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在拉美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的热潮中抓住机遇,防范风险,并做出前瞻性、针对性的安排十分重要,这不仅是推动中拉产能合作、实现中拉全面务实合作关键,也是实现“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向太平洋东进的自然延伸和必然结果。

中拉合作的目标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是全球在基础设施领域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拉丁美洲是中国开展基础设施合作和对外投资的重要市场,拉美已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不可或缺的参与方。实践证明,中国与拉美国家建立基础设施建设伙伴关系必然成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抓手。

从中长期目标来看,结合拉美国家已有的交通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以及各国基础设施规划,中国企业可以在拉美地区构建“公路网+铁路网+水电网”三网合作计划,扫除影响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瓶颈的主要障碍,推动与拉美国家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方面的合作,以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拉动中拉贸易持续健康发展;以三网合作计划,推动拉美国家的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

在此基础上,推动我国在拉美基础设施合作的长期目标,即“公路网+铁路网+水电网+区域海路网+区域航空网”多网合作计划,拉美国家内部的融通与拉美地区的互联互通,不仅有利于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两百年来一直怀有的“拉美梦”,而且多网合作目标的实现能够为 “一带一路”倡议向拉美地区的自然延伸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条件

中拉同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双方合作前景广阔,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尤为重要。拉美、加勒比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有着强烈的市场需求,中国企业需要紧密配合拉美国家的需求,认识拉美国家的国情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中拉基础设施合作必将大有可为。

一、发展共识和高度互信是合作前提

1.政府高层搭建友好关系

首先,在政治关系上,中国和拉美主要国家建立了多形式的伙伴关系,双方的战略互信呈上升趋势。其次,近年来中拉之间高频次的政府首脑互访促进了双方政治互信,搭建了良好的政治互动关系,同时也促进了双边重要协定的签署。

另外,高层政治互信还降低了政治误判的概率,相关协定的签署进一步约束了双方权利和义务,两者都大大降低了中资企业投资拉美的政治风险。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发展理念和国际战略意识极大地促进了双方领导人之间的深入沟通和友谊,“首脑外交”为落实和深化相互合作注入了强劲的驱动力。

2.机构往来搭建沟通平台

首先,中拉双方在经济层面的机构互动频繁进行。中拉企业家峰会、中拉智库交流论坛等民间交流机制相继建立。在投资领域,“拉美-中国投资者论坛”成为双方促进投资的重要平台。这些峰会和论坛切实搭建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而非流于形式。

其次,中国与拉美国家及拉美地区组织之间的合作机制日趋丰富。除上述所建立的双边战略伙伴关系外,中国与拉美大国基本都实现了战略对话的制度性安排。在最近几年,中国先后与智利、秘鲁、哥斯达黎加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启动了与哥伦比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可行性研究。

同时,在多边领域,中国还建立起与南共体、安第斯集团的对话机制及与主要国家外长级的磋商机制,形成了一个多渠道并行且互补的协调机制网络。

宏观政府和机构层面的互通互访,缩小了由于中拉双方互不了解带来的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理遥远的客观距离。中拉双方在稳定友好的政府关系背景下,通过经济平台的搭建能够进行更主动、更深入的交流,了解彼此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中国企业有机会在投资拉美之前对拉美的投资、营商、竞争环境有直观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企业有可能在此过程中与拉美企业和相关机构建立友好关系,这对于中国企业投资拉美无疑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拉美市场高度竞争,中资企业只有通过快速了解拉美,融入拉美才有可能在拉美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中拉经贸关系稳步发展是基础

经贸合作是中拉关系的坚实基础,也是中拉互惠互利和利益融合的重要体现。拉美地区是中国对外投资增长最快的地区,现已成为中国企业第二大海外投资目的地。2003-2014年,中国对拉美地区直接投资存量由46亿美元增至1061亿美元(总量占比12%),年均增长30%。目前,中国是拉美地区的第三大投资来源国,在巴西、委内瑞拉、厄瓜多尔、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国的生产性投资已初具规模。

此外,经济合作也是中拉经贸合作的重要成分,在汇聚双方共同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拉美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32亿美元(总量占比9.3%),劳务合作派出25106人(总量占比8.6%),拉美已成为继亚非之后中国的第三大海外工程市场。

三、双方经济转型对接、产业优势互补是动力

1.符合双方经济转型对接需要

经过近10年的经贸融合,中拉经济形成了紧密关联的事实。中国现有的优势产能走向拉美,符合后者产业多元化、产品价值链位次上移等实际需要。拉美多数国家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尽完备,基础设施建设尚待改善,迫切需要引入大量投资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因此,中拉之间存在较大的产业合作空间,有条件进一步深化产业对接和融合。

2.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近年来,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石油、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价格下降因素影响,拉美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降。资金不足和基础设施落后成为制约经济振兴的重要瓶颈,经济发展亟需增加投资,以改善交通、能源、电力、水利工程等方面的条件。目前,中国在机械设备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可以弥补拉美地区的不足,合作空间广阔。对中国来说,对拉美的投资合作可以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大市场,契合中国装备“走出去”战略的积极实施,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拓宽了新的发展空间。

3.互补性是关键因素

拉美自然资源丰富,而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另一方面,中国拥有充足的资金和优势产能,在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因此,中拉合作拥有广阔空间,既可在诸如电网、光伏电站、公路、铁路、港口、桥梁、农场等拉美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展投资合作,也可逐步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绿色经济、生物产业等科技含量更高的领域延伸。

随着我国资源、电力、电讯等领域在拉美投资的兴起,中国和拉美逐渐拉近了距离,增进了相互的了解,改变了过去相互疏远的局面。这种在拉美投资运营能力的提升,显然为进一步的投资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南南合作新趋势是契机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转型加快,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受金融和债务双重危机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实力由于经济的下行而处于下滑态势。同时,随着南北实力的演变,国际力量的对比朝着相对均衡、有利于多极化的方向发展。

在当前国际关系格局下,中国和拉丁美洲明显处于上行区间,代表了全球力量转移的基本指向。二者既是发展中世界整体性改观和进步的主要贡献者,也因突出的经济合作互补性而构成彼此间空前密切的政治和外交依存关系。因此,随着中拉关系所具有的全球政治含义进一步展现,双方外交合作也必然发生从目标、观念、行为规范到资源配置的转型和调整。

五、拉美地区现有的基础设施一体化是平台

中拉基础设施合作旨在加强交通运输、港口、公路、仓储、商贸物流、信息通信技术、农业、能源、电力、住房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全面建设,并鼓励双方企业参与有利于拉美区域一体化和改善中国与拉共体成员国间互联互通的重点项目。对此,中国需要借助一个平台将这种范围广、层次多的合作模式有机整合起来。

在这一背景下,“南美洲基础设施一体化倡议”对中国构筑双边合作平台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选择。作为拉美推动地区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重要努力与尝试,这一由地区12个国家组成、于2000年发起的机制,旨在实现地区交通、能源、通信一体化目标。

实现合作目标的措施

一、加强投资环境调研

拉美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情况与中国有很大差异,必须做好投资前期的市场调研,了解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基本概况,特别要熟知投资目标国家的外国投资法、税收法、劳工法、环境保护法、金融和外汇管理法等与企业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与此同时,也要认真了解当地文化习俗,做到入乡随俗。因此,要重视和发挥官办和民办咨询机构的作用,以保证企业在“走出去”前对目标国国情、市场和项目可行性有充分的了解。

1.甄选国别

拉美地区国家众多,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别差异较大,并且在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对于投资国家和东道国内部地区的选择会左右投资风险和投资收益。

2.防范风险

投资拉美地区虽符合中国解决资源供需矛盾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但是忽视拉美地区的投资风险将会导致投资收效甚微甚至是失败。投资拉美地区的政治风险是最为显著的,比如拉美国家的政策多缺乏连续性,不能为投资企业提供必要的保障,所以,需全面调查东道国的投资环境,实时关注拉美地区政局、政策和经济动向,以便调整投资策略。

3.选择策略

投资之前,制定详细周全的投资计划,选择合适的进入方式并尽量准确地预期投资成本和收益,避免对直接投资活动的盲目乐观。

4.开展合作

在拉美投资,中国企业尤其需要与西方同行、拉美当地企业家和华人资本开展合作,通过联合及绑定多方利益攸关方,减少投资的成本和压力,更有效防范规避海外投资的政治和社会风险。

二、实施多元化投资策略

1.投资区位

我国企业要根据不同拉美国家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及市场条件,进行最佳的投资区域选择。防止投资过于集中在个别国家;深入开展市场调研,选择合适和有发展潜力的目标国;中国企业可以另辟蹊径,从拉美地区的小国和未建交国入手,利用其市场竞争力小、市场空白点多的特点,敢为天下先,积极进行投资布局。

2.投资主体

应该注重实现国企和民企的有机组合,避免国有企业在拉美投资比重过大的局面。与此同时,政府要提供各种海外投资便利,鼓励小企业主和公民个体前往拉美从事商务活动。

3.投资方式

中国企业除了绿地投资之外,还可以通过兼并、参股、并购等方式,做到因地制宜,多元组合。

三、开拓多样化的公共外交渠道

尽管中拉经贸在过去10余年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双方的相互认知及政治互信尚显不足。随着中拉整体合作的启动,有必要加大公共外交力度,通过多渠道对拉交流矫正误读,强化双方相互认知与理解,夯实中拉整体合作的基础。探索中拉公共外交渠道,以下路径值得借鉴。

1.智库交流

智库交流的加强是中拉关系整体提升的客观要求,智库交流的开展能直接增进中拉双方从普通民众到决策参与者的相互了解,充分发挥双边关系中的有利因素,使有关问题和分歧“软着陆”,甚至找到破解僵局的办法。中国与拉美地区的智库交流是最近几年才有所增加,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

2.发挥中侨民“桥梁”作用

侨民既是公共外交的受众,同时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该群体对中国和拉美国家的国情及中拉关系现状均有比较客观的认识和理解,且在对方国家具有一定的人际网络,有些甚至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到所在国的决策过程中,其重要性应得到重新评估和重视。

四、协调发展区域关系

中国与拉美国家的双边关系、中国与拉美地区组织和次区域组织之间的关系是中拉互联互通合作的重要基础和核心内容。通过双边渠道,中国可以协调拉美国家在互联互通合作项目中可能出现的立场和利益差异,尽可能使中拉双方在整体合作中实现高效“聚焦”。还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中拉互联互通战略发展建立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一体化基础之上,中国可以利用已建立的对话机制支持包括拉共体、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加勒比共同体、南美国家联盟、美洲玻利瓦尔联盟、太平洋联盟等在内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一方面促进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一体化机制的稳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次区域的特征制定合理、细致的区域合作安排,实现小与大、点与面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五、探索最佳合作模式

为推动中拉互联互通战略规划发展,建议在农业、矿产能源、旅游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与拉美国家开展深入合作。农业和矿产能源领域合作,重点是加强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的配套建设,为构筑粮食、能源安全提供交通廊道保障。旅游基础设施合作共建方面,应以收购、合作开发、工程承包等多种方式参与拉美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和开发。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投资水平的提高,而投资水平高的经济体一般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和拉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可以发挥中方资金方面的优势,支持中国企业与拉美当地企业的合作。拉美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很多,资金需求量很大。但是,拉美国家本身财力有限,很多项目一直难以启动,需要创新金融合作模式,提供长期金融产品。比如,项目上以中资企业承建、经营、移交的项目模式(BOT),融资上由实力强的中资企业以项目未来现金流抵押,国内担保或补贴模式,革新风险评估和贷款评审模式,创新大额、长期的金融产品,做到贷款风险可控,建设项目得到有效开展、实现双赢。

六、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

中国对外投资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滞后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无法满足企业日益旺盛的直接投资需求。因此,政府应该从政策和制度方面为中国企业在拉美地区的投资提供便利,鼓励、引导和扶持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事业,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各种制度便利,削减多余的审批程序。

同时,政府应建立相应的危机预警机制,为企业的投资活动提供及时的引导和提醒。中国企业也应建立系统性的风险防范预案,提高应对投资对象国内部政治和经济等因素所引发的各类风险的能力。

七、平衡投资利益和责任

中方企业有必要平衡投资利益和责任,在保证必要的投资收益同时,积极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投资企业应该加强与拉美国家当局和民众的沟通,妥善处理与当地工会和员工的关系,在建设过程中要事先了解当地文化和诉求,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依法保护当地生态等,力求投资双方互惠互利,实现双赢和谐发展。

中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顺利进行需要紧密结合拉美国家的需求,与时俱进。在认真研究拉美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特别是新动态的前提下,应当坚持立足市场化运作,搭建对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信息服务平台,实施多元化投资战略,拓宽融资渠道,在电力、交通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PPP模式,高度重视风险防范,多管齐下。

注:本文来自拉美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战略研究课题

(国家开发银行与中国电建集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联合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