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制造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二、2024中国制造业出海趋势分析
三、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制造业出海之路
四、中国制造业全球布局下的新机遇和挑战
中国制造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出海
导读:自2018年以来,制造业掀起了一股“出海”热。从传统制造业的海外品牌代工到国内头部企业直接在海外兴业建厂,我们发现,越来越多中国制造业加入国家化阵营。但对大多数传统制造业而言,出海是机遇还是陷阱,很多企业主是忐忑的。
为充分了解企业出海面临的问题与瓶颈,切实帮助企业出海,这些年我多次带领企业家团队到东南亚国家、日本、德国等进行实地考察,也经常跟已经在海外投资兴业的制造型企业家深度交流。恰逢今年9月我又到东南亚进行了一次实地探访,关于中国制造型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我有一些新的收获和感受。今天就结合过去的探访经验,一并和大家做个分享,也欢迎大家一起来探讨。
01
制造型企业为什么要出海?
我们制造型企业出海,特别是去东南亚投资兴业,几乎已经成为企业家的一种浪潮。我把这样一个浪潮称之为:中国制造型企业老板第一次全球化战略的实验。换句话说,这是我们中国制造型企业第一次这么抱团出海。究其背后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
原因1:全球化运营的思维
我们原来这些做制造行业的老板,大都是OEM或ODM出身,所以,他们的企业多为来料加工型企业,只需要抓管理、关注效率以及关注成本就可以了。但是,现在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转移,我们的制造型企业老板仅仅考虑效率、成本是远远不够的,你还需要在战略和经营层面上下功夫。所以,我经常说:“不去观世界,何来世界观?不走出去,家就是你的世界;走出去,世界就是你的家。”针对这个现状,作为企业老板或管理者,首先要有全球化运营的思维。这也是我们要通过出海去提升、去认知到的一点。
原因2:摆脱“长臂管辖”的问题
从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欧美技术脱钩,装配工厂外移。在这个大背景下,加上两三年的疫情围困,今年企业出海的需求变得尤为强烈。这样做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摆脱“长臂管辖”的问题。
原因3:满足客户要求和用户需求
我们很多做配套的企业,如主机厂商、品牌商,已经在东南亚建设工厂了,那么,作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或作为配套的企业,也要跟着客户走。这就叫满足客户要求和用户的需求。
用户需求现在也在发生转变,它需要我们的服务本土化,需要我们的售后能够及时跟上,希望我们的交货期能够越来越短。我用一句话来总结:近客户做配套,近用户做服务。
原因4:关税和配额问题
配额的问题现在几乎不是问题,但是关税是一个问题。当下,我们要学会从全球化的角度去看待关税的问题。
2019年的时候,《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美国生效,同样是在2019年,越南和欧盟正式签署了《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这就意味着我们从越南出口到欧美这些国家的关税几乎为零。这个对我们企业的建设成本影响是很大的。
原因5:环境资源成本
环境资源成本,包括土地成本、人工成本、环保成本等。很多时候,我们会把税收、人工成本放在第一位,但我把它放在了第四、第五位。因为税收是会变化的。比如,两免三减半、三免三减半等优惠政策,企业就可以相应地减少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等,那五年、十年以后呢?这个税收政策可能就发生变化了。
在东南亚,土地成本也并没有优势,确实在“蹭蹭”往上涨。我在越南了解到一个好的园区工业土地费用,折合人民币大概是70万元/亩,其实,这跟我们中国很多工业园区的价格是差不多的。人工成本这一块,拿员工工资来举例,虽然费用较低,人均大概是300美元,折合人民币大约2,000多块钱,但他们的劳动效率、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远没有我们中国工人那么熟练,而且他们的工资水平也是在逐步增长的。
所以,我们出海更重要的是看全球化运营的思维、“长臂管辖”的问题、客户要求和用户需求、关税的问题。我们要按照这个顺序来思考,如果你的企业没有这些需求,何必要出海呢?这也是我们作为企业老板,要冷静考虑的问题。
02
中国企业出海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中国制造型企业想出海,想去东南亚发展,在出海前要做哪些准备呢?经过这些年我带团队出海,实地探访,也和很多企业家进行深度交流,我也给大家总结出了一些要点,供大家参考。
要点1:实地调研考察:看机会、看政策、看产业、看行业、看伙伴
虽然我前面讲了很多企业出海的原因,但你的企业是不是一定要出海,出海到哪里,怎么出海,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根据你的企业实际情况来决定的。所以,企业在决定出海之前,只从网上、从别的企业那里了解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自己去实地调研考察。
正如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你要解决企业出海的问题,企业老板就要带着高管,到东南亚,到越南,到柬埔寨,到印度尼西亚,到马来西亚,到泰国,到缅甸,等等,亲身去看,去听,去想。那么,到底看些什么呢?我们当然也不能盲目去看,要有重点地看。
我的经验是看机会、看政策、看产业、看行业、看伙伴。我们去实地考察一下,看一看到底跟你这个行业有没有一些相关性,有些什么样的机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政策,它的市场容量是多少,这个行业在那边的发展现状是怎么样的,你所从事的这个产业在当地这个国家有没有发展前景,你的伙伴有没有在那边做得比较好的,你所需的供应链在当地是不是成熟的,等等。
要点2:全球化合规体系的建设:企业、产品、供应链、法律法规
我们一定要注重合规体系的建设,这是我们企业出海必须要提前做的工作。比如,我们的专利技术,我们的行业相对应要求的一些认证,对当地法律法规的了解,对当地财税政策的了解,等等,这都是我们在出海之前需要考虑的。就专利技术而言,你不仅要注重自己工厂的专利技术的审核,还得注重你的供应链企业的专利技术的审核。
像很多年以前,我们中国的制造型企业老板去德国汉诺威参加工业展览,几乎每年都有因为专利问题被带走了的。有些老板就觉得很冤,认为自己的专利技术没有问题。那为什么被带走了呢?因为你的供应商送过来配套生产的东西,有侵权的行为。
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要想出海,必须在合规体系的建设,而且是国际化的合规体系的建设上面下功夫,提前做好准备。
要点3:全球化人才的储备:运营、技术、营销、管理
企业出海就意味着,未来你的企业不只是在中国的各地区办公,也会在其他国家办公,如果你储备好全球化人才,而是让核心员工今天去这里,明天去那里,就会增加企业成本,也不利于人才的稳定与发展。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注重全球化的人才储备、全球化的人才培养,主要包括运营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以及管理人才。
要点4:全球化供应链的储备
作为制造型企业,你一定是有上下游供应链的。也许有的供应链很长,有的供应链很短,但不管它是长还是短,我们都要关注供应链的链路是不是齐备的。
比如,很多供应链度比较长的企业在越南建厂一般会考虑越南的首都河内,为什么呢?因为河内离广东比较近。而那些供应链比较短的企业,尤其是能够独立生产的企业,则往往在越南的胡志明市,虽然离广东远一点,但是那边很多配套相对河内来说,要成熟一点。
比如,你的企业是做纺织的,供应链相对没有那么长,那你就可以选择到柬埔寨、泰国建厂。如果你是消费品企业,那就更加侧重于消费市场,就可以选择有庞大的人口基数的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
所以,我们要根据自身所处的行业、企业,认真思考整个供应链的储备。
03
中国企业出海有哪些注意事项?
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企业出海的注意事项,这里我给大家总结了5个注意事项。当然,这些注意事项同样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我和很多已经出海投资兴业的企业家交流出来的,也是这些年我去各个国家实地走访总结出来的。我认为还是非常有价值的,所以讲出来供大家参考。
注意事项1:企业出海比产品出海更重要
我们很多企业一谈到要全球化,指的就是把在中国做得好的一个产品卖到海外,或者把它转移到东南亚某一个国家去生产,以节省成本,然后再用更低的成本把它卖出去。
其实,产品是要因地制宜的。我发现,在朗欧咨询的客户当中,有一些制造型企业转移到东南亚以后,总想着把国内某些卖得好的产品复制到东南亚去,或者出口到欧美市场,到了后面发现,国内的王牌产品未必适应海外市场。因此,在海外就要注重做本地市场的产品,要因地制宜地研发,因地制宜地设计,因地制宜地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如果你只是产品出海,那就是把你在国内做的事,拿到国外去再做一个“中国+1”的问题。虽然“中国+1”是基础,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向“落地生根的思维”转变。
我们中国人经常讲落叶归根、故土难离,但从企业运营和全球化运营的角度来看,我们要从“落叶归根”的思维向“落地生根”的思维转变。因为如果你真正想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运营好你的企业,那么你要做的是企业的名片,而不是某一个产品的名片。当然,这意味着对我们企业老板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注意事项2:组织能力出海比团队出海更重要
这几年,我发现有些企业出去以后会走进一个误区,即团队出海。不管是优秀的团队,还是表现不怎么好的团队,统统弄到海外去。很多已经在海外兴业的企业,他们的路径一开始也是这样子的。但最后这些老板跟我说:“张老师,我其实走了一段弯路,本来我们只要派几个高管出海就可以了,我们更需要的是技术能力出海、制造能力出海。我们的团队要本地化,我们的管理团队,特别是中基层一定要本地化。”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本地人最懂本地的市场和文化,所以本地化的团队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开展业务。
那么,怎么本地化呢?你可能会说:“一开始过去,我们谁也不认识啊。”其实,我们是可以做一些前期工作的。比如,当你的高管或核心团队被派过去以后,就可以在那边把人力资源运营起来,然后招一部分人到你国内的企业来培训,等培训好了以后,再送他们过去开工。一般来说,我们在拿到地皮之前,在你计划对外投资之前,就要把相关的人才储备、人才的培养做起来。
注意事项3:管理能力出海比渠道出海更重要
第3个出海的注意事项是管理能力出海,而不是渠道出海。关于这一点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管理也要跟上,这是很多急匆匆出海的企业容易忽略的一点。
我们到一个国家开办企业,不是简简单单地做一个渠道。我经常说,我们国内有十几亿人口,消费市场庞大,如果你的生意在这么大的市场都做不好,那你到东南亚国家就能把生意做好吗?我觉得未必。其实,我们得反思一些本质的问题,如果你的企业是处于这种情况,出海也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总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呢?是保存量做增量。你必须得保好我们国内的存量,然后在国外做增量。比如,我们可以把汽车相关的产业放在墨西哥。墨西哥拥有比较完整且多样化的工业体系,其中汽车工业是墨西哥最大的制造业部门,而墨西哥在汽车产业经验和技术积累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出海到墨西哥,可以得到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帮助,同时还能拓展海外市场。所以,墨西哥投资建厂,不是让你放弃国内市场或国内企业,而是为了做增量。
你一定要记住是管理出海,而不仅仅是渠道出海。当然,这也不是说渠道不要出海,不是说我们出去就不做渠道,但是记住那只是增量,不要影响我们的存量部分。
注意事项4:园区的选择和配套比成本更重要
对于企业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工业园区,出海投资算是成功了一半。而一个好的园区,一定是有相应配套的。
前几天,我们到东南亚实地探访,去了越南、柬埔寨很多园区调研。我们发现,这些园区的税收政策,都是各个园区自己去跟政府谈的,等谈好以后,入驻到园区的企业才能享受到这些几免几减半的税收政策。所以,企业出海以后,我是不太建议你单独自己去建设一家企业。
我比较希望的是我们的企业能够抱团出海。在异国他乡,语言、文化都与我们国内有差异,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抱团,这样才能够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
比如,海外很多地方的水、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能连水都是不够用的,这跟我们国内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是有差异的。所以,在东南亚国家,你会发现很多园区都有自己配套的发电厂、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等等。那么,你要是在这些地方投资建厂,你就需要抱团解决,你一个人去做这些配套的成本是很高的,大家拧在一起,才有配置这些资源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企业在当地的正常运营。
注意事项5:设备的先进和服务比价格更重要
有些企业到东南亚地区建设工厂,总会产生一个误区,即认为东南亚很多地区相对中国要落后一些,所以只需要把中国淘汰的设备搬过去使用就行了,而且还不失先进。这个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真正不好的或者旧的设备,我们宁可把它放在国内使用,因为方便维修,方便你用熟练的产业工人来保证它的效率。
所以,如果我们到东南亚这些国家建厂,反而要为工厂匹配最好的设备、最新的设备,因为这样你就能节省很多保养和维修的成本。你想想,比如在越南,你就算是把工厂建在河内,来回也要一天时间吧,至少服务商过去还有个签证的问题。
其次,我们在选择设备供应商的时候,包括所有的产线需要用到的东西,一定要记住还有一个本地服务的要求。比如,日本企业销售设备有一个特点,它除了要跟你签订一个购买协议以外,还会签订一个服务协议。这个服务协议只要这个设备卖给你,哪怕它的企业今年停产了,可能在10年以内,仍然会保证有备件供买方维修。这个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到东南亚投资新厂以后,不仅仅要跟我们的设备厂商签购买协议,还要跟我们的设备厂商签订服务协议,至少保证厂商卖给你的设备在5年或10年以内有备件可以更换。同时,我们企业自身也要有一定的备件库存,如果我们的服务厂商在本地有办事处或服务点,那就更好了。
结语
当前形势下,企业出海既有机遇,也有挑战。不过,是机遇还是挑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所以,我想,把这么多年对我们制造型出海企业的观察,以及到海外实地走访的一些情况,跟大家做一个沟通和交流,希望对大家做未来的战略规划,以及出海的前期准备工作有所帮助。我也欢迎大家在线下能够跟我进行实际的沟通和交流。
中国企业出海的机遇与挑战
出海企业要思考哪些问题?
中国民营企业在2016年迎来了出海高峰期。自2017年起,受政策等因素影响,出海企业数量显著减少,不少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回归国内市场。然而,2020年下半年至2023年,中国的海外业务运作又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其间涌现出众多成功案例,亦不乏失败的教训。
针对企业出海,我认为应当深入思考以下几个核心问题:
第一,明确出海的动机与目标。企业应当清晰界定是出于何种原因选择出海,是为了跟随市场趋势、寻求海外市场、提升利润、降低成本还是打造品牌?只有明确了主要目标,企业才能在出海过程中避免盲目跟风,减少潜在风险。
第二,企业需要审视自身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及思维模式。使命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石,愿景则体现了企业发展的意义所在。在出海过程中,企业应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以应对国外市场可能带来的挑战。同时,不同的思维模式将影响企业的决策与行动,因此,明确自身的思维模式对于出海成功至关重要。
第三,企业应设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战略目标。许多企业在出海过程中目标常常发生变化,导致在遇到挫折时无所适从。制定明确且可替代的目标,有助于企业在海外市场稳定前行。
第四,核心竞争优势是企业成功出海的关键。企业在出海前需深入评估自身产品、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在目标市场的竞争优势,同时,对目标市场的政府政策、成本结构、竞争对手等因素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保企业在海外市场具备竞争力。
第五,培养合格的跨文化人才是企业出海的重要保障。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语言能力,还需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法律、商业环境等方面。企业应重视跨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以提高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适应能力。
最后,企业应对投资目标国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了解目标市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有助于企业制定更为精准的市场战略,降低投资风险。同时,借鉴其他成功企业的经验,如日本企业对美国的深度研究,可为企业出海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在20世纪80年代留学美国时,有幸结识了两位来自日本的同学,他们分别来自日本的大藏省和外交部。这两位同学每年夏天都会利用假期环游世界,我曾好奇地询问他们为何如此热衷于旅行。他们告诉我,这是听取了一位部长给予的建议——不要选择打工,要利用得到的资助金去旅行,真正深入地了解世界,结交全球朋友,开拓视野和格局。这两位同学足迹遍布美国,更延伸至欧洲和拉丁美洲。他们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进一步询问后,我得知他们这么做除了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法律等情况,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搜集外国重要政治家在重大对日政策上的态度和看法,并分析他们相关态度和看法的变化等。这些留学生要么来自大企业,要么是政府部门,给予这些留学生资助金的日本组织管理者,很清楚出海经营需要了解多方面的情况,但是他们没有寻找专门的咨询机构,而是通过资助海外留学生并请他们每年撰写一份报告来达成目标。
相比之下,我发现许多中国企业家在出国时,往往对目标国家缺乏深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到达一个国家后,往往没有专门的团队去深入研究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哪些因素影响出海的成败?
出海的企业成功有许多关键因素,包括数据化、本土化,熟悉当地法律,以及研发、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创新内容算法、社区影响力等。这些观点并非我个人独立思考所得,而是基于我对众多企业的深入观察与分析后的总结。
数据化是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的重要趋势。许多企业已经成功地将数据化应用于其海外业务中,通过掌握数据,稳定地连接供应链,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例如,某快时尚服装品牌每天能设计4000件衣服,其设计师遍布全球,而生产则主要集中在中国广东地区。这种全球设计同时网络销售的模式,满足了全球年轻人对多样化的追求,其市场规模目前已经跃居全球第三。当然也有人对这家企业的未来表示担忧:尽管它的经营效率特别高,但是税收、知识产权保护(如设计侵权)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数字化驱动供应链的优化不仅在国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中国企业中引起了广泛关注。例如,麦当劳在中国经营时曾面临激烈的竞争,但在2017年中信集团接手尤其是内部转股中信资本后进行了数字化改革,使每个店铺都能深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大大提高了营销效率和自身的生产力。
本土化经营也是出海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严格遵守当地法律、尊重当地员工,有助于企业在海外经营中取得显著进步。我曾接触过一家位于邯郸的小型企业,其领导者具有前瞻性视野,他派遣儿子到印度留学4年,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法律、土地制度及员工思维,为企业在印度的成功经营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国际研发中心也很重要。像华为、安踏等企业,在全球设立了多个研发中心,通过技术创新和裂变,保持了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还有成本控制,比如海尔、格力、美的等白色家电企业,通过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赢得了海外消费者的青睐。
在内容算法创新方面,目前许多APP如抖音、今日头条等,内容算法展现出前瞻性特质,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这种算法机制也引发了激烈的全球争论,人们对其道德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质疑。此外,视频创造与APP的发展还带来了强大的社群效应,TikTok等平台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由于其独特的功能,这些应用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美国用户,但当其成为政治问题后,美国亦感到棘手,这导致它们失去了众多客户。
中国的出海企业遇到了哪些重大挑战?
出海企业面临政治、法律等诸多挑战,因此,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合适的战略,以确保在海外市场成功经营。
经过深入研究,我发现许多中国企业在非洲的运营取得了显著成果,然而,也不乏一些企业甚至是大型国有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遭遇了各种挑战。特别是在南非,有两家中国企业由于被认为存在合规问题,导致十年前启动的项目至今仍无法顺利运行。这些合规问题主要集中在为获取项目涉嫌存在贿赂等行为。许多中国企业原先对此并不以为意,误以为只有北欧、北美对此类行为较为关注。事实上,许多非洲、拉美国家作为前殖民地,对此类场外交易行为同样有着严格监管。中国企业在进入这些市场时,往往因为不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而陷入困境,因此中国企业出海一定要有建立符合国际理念和原则的价值观。
除了合规问题,出海到许多拉美国家还面临经济和市场规律类风险,如阿根廷等国的政治和经济环境多变,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极大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能否在变化中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拥有冷静应对这类挑战的国际化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具备这类综合性、国际化人才的企业仍然不多,许多企业只能临时招聘人员,甚至在国外随意找留学生来管理,这种做法往往导致无法驾驭大型跨国公司的复杂运营。
中国企业在海外运营中还存在一个误区,即过度下放权力。与日本企业不同,许多中国企业更愿意将权力下放给当地员工,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文化和管理体系差异。日本企业在海外运营时,能够精准地将日本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哲学融入当地运营中,使当地员工在短时间内就能理解和接受。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好,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国有企业尚未建立起符合世界趋势和人类发展的管理体系,而民营企业的老板营销能力强、管理能力相对较弱,最终都导致在海外市场无法有效平衡当地员工。
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国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日本都属于高语境国家,即大部分信息包含在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人身上,编码不清晰,传递出来以后不容易被准确解读。与之相反,美国、奥地利以及大部分北欧文化国家和地区都属于低语境国家,口头和书面传递的信息已经包含了绝大部分内容,对语境等依赖度偏弱。这两类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可能导致沟通障碍,使得双方难以坦诚交流。此外,中国企业的工作方式,如长时间工作和一周七天工作制,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遭遇了挑战。
最后,组织结构的挑战也不容忽视。许多中国企业的组织架构过于垂直,缺乏扁平化和事业部制,导致海外业务的重大决策往往需要上报至高层,这不仅降低了决策效率,也给企业高层带来沉重的负担。我认识的一位企业高管,就因决策沟通频繁奔波于国内外,最终因过度焦虑和劳累而患上癌症,这充分表明组织挑战会给企业和员工带来巨大风险。
出海人的关键修炼是什么?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有效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有朝一日你们也计划拓展海外市场,你们企业所需要招募的人才,又是否具备这些关键能力和素质?
首先,我认为具备全球视野和宇宙格局至关重要。以马斯克为例,尽管他在上海遇到了挑战,但他并未将此视为难题,因为他认为在美国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可见视野越开阔,格局越大,也越能做出明智的决策和判断。
其次,开放包容的心态也非常重要。阿特斯阳光电力集团CEO庄岩在跨文化领导论坛平台上曾分享经验,强调沟通能力、国际化情商和换位思考的重要性,这使得他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
再次,风险管理和应变能力同样重要。很多企业及其管理者在国际化道路上都会遭遇困难和挑战,这让我想到华裔神探李昌钰,他曾提出: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应该按照中国人的方式做人,按照西方人的方式做事。在中国文化中,人情与原则难以割舍,但是原则性在跨国企业中尤为重要。
最后,我希望大家可以努力成为三元领导者,即将思想领导力、专业领导力和品格领导力三者紧密结合。思想领导力包括国际视野、清晰的共同价值观、跨文化的智慧和情商等;专业领导力涉及跨文化决策、国际化专业精神、语言沟通能力等;品格领导力则关乎个人的人格和性格,如真诚、坦诚、负责任、谦逊等品质。中国企业在思想领导力和专业领导力方面做得还可以,但是品格领导力仍有不足。其实无论是否出海经营,中国企业都需要三元领导力的指引,做有思想、有价值观、有专业水准的企业和领导者,坚持诚信、守时、守法等基本原则,否则将遭遇更多麻烦。
我们一生中的成功确实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但神探李昌钰曾在美国游学期间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我的成功不在于我是谁,我的成功在于我和谁在一起。”这句话深刻地引发了我们对人生的思考,因为人生中最关键的要素就是选择,选择的过程就是舍弃,只有舍弃才能聚焦,而聚焦则有可能让我们成为伟大的领军人物。
总的来说,聚焦企业出海议题,我们的确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中国制造业全球布局下的新机遇和挑战
引言:面对全球制造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的压力,中国制造业企业需要利用规模优势在全球市场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对此,毕马威中国数字化赋能及人工智能主管合伙人张庆杰表示:“面对全球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加强全球化管理能力,确保供应链的稳定与灵活,同时注重海外合规经营和本土化发展。此外,绿色低碳和智能制造正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新趋势和竞争焦点,这也是企业在出海时需重点关注的领域。”
企业布局全球化战略,助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正在稳步提升。在市场、政策、产业等多方因素的驱动下,中国制造业企业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首先,中国制造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稳健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制造业营业收入达1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利润总额达到5.7万亿元,整体保持稳定增长态势。此外,商务部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2年的五年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9.2%,反映出中国企业在全球制造业领域的投资正在持续扩张。
张庆杰认为:“凭借改革开放的长期积累,中国制造业已经从劳动密集型向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转型,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并在多个产业和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作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产品生产国,中国拥有完善的产业链、丰富的产品种类、充足的生产能力和显著的国际竞争力,这些都为制造业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助力企业“出海”政策持续出台,制造业企业“走出去”迎来发展新机遇。近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加大推动企业“走出去”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外投资政策引领,丰富外汇交易品种,推动自由贸易区战略迈向高标准,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推动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加快国际化步伐起到了政策引领和保驾护航的作用。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向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转型的阶段,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了‘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的任务目标。同时,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也为中国品牌‘出海’建立了坚实的桥梁。”张庆杰表示。
最后,制造业企业通过整合供应链、利用国际资源降本增效,提升自身竞争力。家电、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在面临国内市场产能过剩的同时,还受到了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重因素的挑战,这导致终端利润被极大压缩,企业亟须寻找新的产能转移路径。而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资源优势明显的地区,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为国内产业链的转型升级腾出更多资源和空间,还能促进东道国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增长。
此外,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在海外当地设立生产、研发和销售分支机构,可以提高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响应速度,加快研发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从而凸显出需求前置化的竞争优势;通过海外投资,还能够利用制造业先进国家的技术和经验,开发出更符合当地高标准需求的产品,提高本地化运营效率。
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制造业企业加速“出海”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成为开拓国际市场、优化产业结构、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然而,中企“出海”在规划阶段、执行阶段和落地运营阶段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出海”目的地定位模糊、海外市场进入策略选择难题、“出海”行动进度控制不力、海外运营协同机制缺失、供应链规划缺乏宏观视野、合规风险日趋多样化、数字化管理落地效果欠佳等(图1)。
图1 中企“出海”面临的挑战
为了应对以上挑战,制造业企业可以从战略、财税、风控、人才、数字化等方面入手,通过技术创新、业务升级以及与国际伙伴合作,提升供应链韧性、开拓全球市场,不断追求本地化、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一是新市场探索与战略定位。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主要采取绿地建设或合资模式,涵盖前期考察、实地调研、资金筹措、人员招聘、原料采购、开工建设、工厂运营以及企业退出等多个环节,涉及与政府、银行、税务、土地等多个部门对接,部分行业还需考虑信息安全和环保审查。
在正式立项前,制造业企业应从三个层面依次梳理,识别并排除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在宏观层面,企业需要基于潜在投资国的PEST模型的四大维度,即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综合分析不同宏观因素对企业投资经营的影响,以规避当地风险;在产业层面,企业应关注当地产业投资的可行性与吸引力,关键因素包括税收优惠、配套基础设施、历史投资及产业扶持;在项目层面,企业需要关注项目开发环境及落地的可行性,具体包括项目区域是否存在纠纷、当地土地厂房的买卖及租赁规定、外资设立公司的形态限制等。
二是海外产品与服务定制化。在市场与竞争环境得到清晰界定之后,寻求国际化发展的制造业企业需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市场需求和消费习惯,精心策划其海外市场的产品组合,确立有效的营销策略,并制定周密的渠道规划。
在产品及客户调研实施策略方面,洞察不同市场客户的差异化需求,从客户需求出发,加强产品竞争力并制定有吸引力的定价策略,是面向海外市场竞争制胜的出发点。在渠道规划实施策略方面,渠道的管控力与投入成正相关,选择何种渠道策略,取决于市场的成熟度、进入难度、企业实力及行业特点(图2)。制造业企业的渠道战略建立于企业自我认知与核心能力的精准把握之上,需要以整体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财务实力,制定长远渠道策略,并在健全的管理体系下吸引本地化人才,为海外市场持续发展奠定基石。
图2 制造业渠道拓展示意图
三是海外投资评估与决策执行。通常来说,行业、地域、时间、要素以及风险等方面的差异,是影响制造业企业对外投资的关键考量因素。为谋求长远利益,制造业企业应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动来灵活调整对外投资策略。
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外资政策上存在差异,进而会影响制造业企业的投资选择,在非市场化国家,中国企业可选择与当地企业合资,以满足法规要求并获得市场支持和资源。此外,项目筹建的耗时直接影响制造业企业选择合资方式:当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且企业寻求快速进入当地市场时,并购和合资是优先考虑的方式;而对于拥有长期战略规划且能够接受较长建设周期的制造业企业来说,绿地投资是更合适的选择。
四是税务架构筹划与风险控制。制造业企业在境外投资及运营过程中,会遇到复杂的海外税制、税负较高的情况,当地对外商投资的“绿地项目”的税收监管通常也较为严格。如果企业对涉税商业条款与应履行的代扣代缴义务不熟悉,以及对在当地投资是否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具体征税方式、征管情况以及专门的税收监管环境缺乏了解,可能面临因税务不合规而引起的税务检查、稽查等风险。
因此,制造业企业在境外实体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需要预先了解目标国的税务环境,并妥善规划海外运营税务,包括投资前的税务规划、运营过程中的税务管理以及退出阶段的利润汇回等,这对于规避税务风险和提升税务效率至关重要。
五是合规治理与风险管理。由于不同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巨大差异,制造业企业在“出海”时往往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制定并落实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管控和管理体系。
在企业治理方面,企业需建设战略风险管控路径,提升战略落地效率,设定预警指标,制定应对策略,同时搭建海外治理管控体系,确保合规性,优化海外架构及业务授权,形成科学管控架构。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企业应对标国际领先实践,建立涵盖采购、仓储、物流、研发、销售等全链路的海外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确保供应链高效运行和协作紧密。在财务风险管控方面,企业应明确财务合规的底线,紧密围绕监管规定和会计准则,对目标国家的法律环境进行深入研究,精确掌握国际财务的合规要求和监管策略。
六是全球化人才战略与管理。制造业企业在全球进行产业链布局时,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要求明显提升。为了充分实现人才价值的最大化利用,企业需要从三个方面切入,构建海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第一,变革海外人力资源职能运营模式,整体提升人力职能业务能力、专业能力、服务运营能力,打造赋能海外业务的核心竞争力。第二,设计海外人力资源运营体系管理原则,为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指引,主要包括建立全球化职级体系、全球化薪酬体系、全球化绩效体系和全球化人才培养发展体系等。第三,打造一支全球化业务队伍,形成海外人才选用育留全周期良性机制,熔炼和培养适应全球化战略的人才梯队,支撑全球化业务裂变扩张。
七是数字化转型与运营。制造业企业的业务数字化转型不是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更新,而是一场全面涉及企业各个业务环节的深刻变革。其中,供应链数字化是关键的一环,它贯穿供应商、承运商、仓库、物流直至客户的整个链条,能够确保企业供应链运作的高效与透明(图3)。
图3 制造业供应链数字化建设体系框架
通过实现各环节间的信息共享与协同合作,数字化供应链极大地提升了运作效率,并显著降低了成本。同时,透明化的管理方式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和潜在风险。实时的订单跟踪与信息反馈机制,则进一步提升了客户满意度。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组成部分,数字化供应链在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的新趋势
随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和技术革命的推进,必将会有更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将目光投向国际市场,加速制造业出海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体来看,制造业海外投资呈现出以下趋势。
一是拓宽视野,深化区域布局策略。在全球化战略框架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正积极实施跨洲多点布局策略,旨在通过探索新市场和填补供应链空白,分散风险并实现业务的多元化拓展。同时,企业正加大在新兴市场,如东南亚、中东、拉美等地的投资力度,并持续深化对欧洲和非洲等传统市场的投资,从而进一步扩展业务版图,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
比如东南亚因其庞大的消费市场潜力、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以及有利的贸易法规与招商引资政策,已成为众多新兴企业的出海首选。值得一提的是,在东盟国家中,除了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尼等传统热门投资国家外,柬埔寨等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国家也凭借其贸易关税政策优势和劳动力成本竞争力,逐渐成为中国企业新的投资热点。从投资领域来看,联动上游产业链“出海”正成为新的趋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电力设备价值链的强大带动性尤为显著。
二是转型升级,从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制造、绿色低碳转型的全球布局。目前,“出海”企业的业务布局以传统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其中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行业占据显著地位,紧随其后的是冶金化工、能源电力、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商的迅猛发展,家居设备、电器等小型制造业的“出海”化也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小型智能化家居设备领域的增长速度尤为迅猛。这一趋势不仅展示了“出海”企业在适应市场变化方面的灵活性,也反映了全球消费者对智能化、便捷化生活方式的追求。细分来看,美国和欧洲是全球最大的智能家居市场,也是中国智能家居企业竞相“出海”的重点目标地区。
三是深化融合,从出口导向到深度本地化,构建高效供应链的全面策略。一方面,制造业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本地化经营”成为“出海”企业的必要选择,无论是在新兴国家还是在成熟发达国家,本地化供应链布局都有助于上下游企业联合“出海”,串联更多产业链环节。此外,为了应对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关税等挑战,企业需建立海外制造与供应链体系,以规避高额的反补贴与反倾销税,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走出去”模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制造业企业通常以设立分公司作为海外营销的基础。在海外业务拓展过程中,除了采取绿地投资在海外建厂的方式外,企业也积极寻求境外合资与并购等多元化模式,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和战略目标。营销“出海”被视为早期探索阶段的明智之选,与当地领先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已成为“出海”制造企业的关键竞争优势。
中国经济正在向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转型,科技进步与产业变革为制造业企业全球化布局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中国制造业企业将通过强化“出海”投资交易过程的风险把控和价值实现,从“出海寻路”真正走向“全球化布局、本土化经营”。
文|董兴荣 李秦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制造业出海之路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不断演变,中国制造业与新能源行业正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东南亚市场因其庞大的规模、年轻化的消费群体及市场垂直化的特点,已迅速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首选。近年来,中国对该地区的投资显著增加,特别是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柬埔寨等国家。这种投资流向的转变,不仅受东南亚国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吸引,更得益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推动。RCEP为区域合作注入了新动力,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贸往来。
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最新数据称,1-5月,我国前三大出口市场分别是东南亚国家联盟、欧盟、美国,其中,对东盟出口同比增长9.7%,对欧盟出口下降3.9%,对美国出口上涨0.2%。主要出口商品中,同比涨幅排名前三的是船舶、集成电路、汽车(包括底盘),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93.4%、21.2%%、20.1%。
从最新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对东南亚的出口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而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则表现出不同的趋势。此外,出口产品结构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高端制造业产品如船舶、集成电路和汽车的出口增速显著,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份额则在下滑。对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份额正在上升,并且增速快于对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产品正在向“新三样”、汽车、船舶、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业升级。这一变化与中国产业升级和全球贸易区域化的趋势相吻合。
新能源行业更是成为这一波出海潮中的重点领域。以内卷化的市场环境为驱动,越来越多的新能源企业选择出海以寻求新的增长机会。锂电池出口量的显著增长就是这一趋势的明证。据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锂电池累计出口量同比增长超60%,显示出新能源出海的强劲势头。
制造业“出海”势头强劲
得益于完整的工业体系、高效的供应链以及卓越的制造能力,使得中国产品在性价比、品质和交货速度方面都表现出色。在内部战略需求和外部环境变化的共同驱动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正迈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出海战略也从原本的“可选项”逐渐转变为企业发展的“必选项”。
目前,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开始寻求跨洲布局,以在全球范围内最大化市场份额。通过在不同大洲建立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研发机构,这些企业能够更紧密地贴近市场,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在这一波出海潮中,中控技术、汇川技术、英威腾等中国企业表现亮眼。他们通过设立海外分公司、投资建厂、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成功将中国制造的产品和服务推向全球市场。这些企业的成功案例不仅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也为其他有志于出海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中控技术坚定不移地推进国际化战略,着力部署了东南亚、中东、中亚、欧洲、美洲等地区,并在新加坡、沙特阿拉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设立子公司。中控技术与沙特阿美、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获得了全球化高端客户的认可。此外,中控技术还通过海外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全面提升其国际化步伐。
作为国内龙头企业之一,汇川技术也紧跟其步伐,积极拓展海外市场。自2022年以来,汇川技术便大力进军海外市场。“行业线出海”与“借船出海”构成了汇川技术国际化的双重策略。在中国市场,汇川技术在空调制冷、空压机、电梯、印包、纺织、注塑机等行业的定制化解决方案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并得到了众多跨国企业的青睐。所谓“行业线出海”,即利用在中国市场积累的跨国企业客户和行业定制化解决方案经验,向这些客户的海外分支机构进行延伸服务。
英威腾的财报数据也显示出其海外业务的强劲增长势头,特别是在新兴市场、独联体、非洲、美洲等区域保持较高增速,海外营收达14.75亿元,占总营收的32.14%,同比增长30.65%。
雷赛智能则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服务网络。目前,雷赛智能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都有进行渠道布局,并已在部分国家设立了办事处,以便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及服务。虽然目前海外业务营收占比还比较低,但雷赛智能计划持续加大海外市场的投入,以提升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及销售业绩。
出海之路充满机遇与挑战
制造业出海远非简单地将产品销往海外市场那么简单。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时,出海企业必然会面临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挑战。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并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企业需要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习惯和法律环境,破解“水土不服”的问题,包括适应不同国家的商业流程、沟通方式和文化习俗。
同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企业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并关注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以及需求不足等潜在风险,建立海外制造与供应链体系,以规避高额的反补贴与反倾销税,为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竞争优势,并制定灵活的应对策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和风险挑战。
以新能源出口为例,目前就面临着价格波动、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等问题。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1-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为11.7亿个,同比增长3.8%;2024年1-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出口额为174.97亿美元,同比下降17.8%。
分析这一数据可以发现,出口额连续四个月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碳酸锂价格的显著下降,这导致锂离子电池的出口价格较去年同期大幅降低。另一方面,美国IRA法案的实施也对我国锂离子电池的出口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法案的影响下,今年1月至4月我国对美国的锂离子电池出口数量减少了52.8%,同时出口产品的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因此,我们需要持续关注IRA法案对我国锂离子电池产品出口的长期影响。
毋庸置疑,出海是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这条路充满了挑战。未来,能否有更多制作业企业作出更多表率,仍然值得我们期待。
2024中国制造业出海趋势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化浪潮中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202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海外营业收入总额跃升至7.2万亿元,较2022年激增1.16万亿元。
海外营业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亦提升至18.4%,较上年增加1.09个百分点。海外资产规模也持续扩大,2023年达到6.89万亿元,同比增速高达31.5%。
整体趋势
1、 “本地化经营”成为必要选择
深入本地经营可以贴近本地市场,实现从客户触达到销售与留存的全流程管理。本地化供应链布局有助于上下游企业联合出海,串联更多产业链环节降低成本;并且还有利于规避绿色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进口限制关税,特别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此外,新兴国家通常拥有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及人力和原材料成本优势,为国内企业转移产能进一步提供降本机会。
2、 “走进去”模式多元化
营销出海被视为早期探索阶段的明智之选。截至2023年约六成的制造企业计划在海外设立营销中心以增强销售与服务能力。
中国企业海外机构设立情况
中国制造业企业通常以设立分公司作为海外营销的基础。而在海外业务拓展过程中,与当地领先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非常重要,除采取绿地投资在海外建厂外,也要积极寻求境外合资与并购等多元化模式,后两者克服了绿地投资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和经营风险较高的问题,能更快速有效地获取当地的产业链优势资源。
案例赏析:
在乘用车领域,销售与售后服务尤为关键。小鹏汽车通过自营门店和经销商合作模式进入挪威、荷兰、瑞典和以色列市场;而零跑汽车则与Stellantis股权合作,借助其成熟供应链资源在大中华区以外销售零跑汽车。
NO.2
考虑因素
1、市场选择:
市场选择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的首要挑战。企业需要具备全球视野,考虑目标市场的经济环境,政策法规,消费者需求等多重因素。
成功案例:
起步于浙江的户外家具品牌Outer不仅成功树立了海外品牌,还实现了高端溢价,这靠的是正确理解目标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后的市场选择策略。lululemon 从瑜伽裤转向运动休闲生活方式使得市场上限被拉高到 400 亿美元,Outer 从中获得启示,将户外沙发转成户外生活方式,把研发设计中心放在当地市场,深入研究如“湿坐垫”“鸟屎攻击”“笨重雨伞”等嵌入美式家庭生活的本地化问题,并因美国使用邮件频率高而专门搭建邮件营销团队,而非公众号、小程序等,充分满足了目标客户群体需求。
失败案例:
给品牌命名“YOYOGrills”的烤炉制造工厂想以此进入美国市场,结果备货500台发到美国,最后只售出了5台。原因在于虽然烤炉是美国家庭必备的用具,但主流消费人群是40-45岁的中年男性;而“YOYO”这样的名字在美国人心中有种少女感,对目标市场消费者的定位不明确而导致销量惨淡。
制造业企业海外建厂的行业分布以电子、电力设备、机械设备和汽车为主,化工、医药和轻工制造次之。地域选择上东南亚和北美是首要选择。其中,建厂数量较多的国家包括美国、越南、新加坡、泰国、德国等。
综上,若为了节约生产成本可考虑东南亚国家,并且印尼等国的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增长,选择这些国家还有利于获取更多当地市场份额;为了市场拓展及突破贸易壁垒则选择北美地区,出于销售、研发等目的选址倾向美国、德国及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更有助于提升企业在发达国家地区的本地化程度和充分利用当地高端人才。
中国车企东南亚市场布局占比高
2、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出海过程中的重要挑战。企业需要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一方面需要应对汇率波动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不同国家相关规定的差异也给合规经营带来机遇和挑战。
海外建厂相关强制性或优惠性法案和行政令示例 (来源:美国、加拿大政府官网)
外部法规之余,内部政策调整也是出海企业的发展趋势之一。随着企业出海步伐的加快,对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需求增长,需进行组织结构调整,设立海外分公司或调整内部的职能部门和业务流程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不仅要尊重海外员工的文化背景,促进组织文化的融合,同时还需要关注不同国家的劳动法规。
案例赏析:
沙特实行本地员工保护政策,鼓励企业招聘时优先考虑本地员工。在沙特市场,企业不仅要满足“沙化率”(不同行业所规定的沙特劳工的比例)的硬性要求,还需关注其可能产生的本地化内容的调整、购买力转向本地产品和服务的引导措施等。
3、产业升级:数字化与绿色低碳
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出海的另一个重要挑战,企业需要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的技术趋势。
2024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各类政策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例如江苏政府大力推进“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聚焦16个重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积极开展数字化转型,将加速形成“万企竞发、同频共振”的发展格局;工业互联网平台供给和应用两侧协同夯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关键载体;“碳足迹”“产品数字护照”等新型应用加速普及,将驱动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
随着国内电商的发展,家居电器等小型制造业出海化,特别是小型智能化家居设备(如扫地机器人)在美国发展迅猛。为应对更为严苛的海外环境与日益增长的国际化服务需求,企业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品设计,提升服务质量等。
案例赏析:
美嘉林还先后为中国重汽、比亚迪、奇瑞、北汽新能源、长安、smart、领克、Lotus、远景能源、迈瑞医疗、赛格威、OPPO、思瑞普等企业构建全球化服务的售后服务平台,实现了智能化服务支持、个性化服务推荐等功能,提高了服务人员的响应速度和准确性。
“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新一轮竞争的制高点,以绿色低碳为重心的产业新格局正在形成。中东海湾六国的政府正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例如沙特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发电占比提升至总发电量的50%,且沙特政府正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和城市大脑项目,这带来大量数据中心支持以及对境内外数据安全合规存储的需求,这些都是中国电力企业央企、国企在新能源发电及装备制造领域新的投资热点。
NO.3
考虑布局
全球化背景下,跨洲多点布局仍是当今制造业出海主要方向。不仅能多元化拓展市场,还能在疫情冲击和全球地缘政治、经济不稳定的多重挑战下分散风险,保障供应链稳定。截至2023年,45%的企业已实施了跨洲布局战略。企业应根据各地区资源禀赋制定营销策略。
1、东南亚地区
东盟中传统热门投资国家包括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尼等,该地区优势在于消费市场潜力庞大,劳动力成本低,贸易法规有利。
当前,联动上游产业链出海成为新趋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电力设备价值链具有强大带动性:许多电池制造商与关键材料供应商在泰国、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地启动合资计划,以响应上汽、长安、长城和比亚迪等大型车企。
案例赏析:
2023年蜂巢能源投资2.1亿元在泰国设立模组PACK工厂,龙蟠科技在印尼投资20.6亿元建设新能源动力与储能电池正极材料工厂以及星源材质投资50亿的马来西亚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隔膜一期项目,共同推动电池产业链快速发展。
此外,柬埔寨等具有贸易关税政策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国家也是当前的投资新热点。例如柬埔寨的齐鲁、桔井省经济特区、西港特区的纺织服装、轻工家电、食品加工与五金器械等工业产业。
2、中东海湾六国
该区域的优势在于其石油的经济转型策略、与中国的双边贸易利好、高人均GDP和年轻化人口结构带来新兴的高消费市场。当前的投资领域主要趋于电力设施投资和数字化新基建:在电力设施上该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长日照时间带来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而数字化新基建则是中东国家的刚需所在。
3、拉美地区
美国提出“近岸外包”,而墨西哥自2022年成为其第一大贸易伙伴国。目前中资企业的投资九成集中于巴西、秘鲁、智利、墨西哥、阿根廷和哥伦比亚六国,占比近九成。其中,中企对墨西哥的投资主要涉及传统能源及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与承接美国汽车工业供应链调整的市场机会相关的行业。
此外,拉丁美洲拥有全球最多的锂矿资源储量,智利、玻利维亚、阿根廷三国坐拥全球超50%的锂资源。中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应加速在这些区域的投资力度,增加大型并购项目,例如天齐锂业收购了智利化学矿业公司的部分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4、欧洲地区
该区域政府大力推动绿色转型,消费者对环保高度关注,尤其是光伏和新能源汽车为中企出口欧洲和对欧投资建厂的主要方向。为应对俄乌冲突影响,欧盟提出“REPowerEU”计划,旨在到2030年将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45%以减少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计划到2030年光伏累计装机量达740GW。因欧洲本土制造的高成本以及建立完整供应链的长期性,这一刚需将是中国光伏企业未来稳定的投资热点。
另一方面,欧洲汽车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及碳排放标准,中国电动汽车具有高效能、低排放的高性价比优势正好能弥合需求,电动汽车、电池及零部件生产商应大力发展欧洲市场。
5、非洲地区
非洲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区域,并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巨大的经济潜力。中国企业的投资应集中于传统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辐射农业、能源、矿业、数字经济、医药、物流等多个领域,提高非洲产品的附加值。
NO.4
结语
当前中国制造业从“出口”转向“出海”已是必然趋势,就算是疫情严重的2020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仍实现逆势增长,实现双方互为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历史性突破。把握“出海”新趋势可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全球化发展,但企业因未做好市场布局及法律合规方面的风险防控而导致失败的案例同样比比皆是。
因此,出海企业需建立国内合规和国外合规的双边受监管意识:国内需经国家监管部门的固定流程审批,如发改委立项、商务部出具证书、外汇登记等,同时还要关注如企业大数据是否涉及国家安全问题等数据合规问题;境外方面,首先要关注各地区的不同法律,例如某些国家的能源、农业生产中种子相关的项目不允许外资投资,其次,宗教问题(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电子通讯行业的知识产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地方性保护政策同样不可忽视。
总之,加强监管虽对企业出海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也是为企业出海后的顺利发展奠定基础。企业应时刻关注当地政策法规及营商环境变化,让合规贯穿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