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参与基建领域国际合作的基本情况
(一)业务规模稳步攀升,大型项目数量持续增加
“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深入推进,有效推动了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规模的稳步攀升和大型项目数量的持续增加。“十三五”时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258.9亿美元,新签合同额12668.8亿美元,较“十二五”时期分别增长26.4%和45.2%。2021年,在境外疫情持续影响国际工程市场的情形下,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分别达到1549.4和12584.9亿美元,增速为-0.6%和1.2%,业务规模保持相对稳定。与此同时,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大型项目不断增加,2020年新签合同额超过1亿美元项目数创历史新高,达到514个;超过5000万美元的项目达到904个,占新签合同总额比重高达84.5%。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和大型项目数量攀升,对于促进国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带动我国产品、技术和服务“走出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海外市场持续拓展,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成效显著,海外市场不断拓展并逐步实现多元化,2020年业务范围遍及184个国家和地区。从海外市场结构来看,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规模相对集中于亚洲和非洲地区,2020年亚洲和非洲地区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占总业务规模的比重均超过了80%,其中,亚洲地区新签合同额1429.7亿美元,占比56%;非洲地区新签合同额679亿美元,占比26.6%。对外承包工程海外市场的不断拓展为我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的进一步深化提供了充足空间,2021年,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896.8亿美元,占比为57.9%,共建“一带一路”成效显著。
(三)企业主体不断壮大,大型龙头企业作用突出
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作为海外市场开拓的核心主体,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走出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大型工程企业作用突出,业务规模占据了绝对优势。2020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100强企业新签合同额和完成营业额分别为2368.4亿美元、1233.6亿美元,占比为91.7%和79.1%。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我国企业数量连续蝉联各国榜首,2021年共有78家企业入选,较上年增加4家,其中8家企业入围10强,表明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占据领军地位。在地区市场业务和细分业务领域10强榜单中,我国企业在非洲、亚洲、中东市场占据重要席位,并在电力工程、交通运输建设领域中具备较强影响力。
二、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新动向
(一)疫情导致企业境外经营成本增加、国别债务违约风险持续上升
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全球经济,造成供应链中断,疫情所带来的国际市场规模缩减、人员流动受限、物资运输受阻等因素大幅增加了工程企业的境外经营难度、建设施工成本和海外安全风险。众多国家采取了限制性的出入境政策和更为严格的海关检验检疫政策,引发境外企业“用工荒”和国际物流受阻,严重影响海外项目施工进度,导致企业境外经营建设成本增加,对全球工程承包市场造成冲击。
对于经济较为脆弱的亚洲和非洲部分国家而言,疫情导致国家财政预算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疫情防控倾斜;同时,全球经济衰退引发债务累积过快,导致部分亚洲和非洲国家的债务问题进一步凸显,国别债务违约风险持续增加,海外项目贷款资金收回难度增加,项目可能面临停滞、延期等情况。未来一段时期,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仍将持续深度影响全球经济和国际承包工程市场走势,增加我国企业海外承包工程建设经营成本与资金回收难度。
(二)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劲,美洲、非洲基建投资缺口凸显
从基础设施领域面临的基本形势来看,发达国家部分老旧基础设施亟待更新,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基础设施建设需求仍然较为强劲,供需缺口较大。
二十国集团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展望》报告预测,2022—2040年间全球基础设施预计投资支出将高达63万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资活动最为活跃,2022—2040年亚洲基建领域投资支出占全球总支出的比重将高达59%,超过其他地区预计投资支出的总和,其次是美洲和欧洲,这一比重分别为17%和16%,非洲和大洋洲基建领域资金投入相对较小。从需求端来看,2022——2040年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达到75万亿美元,亚洲投资需求最为旺盛,投资需求占全球比重达到54%,中国、美国、印度和日本四国的投资需求占总投资需求的一半以上,中国占比高达30%。
从供需缺口来看,2022—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缺口达12万亿美元,美洲和非洲由于对基础设施领域的资金投入较少,导致投资缺口较大,投资缺口占预计投资支出的比重高达49%和40%,其中,美洲的投资缺口主要来自美国。亚洲地区尽管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旺盛,但由于基建领域资金投入较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投资缺口占比较低,仅为10%。
(三)战略竞争加剧,美欧逐步增强全球基建规则主导权
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改善基础设施水平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从区域内部基建布局来看,欧洲、美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均制定了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一步加强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美国于2021年11月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计划在未来10年间对高速互联网、铁路客运、电力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网络等十个基建重点领域投资5500亿美元,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欧盟提出“连接欧洲设施”计划(CEF), 2021——2027年间将提供300亿欧元预算用于交通、能源和数字化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东盟制定《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将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规划的核心领域之一。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逐步加强基建领域的全球布局,尝试主导国际基建领域规则,提出了价值观驱动、高标准、市场主导型的全球基建计划,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战略竞争。2021年6月,美国在G7峰会上提出了“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全球基建倡议,旨在加强对中低收入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满足发展中国家40万亿美元的投资需求;随后,欧盟提出“全球联通欧洲”战略(A Globally Connected Europe),提出将强化与美国、曰本、印度、东盟基建领域的合作,通过出口信贷、私营部门与金融机构联合融资等多种模式予以支持,并于2021年12月提出“全球门户”战略(Global Gateway),进一步细化了基建领域的全球布局。
(四)多国制定“新基建”发展战略,并逐步着手“新基建”全球布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有序推进和新兴技术手段的逐步兴起,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逐步成为基建布局的重点领域。目前,各国更多关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对内布局,并逐步开始着手强化全球层面的战略布局。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数字经济展望》,有3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制定了国家数字化战略,24个经合组织成员国制定了人工智能战略,众多经合组织国家发布了国家5G战略。以欧盟和美国为例,欧盟重点关注高性能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研发型基础设施,并制定了新型基础 设施建设重点领域实施计划。例如,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成立高性能计算联盟机构,并计划在2033年前投资70亿欧元重点攻克高性能计算系统;在数字化基建领域,《欧洲数字化十年规划》提出到2030年实现千兆宽带联接全覆盖、人口密集地区5G网络全覆盖、尖端半导体产量占全球比重20%、拥有第一台量子计算机、四分之三的公司使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多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标。美国则进一步加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电动汽车充电桩等“新基建”领域的国内布局,在《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中,计划投资75亿美元建立全国电动汽车充电网络;2020年发布的国家人工智能战略,承诺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资增加一倍,并建立国家人工智能研究所、国家人工智能战略办公室,致力于加强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导地位。
(五)绿色化成为基建布局新准则,各国积极践行碳中和发展目标
全球气候变暖对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日益严峻,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应对、温室气体排放控制逐步成为全球治理的共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目前已有近200个缔约国,协定提出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本世纪末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2°C或1.5°C之内的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将这一目标转化为国家战略。我国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据统计,目前共有7个国家已实现了温室气体净零排放,10个国家将净零排放纳入立法、17个国家发布相关政策文件,11个国家已发表相关声明。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准则中得到积极响应,越来越多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践行《巴黎协定》提出的发展目标,致力于实现基建领域的可持续、绿色化发展。例如,美国在《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中提出,将投资210亿美元用于改造废弃矿井、封闭废弃油井等,解决危及公共健康的历史遗留污染问题。欧盟明确将可持续、脱碳和低排放作为“连接欧洲设施”计划的首要准则。G7提出的“B3W”倡议和欧盟提出的“全球门户”战略均明确表示将遵循《巴黎协定》所提出的目标。其中,“B3W”倡议提出将清洁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优先事项,推动可持续和绿色转型;“全球门户”战略将绿色和清洁作为基建全球布局的原则之一,并将气候变化与清洁能源作为基建对外合作的重点领域,致力于绿色技术交流和能源安全。
三、新动向潜在影响研判
(一)宏观战略布局层面
1.全球基建投资缺口较大,市场存在进一步增长空间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海外市场主要集中于亚洲和非洲地区。非洲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海外布局提供了契机。目前对非洲的承包工程业务额与非洲巨大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业务规模具有一定的增长空间。欧美市场存在较高的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劳工标准等技术壁垒。2020年,我国企业在欧洲和美洲地区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占比仅为8.2%和6.2%,美洲和欧洲地区老旧基础设施更新为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提供了可能,业务规模存在一定的潜在增长空间。
2.全球基建战略竞争加剧,对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产生潜在“挤出效应”
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不仅加大了对其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同时进一步强化了基建领域的全球布局,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面临发达国家市场进一步压缩、发展中国家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美国《基础设施投资和就业法案》和欧盟“连接欧洲设施”计划,凸显出基建领域的内部强化趋势,可能会进一步压缩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发达国家的市场空间。美国和欧盟通过“B3W”和“全球联通欧洲”等基建倡议布局全球,强调价值观、高标准和市场化导向,提出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美国明确提出要与中国形成战略竞争,欧盟随后提出“全球门户”战略,对基建重点领域、融资模式等进一步细化。欧美基建领域全球布局的强化,将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战略竞争,对我国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承包工程业务产生潜在的“挤出效应”。
(二)战略转型发展层面
1.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国际工程市场,工程承包方式和融资模式创新日益迫切
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人员流动受限、物资运输受阻等问题暴露了传统的“单一型”工程承包方式的短板,即该方式往往仅涉及建设施工环节,相对具有劳动密集型属性,相比集设计咨询、境外融资、建设施工、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型”承包方式,更容易受到全球供应链中断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工程承包方式由单纯的施工建设向EPC总承包、建设—运营一移交(BOT)、建设—拥有一经营(BOO)和建设—拥有一经营—转让(BOOT)等“综合型”承包方式转变已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另外,疫情所导致的资金短缺和债务风险高企等问题将进一步推动对外承包工程融资模式的转型,促使企业在金融风险可控的情形下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寻求世界银行和国际性开发银行的融资支持,通过对融资租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种融资方式的综合运用,实现融资模式的创新发展。
2.新兴技术手段逐步兴起,助力我国“新基建”领域对外承包工程布局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技术革新,推动了新型基础设施的繁荣发展,有助于我国在强化国内“新基建”战略布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基建”领域对外承包工程的海外布局。目前,全球范围内对于5G、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计算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布局逐步加强,但全球范围内对于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和重大科技、产业创新等创新基础设施方面的布局相对薄弱,“新基建”领域的全球形势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一定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合作机遇。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基建”领域的全方位布局时期,在5G研发和应用、电动汽车充电等领域处于相对领先状态,并进一步加大了信息、融合和创新基础设施的全面战略布局,这一形势有助于培育我国基建领域和前沿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实现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的同时,推动我国新型基础设施“走出去”,促进“新基建”领域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快速发展。
3.绿色化趋势日益明显,倒逼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实现绿色化转型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通过采用更高的技术标准践行绿色化发展准则,同时能够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碳排放等方式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针对《巴黎协定》所提出的目标,承诺了碳中和实现时间,将“绿色化”作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实施原则,并将《巴黎协定》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基建领域考虑范围,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实现任务仍然较为繁重,绿色化的发展要求将进一步倒逼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更高的技术标准,例如碳捕获和碳封存、清洁能源、零碳和负碳技术等,推动我国工程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为清洁可再生能源类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提供潜在发展契机,促进我国海外项目多元化发展;带动我国海外项目绿色施工、节能环保、污染治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四、应对策略
(一)强化亚洲和非洲市场布局的同时,注重发达国家市场开拓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传统市场,对欧洲、北美和拉丁美洲市场开拓相对不足。与欧美市场相比,亚非市场存在技术水平较低、债务风险较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和新兴技术标准衔接困难等问题。虽然能够有效带动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去”,提升企业国际化水平,但对于技术和服务等要素的“引进来”却收效甚微,不利于我国工程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技术及管理水平。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更新需求较大,我国企业应在深耕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重点加强与发达国家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新兴领域的国际合作,逐步实现对外承包工程海外市场的多元化和结构优化。
(二)稳妥应对国际基建领域战略竞争,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美国和欧洲主导的“B3W”和“全球联通欧洲”战略,倡导价值观驱动、高标准和市场化主导,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战略竞争。我国应当秉持“斗而不破”的理念,辩证看待国际基建领域的战略竞争,争取在全球基建领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发挥引领作用的同时,探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基建领域的合作空间,为稳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在劳工标准、环境保护、国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等争议性领域,增强与发达国家的对话机制,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依托RCEP区域贸易协定,充分利用原产地规则、关税减让承诺、投资负面清单等开放承诺,拓展亚太区域承包工程市场,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三)推动中国技术标准国际化,防范国际层面技术遏制与隐性壁垒
发达国家工程技术标准在国际层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的话语权,不利于我国工程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应当逐步加快对外承包工程技术标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标准的接轨,稳步推动我国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实现互认互通,提升我国工程企业在发达国家市场的综合竞争力;鼓励设计咨询类工程企业主动拓展国际市场,对具备设计咨询实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企业予以支持,培育工程企业的全产业链环节竞争力;持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前沿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大力推进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积极参与全球基建标准制定,推动形成以我国为主的国际标准,防范国际层面的技术遏制与隐性壁垒。
(四)加大融资支持力度,探索创新对外承包工程投融资模式
国际工程项目往往涉及金额庞大的投资,项目融资成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需要重点突破的瓶颈之一。应从金融政策层面探索支持项目承包方式的创新发展,逐步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特别是对BOT、BOO、BOOT等项目的融资支持力度;对国别债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估,根据不同国家债务状况和项目融资方式分类施策,推动融资模式向出口买方信贷、出口卖方信贷、出口延付和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转变,实现融资模式多元化;通过组成银团等方式加强与欧美银行及国际性开发银行等境外金融机构的合作,合理分摊项目风险,逐步实现项目融资模式与国际接轨,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案。
(五)紧抓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契机,拓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领域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各国布局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世界经济的当前,数字化“新基建”成为带动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手段。我国要紧抓发展机遇,在全球“新基建”领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加快“新基建”海外布局,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基础设施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在我国优势领域适度提前布局。
(六)提升对外承包工程绿色化发展水平,积极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之一,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应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零碳和负碳技术的研发部署,推动储能技术创新,强化碳捕获、碳封存等技术手段在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提升对外承包工程绿色发展水平。具体实施层面,一是制定基建领域绿色化发展标准体系,引导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脱碳和绿色化转型发展;二是加快基建领域清洁能源转型;三是提高基建领域能源使用效率。
来源:《国际经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