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海信集团在埃及的电视工厂项目奠基仪式在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举行。
电视工厂项目位于泰达合作区扩展区内,分两期进行。一期项目总投资3800万美元,主要经营范围包括电视、音响、显示器等黑电产品,以及注塑、钣金等原材进口业务,共有3条模组整机线体,双班年产能合计163.5万台,生产尺寸覆盖32英寸至75英寸。
作为中国最早出海的制造业企业之一,海信海外收入占比近50%。埃及电视工厂项目不仅标志着中国制造企业全球化布局的深化,更折射出中埃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产业协同的新范式。认为,有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01
选址考量:地缘经济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
地缘经济:海信埃及工厂投产后,30%产能将供应埃及本土,70%出口覆盖欧洲、中东、非洲等21个国家和地区,未来计划扩展至美洲市场。
项目所处的泰达合作区位于埃及苏伊士省苏赫奈泉港,距离首都开罗120多公里。其地理位置横跨亚非欧三大洲,毗邻苏伊士运河——全球12%贸易量的咽喉要道。这一区位为海信的“辐射型生产”提供了天然优势。
政策红利:项目所处地区可享受投资成本核减的“专项激励”,在办理土地使用权证书过程中还可依法免除登记服务费,外籍劳工比例可放宽至20%甚至更高。埃及近年通过新《投资法》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进一步吸引外资。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与中国的“产能合作”理念形成共振。
02
产业链重构:由单一制造到生态协同
海信埃及工厂背后是合作区产业集群的成熟支撑。合作区已形成汽车、家电、建材、纺织四大主导产业,并配套保税仓、物流中心等设施。例如,巨石埃及的玻璃纤维生产基地、美的洗碗机生产线等中企项目,为海信提供了上游原材料供应和技术协作网络。这种“横向成群、侧向成链”的生态,降低了海信的供应链成本,同时推动埃及从“组装基地”向“制造枢纽”升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海信与FBB TECH合资建厂,是两家公司的再度合作。FBB TECH母公司为阿联酋家族企业FBB Holding,成立于2019年,业务多元。FBB TECH曾与海信在利比亚成功运营家电进口业务。此次合作是两家公司的强强联合,通过“技术+渠道”的互补,构建区域市场护城河。
FBB Holding全球市场布局
03
全球化战略:“大头在海外”战略的长期坚持
2004年,海信提出了“海信未来发展,大头在海外”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战略确定后,海信成立了国际营销公司,通过全球顶级赛事和区域化品牌体育IP赞助进行体育营销,打响海信品牌,并开展了多起跨国并购和整合,连续收购了东芝电视、欧洲的gorenje、日本的三电控股等公司并成功整合。
至今,海信在全球设立了36个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26所研发机构、64个海外公司和办事处,形成欧洲、美洲、东盟、中东非,亚太和中国区全球“5+1”区域中心研产销一体化布局。2024年,海信集团营收2143亿元,其中海外收入996亿元,占整体营收的46.5%。Omdia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海信系全球电视出货量份额占14%,位居全球第二。
海信埃及工厂的奠基,是其全球布局的又一里程碑,更是“中国制造”与“埃及愿景”的交汇共赢。未来,以园区为载体的产商协同、以人才为纽带的技术扩散、以本土化为核心的市场适配,或将成为国际工程与经贸合作的又一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