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模式

国家战略模式就是国家通过政策引导支持企业“走出去”,通过对不同类型行业、企业的扶持来体现国家意志,最终实现国家意图。

国家战略模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国家通过战略制定和布局,引导企业集群性地走出去,其过程更具目的性、组织性和协调性,并彰显出对国家利益的维护。

早期的国家战略模式呈现为一种协调缺失、盲目混乱的状况,直接导致的结果是企业海外投资收益率较低。较之初级的国家战略模式,创新升级的国家战略模式关键在于建立与他国政府间、政府和企业间有效的协调机制。国家战略模式创新与升级应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着手:国家层面,在顶层设计上,加强整体性战略规划的制定,引导国内企业选择正确的投资目标、投资方向和投资策略;而企业层面要避免盲目的响应跟风,对国家战略的解读和认识需更加深入,努力发挥自己的强项和优势,寻求与企业能力匹配的项目机会。既要用经营赢得市场与效益,更应当服务于国家的整体战略,增强在所在国的影响力。

联合经营模式

联合经营模式是指,由国内企业联合转向与海外企业的国际化联合,由单一行业联合转向跨行业的旗舰式联合,由单元素联合转向资金、人力资源、技术、管理等多元素联合,由企业层面的联合转向企业、部委和国家层面的全方位联合。

其主要特征是:联合双方合股合作经营,并长期利益共享;在项目前期、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参股各方发挥各自优势;联合投标、分散经营。

从国内企业对联合经营的探索实践来看,现阶段的联合经营还主要停留在单一企业或单一项目的联合,未能形成规模化效应,难以借联营体全面打开东道国的市场。

联合经营模式的创新与升级,需要联合双方优势互补,实现长期利益共享,合作成员间建立平等互信、良好的联合经营文化氛围;吸引当地伙伴,与东道国形成利益 共同体,以获得更多的优惠条件和政策;注重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有效结合,实现资本效率最大化;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能力。

与此同时,还需要对合作方的关系质量、关系认知程度和企业自身组织能力等战略选择要素进行综合考量。在联合经营模式中,合作各方容易产生自我利益导向,导致合作基础脆弱,因此需要在战略合作伙伴的选择之际进行长远、周密的考虑。

商产融结合模式

商产融结合模式是指贸易企业、生产企业和金融企业通过有效的方式实现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紧密融合,使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主体具备强大的投资、生产、营销、金融等综合能力,同时,带动相关服务及辅助企业开展协同配合,形成建筑企业“走出去”的产业链综合竞争态势。

我国产业资本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金融资本给予了大力支持,但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方式支持企业的海外投资,实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基本上没有股权方面的融合;而且,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更多的是关注项目本身,以海外项目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走出去”的效果不明显。

根据我国企业的实践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阶段,实现商产融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建议采取分步走、先易后难的策略进行试点推进,可遵循“海外项目公司—海外经营平台—综合跨国经营集团公司”的脉络来开展,通过先在海外项目公司层面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股权融合,奠定产融结合紧密发展的基础;随后利用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共同搭建海外经营专门平台,在海外经营专门平台成功运作的基础上,以核心企业为主组建商产融一体化的综合跨国经营企业集团。在分步骤推进商产融模式发展的同时,中国建筑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探索创新国际化经营模式,注重加大“联合出海”力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要形成产业联盟,打造商产融一体化综合性跨国经营平台,由单一企业“走出去”向多企业、多产业联合经营发展转变。

产业园区模式

产业园区是指在划定的较为独立的地段内,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实行较为优惠的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和规模发展,打造具有充分活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企业群体,形成对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突出推动作用的集中区域。

产业园区模式是针对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遇到的东道国基础设施薄弱、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通过在海外发展产业园区、打造软硬件条件相对优良的产业基地,来吸引中国企业组团式走出去,降低单个企业可能面临的高风险,同时,利用产业协同、产业集聚提升国际化发展的成功率。

产业园区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保证项目快速启动并尽快达到规模经济;快速并以较低成本获取私人土地;有效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避免园区内部恶性竞争等。

不过,目前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产业园区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开发主体承担的资金压力过大;园区建设速度和招商引资规模发展较慢;东道国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经济政策和法律环境不稳定,使得境外投资者信心不足等。

因此,产业园区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应当从建设和管理两个层面考虑。首先,企业要避免盲目进入,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设计、规划园区的建设;其次,管理方式上应当实现从初级阶段的粗放型向专业化和精细化转变,提升园区的服务能力,注重资源匹配力的提升;再次,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引导的集聚效应,打造软硬件相对优良的产业基地,形成产业协同效应;第四,争取园区所在国的政策支持,获得更多优惠条件;最后,还要关注园区本地化问题,多使用当地雇员,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工程承包带动产业链模式

工程承包带动产业链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同一个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带动设计、施工、服务、制造、运营产业链整体“走出去”,培育了企业的国际化能力、人才,为企业后续业务的落地生根奠定基础。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对外承包项目从原先以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为主扩展到交通运输、房屋建筑、电力工程、电子通讯等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业务模式向价值链高端转移。

目前中国工程承包带动产业链尚处于只能带动部分产业链的状态,因此创新与升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投资引领。只有我方投资,才能拥有足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才能实现和掌控全产业链各环节的带动,以此实现中国标准的“走出去”。只有将中国的行业技术标准引入国外市场,才能体现出中国规范已从向欧美学习的初级阶段转变为向其他国家推广普及的成熟阶段,这对我国工程承包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融资模式上的创新。拓宽融资渠道,参与混贷、中外银团联合承贷、卖贷+买断等新模式。

三是担保机制上的创新。积极寻求与外资银行及国际保险机构合作,弥补中国保险机构对担保额度的不足;通过成立相关行业基金,出台担保协议,进一步完善担保机制。

并购模式

并购是指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被并购企业的所有资产或足以行使运营活动的股份收买下来,从而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管理实施实际的或完全的控制行为。

并购模式可以使中国企业自然继承国外先进公司数十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快速进入海外市场,获取被收购企业的特有资源,从而提高自己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近年来,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并购数量和金额快速上升,并购领域也由最初的资源能源行业向制造业和其他行业扩展。

跨国并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面对并购模式中资金实力限制投资能力的问题。首先,可以通过成立产业基金的方式,发挥产业和金融两类机构的优势,实现模式的升级;其次,可以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有效整合现有资产,最大限度实现协同效应;再次,中央企业与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合资公司,也是一种模式升级与创新的途径,有利于盘活大型央企在海外的大量资产,是中国资本市场以及金融机构向一级市场发展、向海外市场拓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模式

“走出去”就是把我国的产品、科技等投放国际市场,“引进来”就是把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核心技术和科研人员等通过一定的政策吸引到我国。

“走出去”与 “引进来”相结合是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是实现对外开放全面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作为对外开放工作的两个方面,“走出去”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引进来”是利用外资促进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可以共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模式有如下特征:

第一,国外先进技术向国内转移。满足本国生产需要和市场需求,提升本国企业在国内市场同行中的竞争力。 

第二,不是简单地以市场换技术,而是要协同国际国内资源,实现自主创新,推动推动本国技术、标准的发展。 

第三,推动本国企业国际业务的开展,包括扩大对外出口、投资等;提升本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管理水平,包括 治理结构、激励机制等。第四,以国际投资和对外合作模式创新为主要途径。

目前中国企业传统的“走出去”“引进来”空间越来越小,面临诸多问题。例如非贸易壁垒的制约,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导致我国技术和标准未能全面“走出去”; 国家之间管理水平和理念的差异,导致无法对国外企业形成有效管控;企业整合后面临文化的融合等。

因此,在未来创新升级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源互补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模式的关键。例如,中国化工和上海贝尔缺少核心技术,但在国内却拥有巨大的市场,而并购目标公司市场趋于饱和,但所拥有的技术仍处于世界一流。这正好形成技术和市场的双重互补,这种基于互补的资源是协同效应的根本来源。其次,长期的战略合作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模式的重要条件。 最后,股权结构创新是“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模式的捷径。中国化工在并购安迪苏后,后续很快就引进黑石资本作为战略投资者,来帮助其提高经营和管理水平。黑石的进入使得中国化工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范的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并不断巩固国际化成果。

国际产能合作模式

国际产能合作模式,是指以互利双赢为基础,发挥中国先进、富余、优质产能优势,与相关国家自然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发展等需求相结合,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通过国际产能合作,有助于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拓展我国发展新空间,有利于相关国家加快发展、扩大就业,并可为中国与发达国家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创造更多的机遇。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2014年全国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船舶、光伏、工程机械等行业产能利用率最高仅为75%,需求大幅下降,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甚至不到一半。制造业产能过剩,导致资本回报率下降和边际产出下降,钢铁、电解铝、船舶等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与此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于钢铁、水泥、玻璃等产品存在大量市场需求,这与我国的“产能过剩”现象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不过,国际产能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升级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要结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外交大局和企业国际化的总体思路;

二是要统筹协调、金融配套、技术合作,兼顾多方利益,以构建各国利益和命运共同体;

三是坚持开拓市场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巩固并拓展国际市场;

四是通过国际产能合作让产能过剩“走出去”,把挑战变成机遇,逐步在国际化分工、资源分配中争取更加有利的形势,并通过投资改善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产业调整和资源整合;五是逐步构建海内外产业优势互补、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产能过剩行业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