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储能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陆续发布2024年上半年业绩预告。eo查询多家上市公司报告发现,受锂产品市场波动影响,储能行业大部分企业利润呈现下降趋势。
据储能领跑者联盟(EESA)数据,2024年上半年,中国储能装机规模再创新高,储能项目装机共计14.40吉瓦/35.39吉瓦时,已达到2023年全年装机规模的69%。激烈竞争之下,价格战不可避免。在海外库存周期触底的情况下,越来越多企业将目光瞄向海外市场。行业研究机构预测,这或是2024年下半年储能行业利润拓展的重要机遇。
上半年:
“内卷”与价格战致业绩下滑
在7月17—19日举行的2024年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上,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执行秘书长王建新透露,2024年1—6月新型储能相关招标项目EPC(总承包)价格区间为0.62—2.82元/瓦时,均价1.34元/瓦时;系统集成价格区间0.56—1.57元/瓦时,均价0.85元/瓦时;磷酸铁锂电芯已下滑至0.4元/瓦时附近。
价格快速下降给企业带来了阵痛。从多家上市公司发布的上半年业绩预告可以看出,企业利润普遍下降难以避免。
天齐锂业半年度业绩预告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48.8亿元—55.3亿元。赣锋锂业预计上半年净利亏损7.6亿—12.5亿元。厦门厦钨快报公告称,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约2.39亿元,同比下降 6.12%。
多份报告均将业绩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上游锂价下降。受锂行业周期下行影响,锂盐价格持续下跌,不少企业虽然产品出货量同比增加,但经营业绩并不理想。
产业链上游价格正在向下游传导。2024年6月,中国石油济柴动力公司储能电芯最高限价跌至0.33元/瓦时,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储能系统的报价0.495/瓦时,均为历史新低。
“我们做电芯的是竞争最激烈的,前端业主、总包商方、系统集成商承压,最后都会作用到电芯上。”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易辉琼在2024年中国国际新型储能发展峰会上说。
不过,业内专家也指出,超过业内预期的成本降低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降本增效,为未来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易辉琼也认为,当下的“内卷”是一把双刃剑,卷出了一批优秀企业和优秀产品。目前,瑞浦兰钧结构创新的电池产品,已在2023年首次推出并开始大批量出货,预计将逐步迭代、加速量产。新电芯产品适配的储能系统也已经做到了6.25吉瓦时甚至7+吉瓦时,有助于进一步节约土地成本和系统集成成本。
半年度业绩预告中,实现盈利的西藏矿业、科达利,把其中一个原因归结到降本增效上。西藏矿业表示:“深入推进算账经营,有效管控成本费用支出,公司经营业绩实现大幅增长。”科达利也称:“公司深化降本增效,在成本挖潜、提升运营效率方面持续发力,助力实现利润水平稳定增长。”
下半年:
海外库存触底,企业加速出海
虽然国际贸易政策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但是海外市场对储能的需求依然强劲。
美国对储能电池需求高且产能低。业内机构预计,到2030年,北美储能市场需求将超过200吉瓦时。而预计可能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政策,或刺激美国市场抢装储能,这将在短期内为中国储能企业出口带来新增长。
作为全球巨大的储能市场,欧洲户储2023年累计装机占全球总量的64%。2023年下半年起,欧洲户储市场持续处于去库存阶段,目前去库存进度接近尾声。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4月和5月,我国出口德国逆变器金额分别为2.29亿元、2.64亿元,同比下降66.61%、60.38%。与一季度数据相比降幅收窄。
行业研究机构认为,随着下游需求回升以及上游原材料价格趋向稳定,下半年产业链有望边际向好。“我们预计2024年动力、储能电池行业需求增速近30%,需求维持高景气,叠加库存周期触底,行业扩产放缓,政策引导供给侧出清,行业稼动率预计上行。”国金证券分析称。
因此,储能产业链上市公司纷纷加快海外产业布局。
7月,亿纬锂能、欣旺达、珠海冠宇等企业均公布了在东南亚建厂的消息。其中,亿纬锂能7月6日发布公告称,亿纬锂能马来西亚有限公司以自有及自筹资金投资建设储能电池及消费类电池制造项目,投资金额约32.8亿元人民币。
行业动力电池第一股——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毓群更是早在5月发出了一封出海动员信,信中称:国内市场越来越卷,宁德时代的海外市场份额2023年追平了LG,仍有较大空间;2024年国际局势瞬息万变,但新能源大势是国际共识,暂时的不确定性反而给有能力的人更多机会。
早布局出海的企业,已经尝到了甜头。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上半年经营情况的自愿性披露公告称,公司第二主业——储能业务稳步增长,前期大量的储能项目储备和已签署的储能合同订单于2024年开始大规模交付,公司已成功向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市场交付了超过5吉瓦时的储能解决方案。
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阿特斯大储产品交付量已基本与2023年全年持平;二季度公司大储产品交付量相比一季度预计将保持 50%以上增长;预计全年大储产品出货量将达到6—6.5吉瓦时,相比2023年增长5倍。
不过,多家研究机构也提醒,在出海过程中,企业要特别注意关注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这将成为海外经营的不稳定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