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有思考的核心点:国内电力供应过剩25%以上(实际产能过剩数据应该在25%之上)。本篇文章没有数据出处,没有详尽表格,没有眼花缭乱的数据,没有让人昏昏欲睡的逻辑分析,只有个人的主观猜测及臆断。

能源勘察设计主要包括电源侧与电网侧,电源侧主要包括水电,火电(燃煤,燃气轮机,生物质,垃圾),核电,新能源(陆上风电,光伏,光热,海上风电)等。

一、皇帝的新衣

① 核电。欧洲国家纷纷发表声明,宣布弃核、停核,瑞士、比利时、瑞典、德国、法国等,美国新建三代核电站也宣布停建,台湾更是走得超前,为了停核,宁可“用爱发电”。核电失宠的原因不外乎两个:成本及安全。核电的建设成本,维护成本,退役成本,高的吓人,唯一的好处是减少碳排放,“核电每年发电,可以少砍了多少颗树。”(核电百年不变的宣传词,看了令人摇头)可关键是核电你得发电啊,台山核电,三门核电,海阳核电,还得多少年才能发电?东北的红沿河核电,冬季,停一台机(?不确定),另一台机不满发,美其名曰“调峰”。不发电,不满发,那就是在浪费老百姓的钱。红沿河二期还在马不停蹄地建设,不明白这里决策的逻辑是什么?振兴东北,拉动GDP?核电的安全性,所有的宣传都是什么堆芯损坏频率小于1×10‐5/堆年等。特别是三代核电AP1000,头顶着个大水箱,如果严格按非能动的理念,在东北,万一水箱的水被冻住了,那咋办?72小时不用人工干预,就成了笑话了。中国有句老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种出事频率对核电站影响范围之外的人来说仅仅是概率,但对核电站周边的人来说就是所有,就是100%,因为核辐射目前没有治疗的手段,没有处理的手段,只能静等衰变。在能源过剩,在替代能源可选择较多的情况下,在经济性不占优的情况下,国内核电建设仍大张旗鼓,仍孤注一掷,真的看不懂!

② 海上风电。欧洲的海上风电发展非常顺利且成熟(没有台风、飓风),国内的海上风电步履维艰,但也小有所成,主要集中于上海,江苏,近海或滩涂区域。福建,广东,浙江的海上风电发展较慢,说白了,就是这里的台风肆虐,建设条件艰巨,造价成本高昂。笔者认为这三个地方压根就没必要建设深海海上风电,滩涂、近海海上风电可以适当发展。滩涂、近海海上风电的造价成本跟深海海上风电的造价成本不是一个量级。在能源过剩的前提下,有必要搞海上风电吗?为了减少碳排放?可以多搞光伏啊。为了提高海洋相关技术?石化类的海上钻井平台的技术比你先进几十年。一堆的国企在海上风电跑马圈地,经济账不知道怎么算的,真的看不懂。

③ 背压机,锅炉供气,分布式燃煤机组。燃煤机组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国家能源局三天两头的宣布停建,缓建,拆除。这个大趋势看来不可逆转了。为了解决供热需求,背压机,锅炉供气,纷纷上马,甚至还有打着分布式名号的分布式燃煤机组,这真是逆流而上,勇者无畏,打脸的是,不少项目给批了,快马加鞭地上了。这也真的看不懂。能源局停建,缓建,拆除针对的都是燃煤机组,即使现在有零排放,超洁净排放,趋零排放等各种概念的加持,国家也已经下了决心,少煤,无煤的趋势不可逆转。而地方政府为了企业短期的利益,为了经济性的考虑,不顾这一趋势,用燃煤锅炉,不用电锅炉。上背压机,上分布式燃煤机组,不上燃气轮机,不上燃气分布式机组。在能源过剩的情况下,在煤恐惧症的蔓延下,这些匆匆上马的机组,又能蹦跶了多久?拆除是不可避免的命运!真的看不懂这个帐是怎么算的。

④ 水电、抽水蓄能。笔者学的是水利水电工程。课本里说的是,水利工程或水电工程对地壳稳定性影响不大,不会诱发地震。估计书的编者没听过“蝴蝶效应”。长江上游,黄河上游多少梯级电站开发,在移民安置成本飞涨的情况下,水电站开发建设费用不比核电便宜,在电力产能严重过剩的今天,在弃风弃电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为何国内还频频在生态脆弱地带搞水电开发(长距离送电的成本也不低)?长江上游大量的梯级电站开发,老百姓难免不把它和四川周边频发的地震联系起来。蝴蝶的翅膀扇动,都可能造成世界灾难,何况这么大的水电站呢?何况还有更好的现成的替代方案,为何还要坚持上马?抽水蓄能也是如此,全国各地遍地开花。明明可以用燃气轮机及燃煤机组组合代替抽水蓄能电站的作用,可为何还要上马造价高昂的抽水蓄能电站?一边讲保护生态,一边干着改变生态、破坏生态的龌蹉事!真的看不懂。

二、转型的痛苦

国内2×9F 燃机,2014 年勘察设计费约3000 万左右,同样规模的2×9F 燃机,2017 年9 月勘察设计费中标公示价1400 万左右,打折打到骨折。国内2×35 万千瓦燃煤机组,2014 年勘察设计费约3000万左右,同样规模的2×35 万千瓦燃煤机组,2016 年10 月勘察设计费中标公示价2000 万左右。特别是燃煤机组,价格基本为“234”,两台30 万千瓦级勘察设计费约2000 万,两台60 万千瓦级勘察设计费约3000 万,两台100 万千瓦级勘察设计费约4000 万。相比几年前火电突飞猛进时的勘察设计价格,现在的价格跌的亲妈都不认识了。勘察设计费完全是跟摩尔定律相反,每隔一段时间,必须打骨折。而国内的物价飞涨,人民币对内贬值得厉害,勘察设计院维持相同员工数的前提下,要保持员工的收入稳定,只能多接活,多接活,多接活。活接的越多,但活的单价越来越低,而工作效率不可能等比例提高的情况下,员工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收入不变或下降,即使收入稳定(更加不可能涨),因为人民币贬值的因素,员工的幸福感逐月下降,员工流动性越来越大。勘察设计院的不稳定性在累积,在膨胀。

如何转型?无外乎这几种,转型搞总包,转型搞投资,转型搞国际项目,转型搞其他业务领域。

勘察设计企业转型搞总包,这是国家允许且力推的模式。相比施工企业搞总包,勘察设计企业的人员素质相对较高,学习能力绝对比施工企业强出不少,只要有项目经验的积累及修正,勘察设计企业转型搞总包的项目管理水平、采购水平比施工企业要高出不少,再与设计优化相结合,只要控制得当,搞总包的利润空间要大的多。勘察设计企业搞总包的缺点就是,它能控制设计,控制普通设备采购,但它控制不住施工,控制不住大设备、重要设备的定价及采购。在国内总包项目,更多执行的是甲定乙招,主体工程的施工单位,重要设备、大设备的供货厂家,基本都是由业主甲方定好后,由总包方走流程执行。另外江西丰城总包事故后,不少业主对勘察设计院搞总包有疑虑,国家层面也尚未有指引性的意见。新能源发电的总包,因为技术难度小,价格透明,回款慢,搞总包的利润空间并不大。

勘察设计企业转型搞投资。国内不少勘察设计企业纷纷上市圈钱,估计大部分用于买理财产品了,中国特色。国内资金泛滥的情况下,好的项目会要这些小企业扣扣索索的投资?特别是央企或大型国企下面的勘察设计企业,即使自有资金充足,受制于国有资产不能流失的大棒下,即使有好的投资项目,经过层层审批,黄花菜都凉了。国家大力推行的PPP 项目,央企下属的勘察设计企业也不敢投资,只能依托于集团力量,通过集团的拉郎配,由勘察设计企业及集团内的施工企业组成联合体,去搞PPP。基础设施项目的PPP,体量主要在建安成本,而勘察设计费只占极其微小的份额。这样的投资项目,勘察设计院牵头,又有何用?利润空间主要在建安,而建安又不在自己的控制范围。纯粹是给他人做嫁衣。其他的投资,BOT,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特别是新能源的投资项目,建设投资好了,被集团收走了,一点好处也没弄到。勘察设计院吃过一回亏,还会去吃第二回亏吗?

勘察设计院转型搞国际项目,特别是现在最火的“一带一路”。跟着国内大业主出去,搞勘察设计分包,国内价格下降得厉害,国外价格也好不到哪去,至多降的比例没那么高,给多点钱,买骨灰运送险。自己出去搞投标,搞融资,搞BOT 或搞EPC,投一百个标,中一个已经是幸运。相比国内几大能源巨头,要资金没资金,要运营没运营。能源项目的投资大头在于三大主机的成本,相比国内三大主机厂家(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电),勘察设计院搞国际项目的EPC 或BOT,投资风险不可控,赚钱还好,亏钱就是不要不要的。即使中了标,国外项目多少是华人批发给国内的合同指标项目,多少是政客的政绩项目,多少是危险区域的项目,多少是流氓国家的项目(容易被连带制裁)。真正能执行下来,能赚钱的,寥寥无几,屈指可数。

转型搞其他业务领域,如果有综合甲级的金字招牌,还好说,如果没有,那真的快山穷水尽了。即使有综合甲级,不同业务领域也不是那么好进入的,收费点数高的领域,垄断性也高,进入的道路绝非一帆风顺。但不进入,那只能死的更快!

三、抉择的曙光

勘察设计共有21 个行业,包括1 煤炭、2 化工石化医药、3 石油天然气、4 电力、5 冶金、6 军工、7 机械、8 商物粮、9 核工业、10电子通信广电、11 轻纺、12 建材、13 铁路、14 公路、15 水运、16民航、17 市政、18 农林、19 水利、20 海洋、21 建筑等。刘强东说过:“赚钱就是把行业的成本降低,把行业的效率提升”。传统能源勘察设计院转型的重点应该放在提高能源效率上做文章。

电源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可作为之处不多 ,燃煤机组基本阵亡,燃气轮机、垃圾发电、光热发电应紧紧抓住。特别是垃圾发电,已是遍地开花的趋势,如果把垃圾发电的无害化、无臭化做好,提高低热值垃圾发电效率,提升垃圾渗滤液处理水平,再适当承揽垃圾填埋场业务,垃圾发电的市场还有几年可以预期。光热发电在西北区域慢慢做开,成本造价也慢慢下降,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再补进去,这扇门就关上了。电网侧效率通过最近几年特高压的高速建设,市场也基本关闭。

大电压等级的只剩下往国外走。国内只剩下鸡肋一般的配网设计以及所谓的智能电网。智慧能源,智能电网,华为腾讯中兴等巨头正虎视眈眈,待这块的市场成熟了,他们就过来摘桃子了。

电源侧与电网侧相结合的地方就是储能电站了。储能电站是笔者非常看好的方向。储能电站通过峰谷电价的平衡,是目前最切实可行的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是通过特斯拉的POWER WALL 电力墙,藏电于民,还是集中建储能电站,有待分析,但这块的市场确实值得投入。能源勘察设计院如果有综合甲级资质的加持,转型就有更多的选择。21个行业,部分行业比能源行业还不景气,部分行业门槛壁垒很高,部分行业没有门槛但白菜价。为避开垄断,另辟蹊径,多走行业交叉的路。

国家大力倡导军民融合,军工行业开了一扇小门,可以小心谨慎地走一下,试一下。水利与市政大量交叉,水治理为典型项目;市政与公路大量交叉,市政道路为典型项目;海洋与水运大量交叉,填海陆域形成为典型项目;电力与天然气大量交叉,LNG 接收站调压站为典型项目;电子通信广电与电力大量交叉,数据中心为典型项目;建筑与民航大量交叉,遍地开花的小机场航站楼建设为典型项目。

当然,在笔者眼中,性价比最高的勘察设计领域,是园林景观。

第二选择,跟三大主机单位结合,东电,上海电气,哈电,它们自主投资或总包的项目也是不计其数,它们也需要设计院来补充产业链的完整性。

第三选择,跟大型施工集团结合,比如葛洲坝,葛洲坝自身设计院在发展壮大中,目前几百人的节奏,但设计院底蕴这个东西,没有几年或十几年,是上不了一个档次的,葛洲坝自身设计院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葛洲坝集团对设计链条的需求性。

最差选择,同类型设计院结合在一起,搞所谓的设计集团,拖累了开拓性强的设计院,那就是一起等死。

剑走偏门的抉择,第一是收购或合并紧缺施工资质企业,完善EPC或PPP链条,控制设计及施工,风险大大降低。不过施工资质企业得有安全生产许可证,法人代表三年一次得去考试。法人代表,你准备好了吗?

第二选择是勘察设计院自己搞设备设计,搞发明专利,搞贴牌OEM,目前很火的农村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就存在这个良好契机,这样可以控制设计及设备,同样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假如设计院自己能上市,能融资,能投资。那整个产业链条就完美了,不至于融资的钱只用来买理财产品。如果能转型投资,如果可以自主决策,那投资的天地更广阔,但如果要受制于上层集团的指令,投资这条路趁早死了这个心。以智光电气为例,智光电气大部分的融资用来买理财产品,后来收购了华跃设计,再后来自己投资搞小燃机,搞电厂投资运维一条龙,公司思路很清晰。

本文来源于能源日参,作者黄志祥,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9mGNyOhY8KPnqRCzWDtQvgbiVadSFEX5.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