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大家庭一共有54个国家,其中有24个国家把英语定为官方语言,21个国家把法语定为官方语言,再加上未把法语列为官方语言但是通行法语的北非三国,两门语言在非洲的阵营在数量上可谓旗鼓相当。
但是若要比较双方阵营在经济发展上的表现,法语国家则是远远落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国家中,英语国家所创造的GDP总量是法语国家的5倍还多,即使考虑到人口数量因素,计算人均GDP英语国家也是法语国家的将近2倍。
法语国家中GDP最高的科特迪瓦,如果放到英语国家的排行中也仅仅只能名列第8。而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榜单上,敬佩末座的几位基本都是尼日尔、中非、乍得这样的非洲法语国家。
理解非洲法语国家与英语国家的差距,一直是观察非洲问题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有必要从法国与英国这两个殖民者自身的区别看起。英国人更加灵活务实,讲求经验主义之实用,而法国人则更加固执死板,讲求理性主义之原则。这种文化思路上的本质不同,造就了英法两国在历史上对待非洲殖民地的不同方式。
法国在大革命之后,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深入人心,甚至成为西方世界第一个废除奴隶贸易的国家,法国人在殖民开发过程中自信带着一种弥赛亚式的救世主心态,冀图把自认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法国文明布道给蒙昧落后的非洲。法国人的固执和原则感在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在殖民地照搬法国本土制度进行直接统治,不思变通,试图瓦解并取代非洲当地传统秩序。英国人在世界各殖民地的开发就实用主义的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保留了当地原有的社会结构,以维持殖民地的稳定与自身经历利益优先,并没有强烈的改天换地意识。
以教育制度为例,法国人在非洲殖民地早早便强行推广代表“文明社会”的法语,要求所有的学校都得使用法语授课。但事实上师资等等资源的严重不足使得这种教育只能在殖民当地很小的范围内推广,沦为当地特权阶级的精英教育。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非洲法国殖民地纷纷独立之时,法语国家中依然有95%的人口是文盲(Robin M.Grier数据),相比之下依然保持本地语言教学的英语国家的文盲率只有71%。即使到了今天,尼日尔这些国家连首都都还有相当一部分民众不会说法语。英国人给殖民地带来了安克鲁撒克逊文化基因中的经商意识和创业精神,是普遍以加入文官体制为荣的法国殖民地民众所缺乏的。
引用一句科特迪瓦人开的玩笑:In French speaking countries,there is a strong tendency—encouraged by the higher levels of French education—to want talk about problems rather than getting down to solving them.
法国人的文化和性格不仅在殖民年代阻碍了非洲属国的现代化进程,事实上,这些影响在独立之后并没有减少,甚至以某种隐藏的方式愈演愈烈。法国人从未真正放弃过对非洲前殖民地的全方面控制。以科特迪瓦为例,时至今日举国上下主要的经济行业依然主要掌控在法国人手上,甚至连国家法定货币西非法郎的印刷和发行权,都严格控制在法国人手中。
当然了,法国人留给殖民地的遗产当然也并非一无是处,受固执死板的法国人殖民过的国家还是更加倾向遵守规则制度,换言之相对更加照章办事而非照钱办事。法国国家中虽然也像刚果金刚果布几内亚这样的极度腐败国家,但是根据透明国际的清廉指数排行,非洲英语国家并不比法语国家要强。
时至今日,法语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重要性每况愈下,非但与英语的地位早已天差地别,甚至有被西班牙语与汉语逐渐赶超的趋势。法语在非洲的地位也正在面临着不可忽视的挑战:卢旺达从二十年前开启了去法语化进程,政府与学校语言由法语渐渐转变了英语,转轨期间卢旺达成为了非洲发展的明珠;北非国家能流利使用法语的年轻人口近几年间不升反降;甚至连塞内加尔这样曾经的法属殖民地的心脏国家也开始倡导英法双语教育。在英语独霸全球的年代,非洲英语国家在发展上确实占尽了天然便利。
只不过,语言从来都不会是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因素,殖民者的遗产也并不必然是左右一个法国家进步发展的桎梏,英语国家中也有像利比里亚这样的灾难,法语国家中亦有像科特迪瓦这样的榜样。一个国家政府的治理水平和长期的教育水准,大概才是驱动一个落后国家走出泥塘实现经济起飞的关键之所在,从这一点上看,非洲大陆上的国家竞争局,还会有很多的风云莫测的戏剧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