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Xi8d7aw5jvLO0VMkH1mqfgSsrKWlPb.jpg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已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体系,成为当前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主导力量。然而,随着逆全球化趋势加剧、地缘政治事件频发和世纪疫情冲击等多重因素叠加,国有企业“走出去”环境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各国对企业的合规化运营、属地化管理、公司治理体系、跨文化融合等方面要求不断提升。为推动国有企业更好“走出去”,亟须明晰当前发展形势,找到下一步发展路径和方向。

一、国有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走出去”的逻辑发生了变化。过去,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跨国企业业务布局,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逐渐形成环环相扣、紧密耦合的网络体系。然而,随着地缘政治和疫情冲击,精细分工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受到冲击,汽车、电子、机械等长链条产业链供应链的脆弱性凸显,安全已成为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时更需要考虑的因素,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多元化布局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选择。比如,苹果、高通等世界一流企业,纷纷在世界各地建立供应链体系,以多元供应商体系替代过去的单一供应商,扩大原材料与中间品供应渠道,分散供应链被“断供”的风险。

二是“走出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强行切割基于市场规则建立起来的全球供应链,构建意识形态互认度高、可控性强的产业链供应链“同盟”。比如,2022年6月,美国先后与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等盟友建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MSP),组建“矿产群”。同年11月3日,加拿大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中矿(香港)稀有金属资源有限公司等企业出售其在动力金属公司、智利锂业公司和超级锂业公司的股权。

三是“走出去”的领域发生了变化。过去,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国有企业“走出去”主要以做大规模、扩充业务为主要目的,投资发展领域主要是附加值和科技含量较低的自然资源领域。当前,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发展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在产业升级需求的驱动下,国有企业“走出去”也从注重传统自然资源获取向侧重新兴产业转变。根据Bloomberg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企业投资最多的两个领域分别是信息技术行业和消费医疗行业,占比分别为36%和28%。

二、国有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走出去”经过多年发展,国际化经营水平稳步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然而,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现代治理体系建设、品牌文化接受度、属地化合规化经营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颠覆性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微创新或渐进式创新只能让企业在现有游戏规则下进行优化,无法形成可以实现超越的竞争优势,往往也不会成为行业的领袖。纵观全球一流跨国企业,无一不具备强大的创新引领能力。反观中国企业,往往微创新能力很强,但颠覆性创新能力比较弱。虽然经过多年努力发展,国有企业经过长期投入,科技研发水平有很大提升,但与世界一流跨国企业相比,仍有较为明显的差距。根据欧盟《2021 EU Industrai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coreboard》显示,在榜单前50的排名中,只有中国建筑集团1家国有企业入围。

品牌文化认可度稍显不足。品牌文化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将会影响到跨国企业全球业务布局和国际竞争力。与当今世界一流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品牌文化仍有一定的差距。根据国际权威品牌价值评估机构GYbrand编制的2022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显示,除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外,在榜单前50名中只有国家电网(16名)、中国移动(33名)和中国石油(47名)三家国有企业上榜,而在榜单前10名中,美国就占据了六席(苹果、谷歌、亚马逊、微软、沃尔玛、脸书)。

现代化企业治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纵观全球先进跨国企业,苹果、谷歌、特斯拉、丰田等全球知名跨国企业,无一不是建立了一套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具有高度科学化人性化的公司治理体系。与这些跨国企业相比,一些“走出去”的国有企业仍然存在“官本位”思想,习惯于命令式管理,上传下达等级观念很强,对员工的监督和管控意识比较强。这种企业治理体系到了海外,企业管理方式和国外的模式以及需求不能完全适应,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市场很难得到当地员工认同。

属地化合规化经营水平还须提升。属地化经营是大部分跨国企业的通用做法,并成为提升和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国有企业在“走出去”的国际工程业务中推行属地化合规化经营虽已初见成效,但仍存在与东道国合规事件较频繁、当地员工与中方管理团队的矛盾冲突时有发生、当地员工因流失率较高等问题。

三、推动国有企业更好“走出去”的路径建议

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国有企业对外开放合作,打造开放合作新优势。开放合作是实现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方式。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重要市场载体,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和使命。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沿线国家和海外企业等全面增强对外合作力度和深度,一起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另一方面,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推进,能源升级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对外合作交流过程中,国有企业要抓住产业变革机遇,着力抓好能源资源合作,积极推进沿线国家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促进形成共享共赢、互惠互利的新型合作关系。

强化国有企业海内外合法合规经营,全面促进国内国际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属地化合规化经营水平,是国有企业“走出去”、在东道主国家市场良好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是推进公司属地化合规化。不断推动在海外当地注册公司,从公司层面就真正融入当地,同时可以规避使用集团公司品牌带来的合规风险,促进本地就业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二是推进员工属地化合规化。加大招聘力度,提升海外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比例,既规避了属地法律对用工比例要求限制风险,又提升了当地资源利用效率,快速融入当地朋友圈。三是推进供应链属地化合规化。加强与当地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与当地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闭环,不仅能够加强公司在海外当地的产业链地位,更能够确保供应链每个环节实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

通过显著的技术突破创造新需求,开拓蓝海市场,以产品的高端制造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转型契机,通过技术的不断突破带动产品价值升级,以顶尖技术引领高端产品,以先进产品提升企业价值。一是加强基础研究,培育储备创新引领型技术。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基础问题,通过技术和理念的颠覆性创新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并定义和创造市场需求。二是发挥带动作用,构建上下游协同的产业生态。发挥国有企业生态主导力优势,搭建成果对接服务平台,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使科技创新的成果更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加强与海外企业、民营企业联盟竞合。整合产业链上关键价值单元,吸引优质资源集聚,在深化与各类企业合作的同时通过制定标准规则引导市场良性发展。

全面提升国有企业品牌的内在思想和精神价值,升级企业内涵重塑品牌灵魂。国有企业要实现高质量“走出去”,既要依靠产品技术“走出去”,更要推动企业的品牌文化“走出去”。一方面,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作为行业产业的排头兵,在国际化经营中要主动服务大局,主动承担展示良好国家形象的使命责任,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形象宣传,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在全球范围打造品牌需要不同的理念、思维方式和管理实践,如精准洞察用户需求并全力投入创新、提炼和表达品牌信仰和价值观、用好产品和好服务在情感上打动用户、使用围绕品牌而非销售的内部考核机制、重视用户体验和售后服务、重视企业文化的软投入等。

完善和提升现代企业治理体系和水平,增强国有企业全球化运营能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治理体系,是促进国有企业在愈发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好“走出去”的必要条件。一是统筹好党的领导和公司治理。在党的领导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治理体系、提升企业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不断优化董事会的决策机制。董事会是现代企业治理的核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国有企业“走出去”要走得好、走得稳,就要充分发挥董事会在经济性、战略性、效益性三方面问题的科学决策作用。三是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作用。国有企业“走出去”,企业战略政策有效落地是关键。职业经理人熟悉海外业务、当地政策、经营管理方法,在抓经营、促转型、强管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作者系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