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岚
“双碳 ”目标推进、逆全球化趋势抬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危机和东西方政治对立4大事件对我国从事对外经济合作的行业,特别是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挑战,转型发展既是形势所迫,更是行业企业主动求变的内在要求。
国内的 “双碳 ”政策对行业企业转型发展的推动是巨大的。随着 “双碳 ”政策的逐步具化和落地,企业争权(碳排放权)、减排的竞争将推动行业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飞速发展。
塑造中国建造新形象
中国工程企业正在向设计引领、数字赋能、智慧建造、数字运维和绿色发展阶段迈进,逐步塑造自身在世界舞台上的崭新形象。
一、突出设计咨询的引领作用
虽然设计与施工深度融合已经提了很多年,但事实上设计企业还只是总承包集团的一个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的特殊分包商。尽管很多大型承包商有自己的设计院,但实际实施过程因为分属不同法人(实体)仍然存在两层皮的现象。导致此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总承包集团传统强势,难以扭转。二是设计企业体量小,没有实力承担EPC总承包商的责任,且在实践层面缺乏复合型人才。因此,想要真正做到设计咨询引领,还需要行业的共同努力。行业组织可以尝试策划相应的活动,树立典型,通过交流、培训等形式,塑造新的行业文化,以点带面,循序渐进,推动中国设计咨询企业不断强大,最终形成独有的竞争力。
二、利用新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
中国通信技术在一些领域已经领先全球,如华为正致力于用其领先世界的5G技术助推我国传统工程承包行业产业链的数字化升级。承包商应主动与华为进行对接,尤其是在境外建设大型经济合作区、城市新区的过程中,邀请华为提供5G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管理整体解决方案。
新冠疫情下,人员跨国流动受限,提升国内与国外人员沟通的便捷性对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凸显。同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实现海外员工与国内家属之间更逼真的沟通也是重要的创新方向,是企业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创新实践。另外,利用5G技术为企业提供元宇宙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三、加速培育智慧运维能力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容量是有限的,新建项目数量总会下降。大型承包商想要保持发展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开发新的业务领域。工程建成交付后的运营维护是实现建筑(或基础设施)最终功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很多承包商将此作为一块新的业务加大拓展力度,加快拓展速度,已经或正在逐步向建筑(或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转型。在5G和云服务等技术的支持下,智慧运维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新的发力方向。将国内的技术同步到国外,特别是相对落后于中国的国家和地区,值得行业关注,国家应给与相关的政策支持,引导其快速发展,成为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新的竞争力和增长点。上海某大型建设集团与国内某顶尖大学合作,对医院的智慧运维系统进行了深度开发,涵盖了设施设备系统检测、自动保修、故障检测、安保预警以及基于大数据的风险预测和预警,目前该系统已在全国多所医院运行,效果显著。若能将该系统带入到国外大型医院工程的竞标过程中,将大大提升中标几率,同时必将在国际上提升中国承包商的形象。对类似的创新,政府可通过援外(含 “两优 ”)项目,将中国软件领域的“硬实力 ”推向世界。
四、树立社会公民理念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推动行业企业提升责任理念,创新责任实践,完善责任体系建设多年,取得了明显效果。“双碳 ”目标为进一步推行企业社会责任运营提供了新契机,承包商会应与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协同,推进企业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责任管理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公司治理体系的作用,从体制上强化责任管理,在国际上树立有责任、有担当的中国企业形象。
向价值链顶端进发
中国能源企业在水电、核电、光伏和风能领域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以此为据,本文对国际新能源市场的开发进行粗浅的探讨,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从项目全生命周期出发,从不同的视角审视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中国企业向行业价值链顶端攀登提供一些思路。
一、国际市场潜力巨大,国内产业优势明显
俄乌战争大大刺激了欧洲对新能源的投资需求。近期,欧洲光伏协会首席执行官表示,欧盟需要尽快降低对俄罗斯化石能源的依赖。2030年欧洲有望实现1TW的太阳能发电量,而目前总装机容量仅仅165GW。非洲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同样巨大。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2020》报告指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仅太阳能产业的年度投资需求就已经达到60亿美元。为满足发展需求,非洲发展银行设立一5亿美元基金用于支持小型可再生能源项目,并计划在撒哈拉以南地区投资200亿美元,建设一个覆盖11个国家的太阳能发电区。
我国在光伏和风能领域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碳中和、碳达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以制造业为例,光伏产业链如硅料、硅片、电池片及组件等,全球70%左右的产能在中国,风电产业链中国拥有全球40%的供应能力。在储能技术领域,中国企业也有技术优势。国内产业优势与快速增长的国际市场相结合,给中国新能源产业及承包工程行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二、精准把握发力方向,向价值链顶端攀升
尽管在某些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在国际新能源开发市场上,对标沙特水电等国际顶级选手,中国承包商尚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前期策划和融资能力两方面。从项目策划、评估(环评、可研)、融资安排、项目运营以及退出变现等全产业链出发,行业企业全面谋篇布局能力仍然不足,更缺乏对碳权储备和交易的审视和认识。
要缩小差距,承包商首先应从提升融资能力入手,带动行业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可以从制定融资标准着手,特别是制定绿色融资标准,将成为引领行业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可喜的是,由我国生态环境部与中外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这方面已经做了积极探索。该机构发布的《“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已经成为指导中国企业在建设 “一带一路”项目时降低环境风险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同时形成了与国际接轨的项目融资标准。
其次,要着重培育项目咨询和评估业务的竞争能力。为项目提供前期风险评估、咨询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承包商重要的业务板块。但我们并不掌握这一领域话语权,这也是中国承包商参与国际绿色产业市场竞争的一大桎梏。非常可喜的是,中国承包商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尝试通过并购等方式获取具有国际业务环境评估咨询经验的公司和团队,开始在这一领域布局,蓄势待发。
第三,要从碳币、碳权储备布局的角度来认识国际新能源市场的开发。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新能源项目最合适的目的地,不仅仅是自然禀赋考虑,更要从当地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融资环境以及碳权储备的成本和交易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只有在这个高度认识国际新能源市场开发,才能全面提升策划能力、融资能力以及咨询能力,带动行业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同时,随着中国“双碳”行动大规模推进,全球碳交易市场将会蓬勃发展,国内境外碳权储备一体循环,实现碳权以外补内,以海外低成本的碳权储备补偿国内的碳权缺口,届时才能体会到国际新能源布局的真正价值。
第四,新能源基础设施开发可以着力于新建境外经济合作区,与合作区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运营,可以达到投资和运营的更优化。可以选取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丰富、地理位置优越、产业链集成度需求高、政策相对优越,且与我国双边关系稳定的国家和地区进行试点。同时,基于以上考量,也可以选取合适的现有经济合作区进行新能源基础设施开发。
第五,要实现行业企业在国际新能源基础设施市场的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对外承包工程行业与装备制造行业、专业金融机构以及相应的国内外新能源发展机构进行更多的横向联系与对接,整合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共同推进。尤其是如果中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企业与电网建设运营企业能够联手拓展海外市场,将大大提升我国承包工程行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