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PfnT1qVdOmXhgE8eoz3iRaQ7D26pkB.png

我们为什么要提升融资能力

基础设施全行业全产业链能力+“走出去”战略+金融支持造就了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大致十年的辉煌,这个阶段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以融资+EPC为特点,中国强大的基础设施能力、金融“走出去”实践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的极度短缺实现了堪称完美的结合。此外,苏联解体、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等给中国基建行业和中国资金提供难得的机遇,成就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业的辉煌,造就了基础设施成为中国的大国重器,为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打下了基础。

习主席说,“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因此,我们不但有巨大的企业发展压力,还有伟大的政治使命。无论是企业发展还是政治使命,我们都需要融资支持。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们体量太大了,无法“生活”在产业链的下端,不能仅靠承包或分包工程生存,我们的体量、企业使命、“一带一路”倡议和民族复兴的责任都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重心定位在基础设施产业链的上游。而在基础设施行业的上游发展,更离不开融资。

我们的融资能力怎么下降了

我想大家都已经感觉到我们近期的融资能力下降了。过去,只要有合同,融资大致没有太大问题,现在感到困难多多了。为什么?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F+EPC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了,现在业主更多地提出以PPP或BOT模式承揽项目的需求,对我们融资能力的要求和过去完全不是一个水平了。企业和金融机构都发现自己能力不足,我们到现在还极少有真正意义上的项目融资。

大形势变了,我们更加谨慎了。一是个别国家要求债务重组,外界对主权债务的批评增多;二是国家外汇储备有所下降,国家对外投资监管升级,但国际市场和“一带一路”项目都要求加强对外投资,我们从上到下能力和经验都不足。

因此,这个阶段我们能做的似乎就是加大对风险的防控,融资也就更加困难。已有的金融政策难以持续,“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工笔画”时代,我们正在走向国际舞台中央,民族复兴处在关键时刻,历史期待着新的金融政策尽快出台。

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

建立“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

过去十多年的时间,中国金融支持政策以买方信贷为主。在这个阶段的后期,中国企业开始进入投资领域,投资项目的融资模式以公司担保+信保为主,真正的项目融资极其鲜见。显然上面两种方式均难以持续,亟需建立新时期系统性的金融支持政策。

曾任证监会主席和中行董事长的肖钢近日著书《制度性开放-构建‘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认为影响“一带一路”投融资的因素都在规则层面,并且存在内部的逻辑关系,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中国方案不可行、西方方案也不可行、现行拖延做法更不可行”。我赞同肖钢先生的说法, 这里就建立“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谈几点个人建议。

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带一路”是中国为世界经济、人类和平和全球治理贡献的最大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和民族复兴息息相关。而资金融通或“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

“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分两大类,一是政府间项目,二是商业项目。“工笔画”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应该以商业项目为主,政府间项目画龙点睛。政府间项目由政府主导,商业项目由企业和金融机构主导,应厘清各自的责任,都不应越位。

政府间项目的金融政策是清晰的,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调的是政府间项目的援助性质和政治外交使命 ,因此不应过分强调商业属性。我们亟需建立的是针对“一带一路”商业项目的投融资新体系,投融资新体系的目标应该是:要有好项目,企业愿意投;要有资金,金融机构愿意贷。

建设“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的关键是风险理论和风险分担机制的突破。现行的风险理论是照搬西方传统的国家风险理论,其主要问题有:一是世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缺乏与时俱进;二是完全依赖过去的数据,缺乏发展的观念;三是具有强烈意识形态色彩,非市场经济就一定风险很大;四是用国家风险分析代替行业风险分析和项目风险分析,实际上,低风险国家一定有高风险行业,高风险国家也一定有低风险行业。

根据西方风险理论,“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国家大都是中高风险国家,难道“一带一路”建设要规避这些国家吗?事实上这些国家大都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

我们亟需建立新的风险理论体系,新的风险理论体系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风险;二是用中资银行和中资企业角度看待风险;三是用中国对外投资的实际风险数据做指导;四是建立行业和项目风险理论,找出低风险的行业和低风险的项目;五是站在“一带一路”和民族复兴的高度看待风险。

在新的风险理论基础上,建立“一带一路”建设风险控制和风险分担新机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明晰“一带一路”建设和风控措施的关系,风控措施是保驾护航,风控不是为了零风险,风控措施不是为了规避责任,不能说NO不承担任何责任,说YES要承担很大风险。

二是投融资安全依靠的是专业能力、责任清晰和全过程控制,投融资安全不是审批出来的,过度审批会造成把精力用于审批而不是风控,造成无人真正担责。

在新的风险理论和风控措施建立之前,目前最现实的是落实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反复强调的“扩大出口信用保险的覆盖面”或“应保尽保”。

中国信保是中国唯一的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其使命就是支持出口,保障出口收汇和银行信贷安全。建议中央明确中国信保为建设“一带一路”金融系统性支持政策的牵头单位,鼓励信保适度亏损,将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用到极致,中国信保应以远大于银行和企业的风险偏好,引领银行和企业进行金融创新。我认为这是最简单、最快捷和最有效的措施。

建立“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还要有好项目。我们不能包打天下,应选择和建立“一带一路”建设重点行业,用有限的资金扩大“一带一路”的影响。重点行业的选择标准应该是:一是国际公认的亟需发展的关键行业;二是适合商业开发的行业,项目自身具有还款能力;三是中国具有产业优势,能带动中国成分“走出去”的行业。

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以商业模式参与“一带一路”民生项目,建立援外资金、“两优”用于民生项目商业开发的机制,彰显大国风范,比如重点解决撒哈拉以南国家60%人口用电问题。

我们应正确认识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风险的特点:一是基础设施严重短缺,每一个项目都具有不可替代性,政治和经济因素对其影响很小,这是项目安全的最大保障;二是项目要求不苛刻并带来高收益,高收益是抵抗风险的重要因素;三是发展潜力巨大,预期更好。

企业自身如何提升融资能力

首先明白我们的优势和竞争力是什么?是我们的EPC能力和EPC风险防范能力。我们提升融资能力要依靠和利用我们的优势和竞争力。完成一个项目的融资,核心是风险分担,我们要担起EPC责任和风险。利用好这一点,可以衍生出多种融资结构。

搞清楚不同市场、不同项目对融资的需求。比如拉美的市场经济国家和中东的以色列、土耳其等国,政府比较有作为,特许经营或项目的风险分担和风险对冲机制比较健全。

我们自己要深刻理解此类项目的结构,找到对此类结构熟悉的银行,就能找到有竞争力的资金。再比如中东的电力投资市场,市场和投融资体系都很成熟,但竞争很激烈。

我们需要懂电力投资、懂中东电力项目融资结构和熟悉国际金融机构、沟通能力强的团队。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是“一带一路”需要重点支持的国家,这是最需要也是最难突破的地方。

在这些国家,我们要站得更高,要深度融入这些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帮助他们设计合理的商业模式,设计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

自身能力建设最重要。我们要建设自己的投融资团队,这是核心,要有懂工程、懂金融、懂投资,熟悉国内外金融机构、语言好、沟通能力强的团队。

“一带一路”对我们来说,既是巨大商业机会,也是巨大的政治责任,我们要建立适应“一带一路”的战略和风控措施,不能管风控的不管业务、做业务的不顾风控。我们要认识到不创新就没有出路。沟通很重要,我们要和金融机构及相关各方尽早沟通,深度沟通。

(本文根据作者在承包商会七届七次会长会议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