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境外园区(经贸合作区)经过10多年的发展,多数园区平台在面向中外及驻在国本土企业的招商引资方面均获得了较大的进展,部分领先的园区甚至开始摆脱“填充式招商”的困境,开始向“择商”阶段转化升级。而无论是填充式招商,还是有条件地择商,都会直面对入区企业建立价值评估体系与评估机制的问题。“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这自然是园区平台与入区企业的一个微妙的博弈过程。因此,本文从境外园区项目对入区企业建立价值评估体系与评估机制等方面展开进行初步的论证。

境外园区对入区企业的价值评估体系

笔者结合经验认为,境外园区平台对入区企业的价值评估应该从入区企业自身、入区企业与驻在国的匹配度、入区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入区企业对园区的直接与协同效应等四个层面逐层、梯次展开,最终通过综合评判得出入区企业的价值评估结论。其中,四个层面包括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入区企业自身层面

入区企业自身层面包括的主要因素有6点:

1.企业入区时项目的投资规模

对投资规模的评价,需要从利弊两端且结合园区自身的情况进行评判,并不是投资规模越大,对应的入区价值就越高。

比如,境外以出售熟地为主的中型单体园区项目,以园区总占地面积为4平方公里进行假定,如果某一家大型入区企业的投资项目需要购地3平方公里,对园区开发商来说,自然是好事,但入区企业是否与园区主导产业相适应、是否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三废处理是否对其他入区企业有巨大负面影响、大型企业独立性较强未来如何协同等等问题都需要全面考虑。尤其是希望产城融合的园区平台,更要考虑对特定的带有较大负面溢出效应的入区企业的价值评估。

2.入区企业在国内/国际的母公司等级与质量

需要综合考虑入区企业母公司的等级与质量,这有利于综合研判入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与产业链带动效应。

3.入区企业的信用等级

入区企业的信用等级不仅直接影响购买/租赁园区各类经营性资产、服务的款项回收,更影响入区企业潜在上下游客户的合同执行、款项支付,从正面的角度考虑当然是良性互动的,但一旦有信用危机出现,不仅影响园区平台的相关款项回收,更可能在驻在国引发负面影响较大的群体社会事件,毕竟入区企业未来拉动的上下游客户多是驻在国本地的合资合作企业,对驻在国当地民众有直接的影响。

4.入区企业派驻的项目团队的管理水平

这一点看似与园区平台无关,但实际上,入区企业的管理水平不仅影响企业在驻在国的生存与发展,更直接影响其与当地劳工、政府、相关第三方机构、社区等的关系,对园区有较大的间接影响。

5.入区企业的盈利能力

入区企业的盈利能力显然直接影响企业自身在驻在国的生存与发展,没有持续稳定的盈利回报,入区企业将无法在驻在国立足,更谈不上发展壮大。对于无法盈利甚至持续亏损的入区企业,其不仅不能带动上下游企业的入驻,更不能释放对园区的正向溢出效应,如带动大量员工入区、刺激园区配套升级、带动园区服务机构增加等。

6.入区企业对驻在国及可辐射市场的开发能力

这一点毋庸置疑,它不仅影响企业即期的经营效益,更肩负着企业发展壮大的重任。因此,园区平台需要对入区企业驻地营销团队有一个审慎的认知。如果条件允许,园区平台应该提供力所能及的助力,帮助入区企业的营销团队更好地认识、理解相关市场的个性化特征,甚至借助园区平台的人脉,推动入区企业的市场开发。

二、入区企业与驻在国的匹配度层面

企业与驻在国的匹配度层面的主要内容有四点:

1.入区企业产品与驻在国及可辐射市场的匹配度

如果入区企业的初期产品不能有效匹配驻在国及可辐射的市场,在发展中又不能动态的调整、改进产品来适应这些市场,则企业盈利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死气沉沉的工厂能给园区平台带来什么,自然是值得园区平台认真对待的问题。

2.入区企业与驻在国及所在地区劳动力特征的匹配度

以我国部分“走出去”企业为例,追逐劳动力成本洼地是特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赴海外投资的重要指向。因此,企业与驻在国及所在地区劳动力特征的匹配度就成为需要考量的关键。

与驻在国及所在地区劳动力特征的匹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当地劳动力的绝对成本优势,即企业需要支付员工的薪资水平的高低;二是当地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与工作效率。境外有相当数量的国家在熟练技工方面存在巨大的缺口,其劳动力市场多是缺乏技能的普工,需要企业在入驻后对其展开大量的培训与再教育,这不仅对企业的投产节奏有直接的影响,更影响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质量控制与成品率。对此,园区平台及入区企业都需要客观审慎地看待。

3.入区企业与驻在国政府、地方政府等产业规划、扶持政策的匹配度

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入区企业能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包括税收减免、特定市政配套、工作签证、出口配额等方方面面。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与发展,间接对园区平台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

4.入区企业与驻在国能源供应与保障、环保等方面的匹配度

部分入区企业存在高污染、高能耗等特征,因此,这类入区企业与驻在国能源供应与保障、能源价格及环保等方面的匹配度将对园区平台产生较大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入区企业与驻在国的能源供应与保障、环保等政策比较匹配,但对园区平台的效应却未必是正向的。例如,如果园区产业定位是中高端制造业,初期填充式招商时却引入相当数量的再生资源企业的入区,大量的废纸、废钢、废弃电子产品的进出、加工等势必对其他企业及潜在入区企业产生诸多的负面影响,包括且不止于三废处理、企业形象、员工招聘、商务环境等方面。

三、入区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层面

入区企业的产业关联度层面主要包括两方面:

1.入区企业所在产业的产业链深度

入区企业所在产业的产业链深度直接影响其对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的拉动能力与效应,如果企业所在的产业链缺乏深度,较短的产业链条上缺乏高质量的上下游企业与关联企业,则入区企业对园区平台的拉动能力与效应就无从谈起。而有产业链深度的大型入区企业则会极大地拉动上下游企业、关联配套企业的进驻,因一家或少数几家有产业链深度的大型企业的入驻而兴起的成功园区案例不胜枚举,尤其是中高端产业的行业龙头企业的入驻,其拉动效应更是不言而喻。

2.入区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的分工水平及合作的紧密程度

入区企业所在产业链的分工水平越高,则有利于上下游产业、关联产业培育出数量可观的优质企业,如果入区企业与这些企业的合作非常紧密,则会有利于拉动这些上下游企业、关联企业的进驻,反之亦然。因此,园区平台要重点关注入区企业所在产业链的具体情况,要深度剖析特定产业链细化各环节的企业数量与质量。

四、入区企业对园区的直接与协同效应层面

入区企业对园区的直接与协同效应主要包括两点:

1.入区企业对园区的直接效应

主要包括企业购买或租赁园区的熟地、写字楼、厂房、公寓等给园区贡献的直接经济效应。这个方面有可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有利于入区企业之间的直接对比,相对而言对入区企业的判断也比较清晰。

2.入区企业对园区的协同效应

这其中包括入区企业有意或无意的对园区平台的正面宣传、入区企业高管及广宣团队与园区平台的配合程度等。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境外投资对母国与驻在国都有巨大的社会效应与影响,很多入区企业更愿意倾向于强调企业自身的品牌与形象宣传,而有意回避园区平台的支撑作用,甚至有入区企业与境外园区在驻在国争当“谁是中资第一”的情况。因此,园区平台与入区企业应该在入区前、入区后、运营中等各阶段的广宣等方面的协同机制进行合理安排,争取两方甚至多方合作来放大协同效应。

境外园区对入区企业的价值评估机制

在确立对入区企业的价值评估体系后,就需要进一步理清对入区企业的价值评估机制。显然,由园区平台一家单独对入区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容易产生一言堂的结果,最终结果也难以令人信服。因此,建议园区平台搭建由多方积极参与、不同机构评判不同界面的入区企业价值评估机制。笔者建议入区企业价值评估机制的主要参与方有:

1.园区平台后方管理团队、前方执行团队的骨干,建议参与全体系评估;

2.入区企业管理与执行团队的自评,建议评估特定环节;

3.入区企业员工、相关第三方机构、社区等的评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评估特定环节;

4.我国在特定国家的派驻机构,如经参处等,建议评估特定环节;

5.驻在国政府相关机构,建议评估特定环节;

6.驻在国特定行业协会、行业竞争企业等,建议评估特定环节;

7.其他可能的、有价值的评估渠道。

通过建立由多方积极参与的入区企业价值评估机制,可以更公平、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估入区企业的价值,进而为园区平台的决策提供更加理性的参考。

显然,以上论述的境外园区平台对入区企业的价值评估体系及评估机制的作用与适用范围可以进一步扩大,不仅包括已入区企业,更可以涵盖对意向入区企业、潜在入区企业的价值评估。

更值得强调的是,最终的入区企业价值评估的结论也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数据排名符号,更可以通过数据挖掘,透数及企,为园区平台的产业规划及动态修正、招商策略、定价策略、协同策略等提供非常直观有效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