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不断地接到各种中资工程企业在海外的纠纷案件,有时候一天接案量甚至多达7、8起,此类案件标的之大,数量之多令人难以置信。看到数量不小的国有工程企业在出海路上“一边带一路坑”,海外工程投资款只见出不见进,着实令人唏嘘。笔者结合最近接手的几个海外工程纠纷案例,就工程企业出海面临的频率比较高的风险进行探讨、分析。之所以面临如此多的纠纷,其原因贯穿于投标、合同签署及合同执行的整个过程,海外工程的风险管理应当从“头”开始预防。

一、低价中标到含泪垫资的血泪史

工程企业为了拿下项目,经常在未进行充分核算成本的情况下就进行投标,然后以低价的方式中标。这也导致了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因为一些前期根本就未考虑的因素或者突发事件导致整个合同的执行完后完全没有利润甚至亏本。

案例:中国A公司低价中标印尼国企的招标项目后,由于俄乌战争、疫情等原因导致作为工程项目中比重极大的原材料钢材价格在短时间内急剧上涨了2-3倍,同时海运价格也上涨严重,这两项成本的巨大变化使得继续执行合同将处于亏损的状态,加之合同价格调整条款十分苛刻,处于优势地位的业主不同意补偿成本上涨费用,中方不得已和印尼方提出终止合同,而终止合同可能面临着印尼方提出的巨额索赔以及被拉入黑名单的风险。

律师建议:在投标时应当派遣专业人士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施工地的地理环境、宗教习俗、劳动聘用的法律规定及材料采购成本涨幅等,综合核算工程承包的成本。同时预留一部分的风险准备金用于应对可能发生的无法预料的风险;在合同条款上对与项目可能发生的比较大的成本变化进行考量,尽量与业主在正式合同中达成价格上应有一定弹性的合意,以便合同在发生情势变更的情况下可以向业主主张一定的补偿。

6HBsfney4WwI7taPUr5YqZSvRl3zJ8ui.jpg

二、工程合同陷阱多,审查预防是重点

中资企业签署的工程合同大多数条款都是不利于中方的,在实操过程中,对于一些可能频发纠纷的合同条款应当予以重点审查。比如:业主的扣款条款、承包商的义务性条款、价格条款、保函条款及争议解决条款等等。

律师建议:一个工程项目往往不止一个合同,通常存在通用条款、特殊条款以及诸多附件,要注意文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之处,以及不同文本之间的优先级。只有在合同条款上多为己方争取权利,在后续发生纠纷时才能从双方的合同上找到支持己方的依据。很多企业抱着侥幸的心态,忽视后续的风险发生的高概率性,前期为了迎合业主,在合同文本上作出诸多让步。殊不知,在全球经济、政治环境不稳定的形势下,对于执行周期长、存在多个主体履行一个工程项目的情况下极其容易出现纠纷。

d0aCer7bpHDzj2JGwKoEVPcihkMgs6xn.jpg

三、当地分包商的风险,不可不防

当地分包商的天然强势地位是国际工程的一大痛点,实务中,分包商往往是当地企业,对于作为外资的中资企业的承包商在目标国往往处于“强龙难压地头蛇”的情况,其实在很多工程承包过程当中,看似承包商是甲方,却处处受到分包商的牵制。施工过程中分包商人手不足、设备短缺、不能及时完成任务,导致承包商需要对业主承担违约责任的情形比比皆是。在付款问题上,虽然分包合同一般设置的是与承包合同的“背靠背条款”,但是在业主无法及时支付承包商款项的时候,一些分包商会纠集工人罢工或者闹事,甚至会对承包商在当地的中方人员进行人身威胁。

律师建议:对于分包商存在的潜在风险,可以事先对拟遴选的分包商进行法律尽职调查和社会调查,了解该分包商的资质、信用和财务情况;有条件的情况下,要求分包商开具履约保函;在工程分包过程中,如果分包商存在违约的情形要及时给予信函通知,及时保留书面证据,在未来面临分包商索赔的情形下可以有效应对。

【结语】

除了以上提到的要点,海外工程承包的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其中包括银行保函承兑风险、税务风险等。纵观当前中资企业出海承接工程所遇到的众多风险而言,提高风险预防意识,采取有力高效的风险防控措施,对于他们仍任重而道远。

*根据商务部合作司,《2022年1-9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简明统计》,2022年1-9月,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完成营业额7069.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折合1070亿美元, 同比下降0.4%),新签合同额9716.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9%(折合1470.7亿美元, 同比下降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