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推进,我国对外承包工程规模稳步增长,企业竞争力逐步提升,在保持合理增长规模和速度的前提下,实现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战略性选择。
对高质量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
随着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响应和参与进来,只有进一步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才能更有助于将我国的发展理念、人才、资金、技术、标准等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工程承包行业的竞争与合作,从整体上提升对外承包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以市场为中心,寻求高质量发展的立足点
首先,企业要树立支柱市场的概念,我国对外工程承包企业数量众多,从行业整体统计数据来看,亚洲、非洲市场的营业额占到总体的80%左右,每家企业往往在亚洲、非洲等多个国别市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点多面广,资源分散,企业需要在此基础上采取市场聚焦战略,结合自身优势、国别市场特点,锁定重点发展的目标市场,深耕细作,培养成为企业海外发展的支柱市场、“现金牛”市场,以此来辐射和反哺其他国别市场的经营开发。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企业只有找准目标支柱市场,属地扎根,立足当地市场发展,才能实现发展规模和内在质量的共同提升。
其次,企业要树立竞争高端市场的目标,高端市场既包括发达国家市场,也包括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比如金砖国家市场。高端市场往往具有进入门槛高、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严格、更加重视国际规则和社会责任等,适应高端市场环境的过程,也是企业自身提升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三、发挥投资引领转型作用,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目前,投资在引领对外承包工程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重视吸引私人资本、外国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PPP、BOT等方式成为在当地经营开发的主要模式,项目的投建营一体化也逐渐成为重要趋势;相当数量的公共工程项目、重大项目对承包商的投资和融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成为项目能否成功运作实施的关键。
从长期来看,以投资牵引带动传统工程承包业务,是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实现产业链向前后端延伸,促进由传统承包商向投资商、运营商、服务商转变,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同时,通过境外股权投资的方式,针对高端市场的本土企业进行战略性并购,是进入高端市场、进行全球化布局、提升国际化水平的有效路径。
四、推动工程技术标准国际化,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
推动中国工程技术标准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工程技术标准的制定是我国对外承包企业参与全球行业治理的重要方面,当前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工程设计、建设标准普遍采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倡议从理念转变为行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使用中国标准,中国标准的使用主要依托国内企业境外EPC项目,采用中国标准的EPC项目占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比重已经由2015年的大约19%提升至2017年的39%。
在EPC模式成为对外承包工程主流的情况下,随着境外投资引领和带动作用的发挥,EPC+F、BOT、PPP等新模式将发挥更大作用,这将为中国标准的应用创造更多机遇,而中国标准的采用,将有助于国内设计咨询、工程装备等业务开拓国际市场和发展空间,促进和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应站在全行业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推动中国标准在国际市场的应用。
五、完善相关支撑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性
随着我国对外承包业务规模、市场范围、境外资产及人员数量的不断扩大,以及企业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高端市场发展,从传统设计施工承包模式向投资带动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随之而来。只有重视并进一步加强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才能真正实现规模提升、运营高效、风险可控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的关注度逐步增加,并对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期望,国家相关部委对国内企业在境外履行社会责任也高度重视,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应该牢固树立社会责任理念,健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提升社会责任管理绩效,围绕当地民生发展需求,落实低碳环保理念,争做“民生承包商”、“绿色承包商”,在高质量发展中体现企业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担当。
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驱动作用,依托境外重大项目,积极开展科技领域国际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巩固和增强企业在核心领域、传统主业的技术优势,努力突破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
相关发展建议
一、以政策沟通助推企业寻求更大发展空间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深入推进,政策沟通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加大政策协调力度,推进加强国际间建筑市场准入,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寻求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创造条件。
二、做好企业境外投资布局
认真研究“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多边合作机制下确定的重点区域、重要领域的对外投资合作和建设,结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能源资源开发,把握和充分利用全球化趋势带来行业发展的新机遇,做好企业境外投资战略总体布局。
围绕企业的核心领域和主业开展投资,积极稳妥开展与传统主业相关的境外投资。以投资拉动主业规模的增量化发展,强化核心领域和传统主业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三、增强企业国际化能力培育
提升资源配置能力,围绕市场结构优化、投资布局、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专业化、市场化、区域化等原则,以企业内部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充分利用属地化、国际化资源,汇聚多方合力,释放发展潜力。特别是加强与属地化资源的合作,立足和依托属地,深耕细作当地市场,培育支柱市场。
提升创新驱动能力,以改革创新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在公司治理、激励约束、人才队伍建设、风险管控、社会责任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探索新机制,以逐步适应企业向国际化、全球化转变的需要。
提升国际化融资能力。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主体,在开展BOT、PPP、投建营一体化等模式中,建议结合国别市场和项目特点,充分利用政策性融资、市场化融资、国际化融资等手段,通过提升国际化融资能力和融资创新进一步推动境外投资。
四、提升中国工程标准国际化水平
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事务,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业界的话语权。利用各类国际工程咨询交流平台,与海外工程咨询单位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鼓励国内工程咨询机构与世界一流工程咨询结构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引导国际规则制定,学习运用菲迪克咨询服务理念、合同条款,积极参与菲迪克认证咨询工程师培训和认证体系等菲迪克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加大国际工程标准的跟踪、评估和转化力度,加强我国工程技术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互认。
五、加强在第三方市场的国际合作
亚洲、非洲、拉美等第三方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国内承包企业与国际承包商各具自身优势,国内企业应积极与国际承包商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特别是针对一些综合大型复杂项目,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同行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法等,弥补自身在高质量发展中的短板,在合作中更好地对标和学习世界一流企业,努力向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