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发达国家保护主义和内顾倾向抬头背景下,捍卫全球化的伟大举措,开启和引领了全球化的新征程。这既是中国应对周边复杂的地缘政治,致力营造和平发展外部环境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面临能源结构“富煤、贫油、少气”与能源需求不断攀升的现实,力图突破能源瓶颈的必要举措,这还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消化优势富余产能的解决之道。

“一带一路”为投资创造更多机遇

一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大量的投资需求。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领域,此外自贸区与产业园区投资、能源、资源、农业等领域的产业投资与合作都逐步发展壮大。中国企业的“走出去”从传统的EPC建设逐步向跨境投资延展。据统计,2016-2030年期间,亚洲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其中,电力行业投资需求约14.7万亿美元,交通行业投资需求约8.4万亿美元,潜在需求巨大。

二是“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目前,中国在不少装备制造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例如高铁、工程机械等领域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另一方面,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方面的产能优势显著,竞争力较高,形成所谓的优势富裕产能。但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中国制造业成本日益攀升,据统计,中国制造业的总体成本和美国已经不相上下,劳动力成本、环保成本等因素是成本上升的主要因素。如果把中国和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进行比较,我们发现中国劳动力成本是印尼的5倍左右。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潜力大,成本和资源的优势也很明显。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许多企业通过绿地投资、跨境并购在新兴市场布局。例如南钢股份把生产线挪到印尼,亨通光电收购印尼光缆企业。

三是“一带一路”建设为推进跨境投资搭建了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强调开放原则,和新兴市场国家的内部发展战略,例如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等战略,都无缝对接与有机协同。尤其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里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有效打通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障碍,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而且,通过政府间协作和峰会论坛推动基建互联合作,贸易和民心相通推动民间资本参与,并形成巨大的基础项目储备。据统计,“一带一路”累计项目储备行业分布统计,在能源电网建设、轨道建设、采矿、公路建设等领域都有不少的投资需求。“一带一路”建设有效地推进了跨境投资。

“一带一路”投资回报的特点

特点之一是东南亚、中东地区和东欧地区是“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回报最高的区域,但内部投资业绩有较大分化。跨境投资可分为外商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资本市场证券股权投资、银行融资、汇款等方面,大部分“一带一路”国家主要依赖于FDI。因此,我们可以重点观察FDI的投资回报。据统计,2012-2017年期间,东南亚地区的投资回报最高,几乎每年都超过10%的水平,此外一些中东欧转型经济体也有较高增长。

具体来看,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禀赋和趋势各异。东南亚相对来说政局稳定,自然资源丰富,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投资最为密集的区域,回报显著高于其他区域。中东则受益于石油价格上涨,增长水平较高。西亚和北非投资波动大,主要原因是政局动荡。而中东欧地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资本外流较显著,投资回报有所下降。

特点之二是新兴市场投资回报的分化较为显著。由于“一带一路”的投资数据收集困难,我们采用新兴市场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投资表现作为替代指标,观察新兴市场的投资回报情况。

从融资角度看,近五年来,新兴市场私募基金融资增速落在发达市场私募基金的后面。从投资角度看,据统计,2005年以来新兴市场私募基金回报的总体水平在10%,北美市场私募基金回报在12%左右。但新兴市场私募基金的投资业绩分化较大。市场上处于前1/4分位的基金和处于后1/4分位的基金年度业绩差距高达20%的差距。因此,新兴市场的投资选择和谁合作,怎么合作至关重要。

特点之三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分行业投资回报看,信息通讯、消费行业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回报,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回报较低。据统计,2002-2016年区间,新兴市场的基础设施基金净内部回报率为3.0%,中位数回报率为2.2%,而新兴市场PE和VC的净内部回报率分别高达9.2%和18.1%,新兴市场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在其他行业里,在信息通讯领域回报较高,消费行业的回报则比较稳定,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一带一路”投资的区位战略选择

从区域选择上,许多机构都尝试对“一带一路”国家进行筛选。我们尝试根据地理位置、投资回报、投资环境等方面进行筛查,认为“一带一路”国家中,有18个国家在经济结构、市场规模、地理位置、优势产业是有比较明显优势。这18个国家可分两类:一是富裕经济体,二是潜在经济体。第一类主要包括新加坡、阿联酋、沙特、以色列等国家,其他则归属于潜在经济体。

从筛选的方法论看,我们从两个层面评估,一是基本面,评估其市场规模潜力、劳动力储备、政策、基础设施水平;二是差异因子,反映其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主要考虑市场开放、金融条件、科技创新等因素。

我们在18个国家里面进一步选择各项指标表现都较好的经济体,发现新加坡、以色列、马来西亚、印度和阿联酋在多项指标方面都比较突出。这些国家中,新加坡、以色列和阿联酋属于富裕经济体,新加坡是以服务贸易和金融业为主的经济体,市场规模和潜力不够大。这些国家都是出口强劲的经济体,投资重点可放在出口部门,出口部门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另外,其逆差部门往往也是对外需求较强的部门,同样值得我们投资。潜在经济体中,马来西亚、印度都具有较大消费市场。马来西亚商业和投资环境、金融市场开放度和国际开放度都较高。印度规模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这些国家消费潜力大,投资重点是消费部门。此外,随着经济发展,专业化程度提升,一些生产部门慢慢形成竞争优势,也值得去关注。

“一带一路”投资的行业战略选择

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布局上,我们认为可从“一多、一少”两条主线入手。“一多”是指中国的优势富余产能行业,和周边国家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的行业,包括钢铁、水泥等建筑相关行业、金融、跨境电商等。“一少”是指中国稀缺的资源所处的行业,包括能源、农业和旅游业等。

从“一多”的行业主线展开看,首先,现阶段不少与房地产、基建相关的产业,包括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都出现了产能富余的情形,行业也出现不少兼并重组、落后产能淘汰等结构调整,但即便是如此,这些行业产业富余的形势依旧严峻。但周边不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不足、需求旺盛。这给优势富余产业的对外产能输出提供了发展的新空间。以中建材为例,产能为世界第一,同时在EPC(工程总承包)国际水泥市场占有率多年保持第一。公司于2014年建设完成位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附近的奇兹达斯水泥厂,成为整个高加索地区最大的水泥厂。投产后一年,阿塞拜疆进口水泥量大幅下降70%以上。不仅可满足阿塞拜疆本国的建设需求,还出口至其他国家。据报道,水泥厂每年可为阿节约水泥进口资金1.5亿美元,直接解决400人就业,并在相关产业创造2500个就业机会。

从金融行业看,我国银行业已形成“20+X”竞争格局,国内竞争激烈、缺乏高收益投资机会。在国内银行业增速放缓、竞争加剧叠加利率市场化冲击的大背景下,银行开始着力开拓海外市场,努力向海外寻找收益率高的投资机会;同时,受益于综合化经营优势和政策支持,国有大行率先布局海外业务、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由于沿线国家政府财力有限、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发展相对缓慢,普遍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中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可以投资于沿线回报较高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从能源行业看,中国能源结构特征是“富煤、贫油、少气”。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的能源消费国,但从能源结构来说,中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石油及天然气储量相对不足,这种资源禀赋结构决定了煤炭资源在中国当前经济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近年来国内高速发展及原油资源的匮乏,原油进口依赖度逐年攀升。

从能源来源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资源储量丰富,中国能源进口区域选择更多。从运输通道来看,目前中国从非洲、中东、东南亚地区进口的油气资源,80%以上必经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运输线路单一。

总结

“一带一路”沿线的港口建设有望削弱马六甲海峡对中国石油进口的牵制:一方面,向中亚、俄罗斯、缅甸购买油气,可通过铁路、公路、管道等方式,运输范围内政局相对稳定,安全性高。随着俄罗斯、中亚、缅甸与中国合建的管道相继投产运行,中国已基本形成东北亚中俄原油管道-西北中哈油气管道-西南中缅油气管道的三角运输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