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PPP模式的全称,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政府与私人合作的一种模式。它的出现实际上是解决了政府在做基础设施建设时的融资问题。我们知道,各个城市的公路、地铁、管道等等基础设施都需要政府来投资建设,这些项目大都也由政府管理,资金回笼周期很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攀升,完全依赖政府来投资建设所有的基础设施已经显得有些不切实际。这个时候,PPP应运而生,让私人资本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并享有一定程度的经营权,这既满了融资需要,还能借助雄厚的私人资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优势使得PPP模式在中国迅速的发展起来。

然而事物的发展都存在这两面性,PPP在中国大肆兴起的同时,它的问题也在不断涌现,种种失败的案例此起彼伏,比如“鸟巢”经营权一年后就被政府收回,不禁让人感觉很多项目就是表面上是PPP而实际上却是BT项目,而且时不时也会有地方政府违约,民间资本血本无归欲哭无泪的种种事件发生。所以即使大家都在力捧PPP项目,我们还是需要怀揣冷静的头脑,好好地把控这其中的种种风险。

我们如今都喜欢高举大旗说自己要进入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那么什么是市场经济。我记得亚当斯密告诉我无形的手才是市场经济,市场上“供”的数量归根结底应该与“求”的数量息息相关。所以,政府的基础建设项目应该紧贴市场需求,不能为了PPP而PPP,这样不仅滋生了腐败还横生了很多不该有的项目,导致了市场资本的浪费。这样人为的造成“供”大于“求”的矛盾,会让之后的经营因为“无人问津”而陷入困境,这些表面工程做多了,不仅政府财政缺口会不断加大,民间资本也会血本无归。那PPP的存在也就显得没有意义了。所以,PPP既然是因为社会有这方面的需求才诞生的,就应该顺应市场,而不是将市场搞乱。

所以接下来,为了使PPP模式健康有序地服务于社会,我认为以下几点建议有一定的可行度:

1. 健全相关地法律法规,最起码对于PPP项目的界定要更清楚。同时,加强对社会资本的保障,打击地方政府违约的现象,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PPP的吸引力。

2. 政府对PPP项目“重融资,轻管理”的态度需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变,只有相关的管理和风控做好了,项目质量本身搞上去了才有可能成功。否则PPP只是一个加速政府债务负担的隐患。

3. 需要对社会资本的退出机制有一些合理的规范的安排,不能只是重视投入,不管退出,加重民营资本的风险。

4. 可以增加独立客观的PPP信用评级机构,这也可以成为PPP资产证券化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