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商务部统计,2016年,中国企业对印度直接投资流量9293万美元。截止2016年末,中国对印度直接投资存量31.08亿美元。总体而言,中国对印度投资规模仍较小,缺乏集约式投资,投资模式和领域都比较单一,与两国的经济规模和经贸合作水平不相称,提升空间较大。
中国对印度的投资增长空间广阔,中印之间经济结构互补性也很强。中国制造业产值已位居世界第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和资本。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更有其他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印度亟待提高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据印度驻华大使介绍,印度计划到2022年将制造业在其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16%增加到25%。
另一方面,由于印度对华贸易存在巨大逆差,印度正积极寻求从中国吸引投资,以填补不断扩大的贸易赤字。据称,中国将在印度艾哈迈达巴德市和浦那市建立两座工业园,引进能源设备与汽车制造等企业。中国企业加大对印度投资正当其时。
尽管中国对印投资方兴未艾,但投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印度与中国的法律环境迥然不同。了解赴印度投资中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并妥善应对,对于中国企业成功开拓印度市场十分必要。
风险一:投资政策分散
印度的立法和决策体系比较分散,中央和地方法律对外国投资都有重要影响。印度属于联邦制国家,全国共有28个邦和7个联合属地。除5个联合属地以外,其余各邦和联合属地均由当地民选产生立法机构和政府,对本邦内部事务享有立法权。
外商赴印度投资既要符合印度联邦政府颁布的外商投资法律和政策,也要符合各邦管理外商投资的法律规定。每项投资都需要在土地使用、环境保护、用水用电等方面获得政府审批,这些方面的立法和审批权属于各邦内部事务,均由地方政府掌握。
印度各邦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语言文化各不相同,这导致各邦之间法律存在许多差异。因此,有意赴印度投资的企业不仅需要了解印度联邦政府关于外商投资的法律制度,还需要仔细调查投资目的地所在地方的外资法律环境,以便顺利通过地方政府的投资审批。
风险二:劳动法规严格
与其他国家相比,印度的劳动法规定严格、内容复杂。印度的劳动法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严格和复杂的劳动法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印度制造业的发展。
印度联邦层面规定工资和报酬的法律是《1936年工资支付法》和《1947年最低工资法》。各地方政府对于产业工人的最低工资规定也各不相同,从每天3.5美元到7美元不等。影响工人利益的企业关停和裁员等事项受《1947年产业争议法》管辖,该法要求雇佣100名员工以上的企业在裁员或停业之前必须获得政府批准。
另外,罢工问题也是企业投资印度需要重点关注的。据印度劳动部统计,2012年前9个月,因罢工损失的劳动时间达200万个工作日(罢工时间×罢工人数),这与2011年损失1000万个工作日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印度的劳资纠纷多由工人对薪资、工作环境和工会代表资格等不满而引发。罢工多发产业主要集中在银行和汽车制造领域。2012年日本铃木汽车罢工事件使铃木汽车印度公司停业长达一个月,损失3亿美元。为了推动劳资纠纷得到更加顺畅的解决,印度国会于2010年通过了《产业争议法修正案》,规定劳动者可以直接向法院或仲裁庭提出劳资纠纷仲裁,以及为劳资纠纷仲裁配备更专业的法官或仲裁员。
风险三:更多社会责任
根据印度2013年公司法的规定,赴印投资企业将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在世界范围内,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是受到鼓励的。但2013年通过的印度《公司法修正案》首次将企业社会责任由鼓励性质变成强制要求。2014年4月1日生效的印度《公司法修正案》和《公司社会责任规则》规定,只要公司在任何一个财年的销售额超过2亿美元、公司净资产超过1亿美元、且年度净利润超过100万美元,该公司就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此处的公司包括在印度的外国公司和外国公司的分支机构。规则要求公司内部成立公司社会责任委员会,负责监督和实施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活动。企业必须将前3年平均利润的2%用于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的范围和内容主要是针对印度国情,着眼于降低贫困、促进性别平等、提高教育水平和劳动技能、保护环境等公共政策。
风险四:专利强制许可
印度知识产权法中的“强制许可”制度值得企业特别关注。
强制许可是专利制度中的一个例外,指政府出于公共政策考虑,将一项尚在保护期内的专利产品强制许可给非专利权人生产,以满足社会需求。在世贸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体系下,专利强制许可制度主要适用于公共卫生领域,一般是在发生重大疫情的国家无力支付必需的治疗药品时,可以允许对于药品实施强制许可。但印度《1970年专利法》第84条规定的强制许可制度的适用范围远大于公共卫生领域,且实施门槛较低。只要符合专利产品未满足印度公众的合理需求、产品价格超过印度公众合理承受能力或专利未在印度实施这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印度政府都可以对专利进行强制许可。按照印度政府在2012年的多吉美抗癌药案件中对“专利未在印度实施”的解释,实施即等同于生产。因此,要避免专利被强制许可,专利权人几乎必须在印度生产专利产品。有印度律师建议中国企业将其专利授权给印度当地公司,并由其负责组装和销售。对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在赴印度投资之前详细了解印度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风险五:司法水平低效
印度相对低效的司法体系可能给履行合同造成风险。西方投资者经常抱怨印度缺乏尊重合同的观念。据世界银行统计,印度法院解决争议的效率排名世界倒数第六。多数印度法院由于人员不足和缺乏技术,难以应对长期积压的案件。
为提高商业合同执行效率、吸引外商投资,印度政府十分重视发展非诉讼争端解决方式。1996年,印度依据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颁布的仲裁法范本,制定了印度《仲裁和调解法》。印度司法部建立了国际争端解决中心,旨在促进以非诉讼方式解决国内和国际商务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