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赛迪)收到全球最大钢铁制造集团——阿塞洛米塔尔钢铁集团的中标通知书。
这意味着,中冶赛迪将为其在乌克兰克里沃罗格的钢铁工厂,提供9号高炉大修的设计方案以及所需设备。
克里沃罗格钢铁厂9号高炉于1974年建成,高炉容量5000立方米,是全球最早的特大型高炉之一。
将这样一个“大家伙”交给中冶赛迪,阿塞洛米塔尔钢铁集团高层信心满满。
阿塞洛米塔尔为何如此信任一家来自中国重庆的工程技术公司?
“就系统解决方案而言,中冶赛迪这块招牌在全球钢铁行业响当当。”中冶赛迪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这样回答。
5月24日,重庆日报记者在中冶赛迪采访时了解到一组数据:截至目前中冶赛迪已有7家海外分支机构,2018年签约41个海外项目,合同金额19亿美元,占重庆全市对外工程承包服务总额的60%以上。
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承接海外项目合同金额超300亿元
马来西亚,2018年。
由中冶赛迪总体设计、核心单元设备成套的马中关丹产业园年产350万吨钢铁项目全线投产。
该项目是中马两国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被列入国家“一带一路”规划重大项目和跨境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基地。
越南,2017年。
东南亚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台塑河静钢厂建成投产。中冶赛迪承担了这个钢厂的总体规划设计、总体咨询、多个关键单元的技术和设备供给以及后期运营服务。
印度,2015年。
中冶赛迪在与英国等世界知名工程公司同台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印度最大钢铁企业塔塔钢铁KPO钢厂2号高炉设计任务。
KPO钢厂2号高炉设计炉容为5870立方米,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新建高炉……
这3个大项目,仅仅是中冶赛迪10多年承接的近300个海外项目的缩影。
近年来,中冶赛迪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依靠核心技术和全产业链集成整合优势,在越南、印度、土耳其、马来西亚、俄罗斯、巴西等国家拓展了一批海外项目,成果已遍布除非洲以外的四大洲,累计项目合同金额超300亿元,在全球市场交出一份漂亮成绩单,为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拓展市场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走进去”共同发展。
中冶赛迪每到一处,在积极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更给当地带来繁荣与希望。
英桃是台塑河静钢厂的一名越南籍女工。今年,她凭借自拍的工作生活短片,在首届“一带一路”百国印记短视频大赛中获得“人气短片奖”。
短片中,英桃看到一大批当地人从农民转型变成了掌握一定技能的产业工人。
短片的背景,是台塑河静钢厂项目解决当地就业6000多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不仅是台塑河静钢厂项目,在马来西亚关丹钢铁项目,中冶赛迪也为当地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约3000名,投产后的直接经济贡献达人民币140亿元/年,同时带动了周边配套工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
钢铁系统解决方案全球第一
将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传播海外
在台塑河静钢厂项目中,中冶赛迪实现了中国最先进的钢铁工艺技术、装备、项目管理以及生产运营服务能力的全系统输出。
正如肖学文所说,在海外开展项目,中冶赛迪坚持的最重要一条,是采用与国内同步的最先进的工程技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走得长远,才能与项目方共建共生共存。”
台塑高炉采用中冶赛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低耗特大型高炉关键技术、全国产化无料钟炉顶布料器、水渣转鼓等核心技术和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同级别高炉的最先进水平。
中冶赛迪副总经理张勇时任台塑项目经理,他说,台塑项目得到了日本新日铁住金、日本JFE、印度塔塔等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高度认可。
技术领先不仅保证了钢厂的经济效益和产品品质,还保护了当地环境,将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传播海外。
在台塑河静项目中,中冶赛迪还建设了全球绿地建设单期规模最大的智能环保原料场。
这个环保原料场年受供料总量超过7000万吨,输送系统总长约60千米,采用了中冶赛迪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原料储存、智能化料场、清洁生产与固废综合利用等系列先进技术。与传统露天料场相比,节省占地40%~60%,减少料场区域扬尘约85%,减少物料风损雨损80%以上,可实现储存输送全域清洁生产,固废回收实现综合循环利用,提高生产效率30%以上。
而今的河静钢厂,亮丽统一的厂房色调、分类清晰的安全标识,整齐划一的管线布置、运行有序的物流交通,让走进项目的人都为这座现代化钢城建造者“点赞”。
在马来西亚关丹钢铁项目,中冶赛迪采用大量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和装备,为实现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项目全厂环境排放远低于马来西亚当地标准要求,生产产能已超过设计产能,为马来西亚钢铁绿色发展贡献了最具竞争力的“中国方案”。
与全球钢铁50强中41家有合作
提升中国钢铁工程技术的全球竞争力
通过一个个项目树立标杆,让世界见证中国钢铁工程技术的实力,为中冶赛迪与全球钢铁巨头平等对话、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约翰·李斯特,英国人,他原本是世界三大冶金设备供应商之一达涅利集团的副总裁,有着30余年从事钢铁行业工程设计的经验。
在达涅利集团与中冶赛迪多次合作后,约翰·李斯特被这家中国企业的强大研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能力折服,毛遂自荐想加入中冶赛迪。
这立刻引起肖学文的重视,他邀请约翰·李斯特来重庆。双方一拍即合,敲定合作,约翰·李斯特还向肖学文建议去英国成立公司,拓展欧洲市场。
2015年5月14日,赛迪英国公司在英国谢菲尔德市举行了开业典礼,谢菲尔德市市长莅临现场并致辞。
当地人在社交媒体上热议:“百年前中国人还在他们后院用鼓风机打铁,没想到百年后他们就来到世界钢铁发源地之一建立公司了。”
赛迪英国公司成立不久便拿到来自TATA英国等多个欧洲客户的订单,也首次实现了中国热连轧核心装备出口发达国家。供应设备的质量达到了英国客户的要求,甚至优于当地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质量。
除了在欧洲,中冶赛迪相继在北美、南美、东南亚、南亚等地建立海外分支机构,吸引当地高端人才,积极融入当地社会,让来自全球各地区的人认同中国公司的文化,共建共享发展成果,扩大了国际化布局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服务窗口。
今年以来,中冶赛迪已先后签订乌克兰5000立方米高炉大修、越南河静钢铁干息焦发电生产技术服务、土耳其ISDEMIR钢厂焦炉煤气柜等10个项目。
中冶赛迪还带动河北新武安钢铁集团、中交产投“走出去”,共同在马来西亚建设沙捞越钢铁综合产业园。
截至目前,中冶赛迪已与全球钢铁企业50强中的41家合作,不仅彰显了在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总体规划设计和系统集成方面的国际化优势,也带动了钢铁冶炼全流程核心技术和优质装备出口,不断提升中国钢铁工程技术的全球竞争力。
在坚持不懈将中国最先进的钢铁工程技术,尤其是体现绿色化、智能化的技术应用到国际市场的过程中,中冶赛迪逐渐收获了“一带一路”沿线及欧美发达国家的客户对中国致力于绿色发展、合作共荣的认同。
重庆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
涉及项目822个 投资额超260亿美元
扎根重庆的央企中冶赛迪在“一带一路”乃至全球闯出了一番天地,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全球经济联系怎样?5月28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商务委了解到,目前,重庆已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项目822个,双边投资总额超过260亿美元。
据介绍,今年一季度,重庆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34.6%,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21.9%。对俄罗斯、捷克、沙特阿拉伯、波兰等国的进出口均增长了40%以上,对伊拉克进出口增长了3.8倍。
重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得益于重庆创新贸易业态,充分挖掘贸易合作潜能。例如开展汽车平行进口、贸易多元化等试点,进一步释放贸易合作潜能;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保税+展示交易”、总部贸易、转口贸易等新兴业态。
在“走出去”方面,重庆小康、国际复合材料等121家本土企业“走出去”投资经营,投资领域拓展到40多个细分行业,带动5000多家企业的产品供应海外市场。
与此同时,重庆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2018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总额32.4亿美元,85%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如重庆参与建设的文莱大摩拉岛大桥、马尔代夫中马友谊大桥等标志性工程,既带动就业改善民生,又有效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