,有时候只为了降低前期咨询费用,就自己“拍脑袋”决策,无法充分构建海外园区的顶层设计。海外园区项目由于其复杂性和长周期性,需要建立工作统一领导机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例如,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建立了三个层面的领导和工作机构: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中新双边工作委员会和园区联络机构。另外我们主导海外园区开发的企业与所在国政府往往保持一种不平等状态,缺乏与所在国政府、NGO、民众的沟通方式,无法在制度设计上给予既得利益的一种有效保护。

二、选址错误

很多海外园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选址错误。海外园区项目多建立在一些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该国的空间发展模式往往不清晰,有时无法准确把握园区位置,导致整个项目投资出现严重偏差。园区项目通常都是一个相对较大的永久性投资,一旦建成后再发现选址错误损失就难以挽回。项目设施大多是不能移动的,搬迁设备和异地重建都耗资巨大,会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难以收回成本。另外,海外园区采用的是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重资产、后发力模式,需要科学的园区选址和园区规划,才能保证前期投入在经过一段时间后能获得预期的回报。

三、重量轻质,缺乏持续经营能力和多重盈利模式

海外园区大多采用单一商业模式,例如土地开发销售或是套取政府补贴等模式。中国园区管理粗旷,不善经营,更无法提供专业且精细的产业服务为入园企业创造价值。很多园区主要停留在传统的工业园区“五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仍然面临招商难、承诺兑现难、土地闲置多、服务跟进难等问题。海外园区项目回收周期长、利润薄、单纯追求规模效应,商业化运作成为海外园区的绊脚石。另一方面,同质化竞争严重,招商竞争的白热化非常明显,如园企业侧重国内企业为主,缺乏引入国际大型公司和所在国企业的参与,容易形成单一产业或单一来源的潜在风险。

四、投资周期长,容易发生资金链断裂

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外保外贷”和“外保内贷”等服务,境外资产在国内园区建设周期相对较长,先期投入较大,企业主要通过出租土地和厂房、物业、公共设施开发以及提供服务等方式盈利,大部分园区开发企业面临融资难题,其风险主要包括土地使用性和转让条件。如果用工程承包的思路来开发和经营园区,是绝对不行的。

五、非专业人士操盘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时间并不长,人才储备不足,加之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融入本地性差,更缺乏专业人才。由于企业运作园区经验欠缺、对相关风险预估不足以及很难获得国家层面政策统一协调,致使许多已建成的海外产业园区存在着发展功能比较单一、开发成本偏高、经营方式粗放、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与国内产业衔接不紧密等问题。海外园区投资建设人才普遍短期的现象,尤其是很难寻找到“老法师”对项目进行操盘或指点会成为中国海外园区发展的瓶颈。任何一个希望在海外建设园区的企业都需要一个完整的“梯队”,并且善于利用外脑,为海外园区项目保驾护航。

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产业园发展更多地是朝着中国政府引导、由国企民营合作开发的模式推进。制定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海外产业园投资战略与实施规划,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完善自身的海外园区投资建设人才梯队,积极探索与先进园区开发商合作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创新模式。海外园区的产业选择需要兼具东道国和母国发展特色,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业务范围和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现实情况进行定位。海外园区投资建设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基地型操作项目,不能单打独斗,要打造海外发展的“森林体系”,并将园区建成能够自给自足的城市综合体,发挥城市综合运营商的特征。海外产业园需要牵头单位与其他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产业多元化,能够精准预测东道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带动东道国实行产业升级。产业园区的投入与产出要形成良性循环,要坚持市场主导方向,在开发区建设中采用创新的投融资模式,例如PPP模式,在招商引资方面,更需要采取经验丰富的专业化的招商团队,在前期需将招商旗舰型企业例如世界500强作为工作的重点。

总  结

海外园区承担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工作,具有聚众和联动投资优势,体现出规模效益和较大的区域经济影响力。园区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明确的顶层设计。能否找准对外投资的优势产业定位和科学的空间规划是项目成功的基石。作为并不擅长投资和经营的承包商企业,前期存在困惑和担忧是不可避免的,这需要决策层明确海外园区投资项目的战略重要性,用长远的眼光看项目,完善投资团队建设,善于利用外脑,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否则出现的投资偏差或错误决策或将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周蕾工作单位:上海龙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白伟工作单位:北京基业长青管理咨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