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对涉外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持力度,日本也调整了其对东南亚基础设施的投资策略,主要体现为更突出所谓“高质量叙事”、更注重公私伙伴关系、进一步加强对其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的利用。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看,日本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中的策略调整体现了差异化的竞争方式。中国在基础设施领域对更低成本项目的竞争优势,加上日本在该领域的比较优势和约束条件,构成了日本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上实施差异化竞争策略的重要动因。面对日本的这一策略调整,中国需继续巩固和挖掘自身的性价比优势,同时采取开放包容的合作策略以拓展中日务实合作,着力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
“互联互通”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基础设施投资则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必要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中国和日本在东南亚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竞争日益引发关注。总的来看,中国作为后发的新兴大国,期望拓展自身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并获得相应的经济和战略收益;长期经营东南亚的日本则期望维持其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中的主导地位,巩固甚至扩大影响力与既得利益;两国在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在此情势下,有必要了解日本针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实施何种策略、是否有调整,以及为何进行调整。
目前,有关日本对东南亚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既有研究文献主要分为两类。其一,在中日比较的语境下,整体探察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的基本脉络,如特点、动机和模式等。其二,聚焦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某一具体领域实施投资的议题,其中“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亚洲开发银行、“公私伙伴关系”(PPP)、高铁项目等特定议题受到较多关注。
整体来看,既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存在两方面可拓展的空间。一方面,对日本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的专门剖析仍显不足,尤其缺乏对日本近年来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的新特征进行的系统考察。另一方面,也更为关键的是,尽管多数学者都承认日本近年来加大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存在“针对中国”尤其是应对“一带一路”的考量,但对来自中国竞争的认知如何影响日本调整其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的具体理论机制有待进一步挖掘。鉴于此,本文可能的贡献体现在:一是系统概括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策略调整的新特征,即更突出高质量叙事、更注重PPP以及更强调对其所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的利用;二是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品差异化”模型对日本这一策略调整提供一种基于形式模型的新解释,以拓展和深化对日本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策略变化及其背后动因的认识。
一、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策略的新特征
2013年以来,在一系列政府战略安排——特别是“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关系计划”——的统筹规划下,日本对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呈现出三大新特征:突出高质量叙事、更注重公私伙伴关系,以及更强调对日本所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的利用。
(一)突出高质量叙事。一是强调基础设施本身的高质量。这里的高质量主要针对“硬基础设施”而言,包括道路、桥梁、港口、能源管道、通信设备等关乎国民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公共设施,高质量指这些设施在物理层面的便利舒适性、经济耐用性及安全性等方面都具备优质表现。二是强调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高质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是测量基础设施投资质量的核心指标,日本致力于使东南亚国家信服高质量基础设施有助于解决其经济高质量增长面临的资金缺乏、就业不足、技术落后三大难题。三是强调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语境下的高质量。日本对基础设施的高质量叙事还包括追求发展的包容性、可持续性和韧性。
(二)推进公私伙伴关系发展。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中,日本政府实施PPP战略的实际举措包括三类。一是有效利用JICA日元借款、海外投融资以及日本出口和投资保险(NEXI)等手段提供公共金融支持,提升PPP项目的风险承担能力,确保项目运作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二是积极改进与完善PPP相关的体制环境。三是积极开展协调融资,动员更多民间资本参与。
(三)积极利用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多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多边开发银行一直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投资中扮演着重要的补充角色。为充分利用亚开行的投融资功能,日本推动了一系列亚开行改革举措。一是整合完善亚开行内部基础设施基金。二是加强扩大与政府协调融资。三是强化支持官民协作与民间融资。四是促进资金调拨制度的高效化改革。
二、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策略调整的新解释: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视角
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的策略调整采取的是一种差异化战略,即有意识地与中国相区分。此处借鉴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品差异化模型”,试图提供一种基于形式模型的新解释。本文将主要借鉴迈克尔·波特的相关理论框架对“差异化策略”进行阐述,并将其与形式模型及分析性叙述相结合,运用差异化理论解释中国和日本围绕对外投资的策略选择。
(一)竞争:日本政策调整的动机解释
企业之所以需要采取战略,是因为要应对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如同企业一样,一国在处理具体的对外经济事务时,如本文所研究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资,也需要制定其“基本战略”。在基础设施领域,日本在东南亚很长时间内没有遇到竞争对手,随着近年来中国更加积极地在东南亚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日本需要重新思考应对策略。整体来看,2015年之前,日本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长期“一家独大”,感受到的竞争压力并不突出,因而其调整策略的动力与决心也不突出;但面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活跃表现,日本感知到的竞争压力大幅提升,因而开始着力调整策略以确保竞争优势。
(二)差异化:日本基本战略的选择逻辑
根据波特的企业竞争理论,竞争的基本战略可分为三种,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以及集中战略,其中集中战略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成本集中战略和差异化集中战略。所以在类型学意义上,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更为基本,也更具一般性。
当日本将中国视为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竞争对手时,选择成本领先型战略是不明智的。因为中国进行海外基础设施投资的企业主体多为国有企业,享受预算软约束和低息贷款等优惠措施,加之两国发展阶段不同,使得日本企业无法在成本价格上与中国竞争,故日本更倾向于选择差异化战略。
具体而言,日本选择的差异化战略为纵向差异化。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垄断厂商可以通过纵向差异化来分割市场,从而增加利润。在本文的研究案例中,消费者是东南亚各国,其所需要的商品是基础设施,日本和中国则是为东南亚各国提供基础设施的厂商,并且两个厂商之间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就基础设施这种商品而言,绝大多数国家或许都会认为质量较高的基础设施要优于质量较低的基础设施,但由于购买者可以支付的价格不同,最后有的购买者会选择质量相对较高的基础设施,而有的购买者会选择质量相对较低但价格相对便宜的基础设施。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模型可以看出,实施纵向差异化战略的厂商,其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价格比”。在理想情况下,应该一方面提高质量,另一方面降低价格。由于日本可利用资金的成本高于中国,在进一步降低价格方面的操作空间有限,故其采取差异化策略的核心为提高质量。
(三)日本实施纵向差异化策略的具体操作
通过文中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日本为何会实施差异化策略,并且有助于理解日本为何会选择差异化策略中的纵向差异化策略,且尤为注重强调其基础设施投资的“高质量”属性。接下来将进一步讨论日本实施纵向差异化策略的具体操作,以解释其策略调整中对高质量叙事、公私伙伴关系和多边开发银行的重视。
正如波特所指出的,差异化策略普遍成本较高。企业不是简单地为买方提供低价产品,而是提供有价值的独特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买方需求,将自己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具体而言,为了保障差异化策略的有效性,日本在实施纵向差异化策略时需要重点考虑三方面的问题,这三点考量也较好对应了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策略调整的新特征。
其一,购买者对自身优势的感知。买方的需求或者认知会不断变化,这是一个持久的风险因素,可能降低特定差异化策略的价值。换言之,日本需要让东南亚国家认识到其所提供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所具有的优势。这可以较好地对应日本对高质量叙事的强调和对高质量标准的推广行为。
其二,可持续性。实施纵向差异化策略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日本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维持这种策略,以待其发挥作用。鉴于日本自身的国家—社会关系,日本的基础设施公共财政资金相对有限,为了弥补公共财政的不足,日本从提出“高质量”策略伊始就特别强调要充分发挥PPP的功能,力图借助PPP引入更多私营资金来补充政府财政的不足,解决差异化策略的可持续性问题。
其三,避免竞争对手的模仿。如果竞争对手能够轻易地模仿己方所采用的差异化策略,那么差异化所能发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故日本选择利用其“在位者”优势,包括对相应的多边开发银行(主要是亚开行)的主导权力,为其差异化策略制造更高的模仿门槛。日本在其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的“高质量”策略中积极挖掘利用亚开行的作用,是为了强化与中国的差异化竞争,并且竭力避免被中国模仿,以谋求差异化策略效果的最大化。
三、政策启示
当前,中国正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系统考察日本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的策略调整及其理论逻辑对于评估和促进中国在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日本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实施的差异化战略,中国需在适当借鉴的基础上有效加以应对,并在中日竞合关系中寻找共同利益、实现合作共荣。
首先,中国需继续巩固和挖掘自身性价比优势。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相适应,中国可继续发挥自身基础设施投资的“物美价廉”特色,强调资金投入与项目运作的快速成效,竭力满足当地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兼顾发展质量与可持续性。相比之下,日本的所谓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大、项目周期长,并不一定适应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实际情况。
其次,中国可探索各类资本参与对外基础设施投资的新模式。包括:进一步发挥国有企业主导的PPP模式的作用,巩固扩大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规模优势;完善PPP相关政策支持与制度环境,积极稳妥地引入更多私营资本,进而充分激活资金利用率,推动对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高质高效运作。
最后,中国应采取开放包容的合作策略拓展中日务实合作。面对日本的差异化竞争策略,中国采取包容开放的合作策略将更为有利。东南亚庞大的基础设施需求为中日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实现合作共赢提供了充裕空间。事实上,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一直积极推动中日在东南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实务合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中日在东南亚联合经营工业园区、中日在泰国“东部经济走廊”开展的第三方市场合作等。中国在亚投行中也应继续坚持包容性的制度设计,以开放态度促成与日本及其他多边开发机构的合作共赢。
来源: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