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经济低迷,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塑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使中国由出口导向型转变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
与此同时,2020年东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在全球发生深刻变局的过程中,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始终保持坚韧性,中国—东盟应如何把握此次变革机遇,通过优势产业合作构建区域价值链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梳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对产业合作的现状和方向进行分析,结合中国—东盟构建优势产业双循环的合作基础和存在的约束,提出了中国—东盟优势产业合作的构想。
一、引言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中美贸易摩擦加剧,全球市场环境低迷,在世界政治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而其背后的内在逻辑便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分工理论,调节并改善社会劳动分工,通过把依赖国际分工、国际市场的中国转化为以国内分工、国内市场为主体的新分工体系,实现国内和国际分工有机结合,推动国内与国际循环相互融合。通过对内提高自身产业基础水平,对外构建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而改变几十年来中国的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转向国内国外两大循环以期实现调整中国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
东盟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惠及地区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进行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自中国—东盟贸易区成立以来,中国同东盟国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加强产业合作。中国—东盟优势产业通过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四种产业类型划分为:文莱、泰国和印尼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菲律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加坡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马来西亚兼具优势的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二、中国—东盟优势产业合作的考察
(一) 中国与东盟国家优势产业分析
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产业合作很大程度上基于各国各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因此,本文参考赵明光(2020)采用区位熵分析中国和东盟国家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表1-1展示了中国和东盟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中,东盟国家普遍不具有比较优势,相反,在中国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中,东盟也有很多国家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和东盟国家在优势产业部门的合作具有互补性,合作空间大。表1-2展示了东盟国家特色产业以及规模排名靠前的产业,总体而言,大多数东盟国家具有坚实的农林牧渔业基础,自然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
表1-1中国和东盟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产业选择研究》整理
表1-2东盟国家特色优势产业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商务部整理
(二) 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合作现状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十年来,有效推动了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中国与东盟进入了合作的“黄金时期”。日益频繁的经济贸易活动也在区域内部形成了新的产业链,产业合作不断加深。
图1-1和图1-2分别展示了2019年前两个季度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和出口前十大货物类别及总额。从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第一大类产品为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超过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1/4。第二大类和第三大类产品有核反应堆、锅炉、机器设备等和矿物燃料、矿物油等。通过分析前十大进出口货物商品类型可以发现,中国和东盟国家进出口贸易结构部分相似,均有塑料及其制品、有机化学品、光学设备等。但是除此之外,在东盟国家从中国的进口货物中,钢铁及其钢铁制品、车辆及其零配件、针织物等占比很重;而东盟国家对中国的出口货物中,以橡胶及其制品、食用水果及坚果、天然或养殖珍珠及玉石、动植物油脂等为主。
图1-1 2019上半年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前十大货物类别及总额(万美元)
数据来源:东盟秘书处
图1-2 2019上半年东盟国家对中国出口前十大货物类别及总额(万美元)
数据来源:东盟秘书处
2020年上半年,东盟取代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可见,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并没有给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合作带来负面影响,反而保持稳定增长。图1-3和图1-4分别展示了2020年前两个季度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和出口前十大货物类别及总额。同期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进出口货物结构几乎没有差别,总贸易额的上升从产业角度分析可以归为电子制造产业相关产品进出口的增长,2020年上半年较2019年同期东盟国家自中国进口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配件增长83984万美元,对中国出口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配件增长346886万美元。除此之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议定书》的全面生效,由于其在原产地规则、服务贸易以及投资领域都降低了标准,因此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红利得到进一步释放,有效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前两个季度的农产品进出口同比增长13.2%。
图1-3 2020上半年东盟国家从中国进口前十大货物类别及总额(万美元)
数据来源:东盟秘书处
图1-4 2020上半年东盟国家对中国出口前十大货物类别及总额(万美元)
数据来源:东盟秘书处
具体而言,我国与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越南在机械和电子制造产业联系紧密,相关产品如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其零件进出口规模不断攀升。印尼、老挝和缅甸由于其矿产品资源丰富,因此对中国出口规模庞大。对于泰国来说,农产品作为泰国的支柱产业,是泰国重要出口商品之一,主要包括稻米、天然橡胶、木薯等。从泰国对中国出口的货物可以看出,第一大出口货物橡胶制品即是由天然橡胶加工制造而成的石化产业产品,第三大出口货物食用水果及坚果也是泰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
表1-3 2020年东盟各国对中国出口前三大货物类别
资料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数据整理
表1-4 2020年东盟各国自中国进口前三大货物类别
资料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数据整理
(三) 中国—东盟优势产业合作走向
1.从东盟国家资源禀赋优势角度分析:
对于资源密集型产业部门,泰国、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尼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柬埔寨和缅甸的基础设施、电力燃气和水部门相对处于劣势,中国可以加大在石油化工、采石采矿业、金属产品等产业进行合作;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老挝、越南、柬埔寨和缅甸的劳动力充足,中国可以加大在造纸业、纺织服装业等产业进行合作;对于资本密集型产业部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越南和新加坡的石油化工产业、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可以加大在运输业、建筑业、电气及机械制造等产业进行合作;对于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电子工业是新加坡传统产业之一,精密工程是新加坡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新加坡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是亚洲美元中心市场,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的技术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中国可以加大与新加坡在金融业、电子、邮电通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作。
2.从东盟国家未来合作方向角度分析: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实现与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是一直以来的合作重点,而中国和东盟国家进行产业合作的重点方向是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由于东盟国家对基础设施需求量大,另一方面,中国在通讯、网络及电力领域加大建设海陆空联运通道,将国内优势产能转移到东盟国家,不仅可以帮助东盟国家发展基础设施,又能够在东盟国家形成产业优势更好地开展合作,增加就业。除此之外,由于中国拥有相对成熟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在东盟国家充沛的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扩大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有色金属和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合作。
在能源开发合作方面,由于中国在油气资源领域具有先进的开发技术以及丰富的管理经验,因此,可以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油气资源开发的合作,采用资源共享、技术服务、产量分成、联合经营等合作方式。在勘探、开发、加工、运输等环节进行能源投资,通过积极开展在油气资源和矿产资源领域的开发和加工制作,使其上下游产业链条得到延伸。与此同时,充分利用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区位优势,扩大与东盟国家油气资源的贸易规模。
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2020年伊始,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损失,在此背景下,数字技术在防疫抗疫和复工复产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中国同东盟国家应加强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合作,帮助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共同维护供应链和产业链稳定。
三、中国—东盟构建优势产业双循环的基础
“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升级版”实施以来,双边贸易投资额连年增长,2010年至2019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规模年均增长9.4%。2019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总值达6414.6亿美元,累计双向投资总额超过2000亿美元。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2020年双边经贸合作依然大放异彩。根据商务部数据,2020年1月至10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3.79万亿元,同比增长7% 。可见中国与东盟在构建优势产业双循环上具有扎实的合作基础,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构建区域产业链符合各方的意愿和战略需求;二是中国—东盟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层次互补性;三是中国扩大内循环拉动了对东盟国家的进口需求。
(一) 构建区域产业链符合各方的意愿和战略需求
对中国来说,与东盟国家构建优势产业双循环,在区域内部重塑产业链,调整分工模式是务实选择 。重新构建区域产业链不仅可以扩大“中国制造”的出口市场规模,转变国内以往过度依赖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情况,还能够帮助国内产业实现升级转型。其次,共建区域价值链有利于中国提升“一带一路”合作的质量,有助于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中国未来要实现内外循环相互促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经略好“一带一路”,其中关键节点是经略好东盟 。最后,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看,由于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存在,并且成本上升导致很多企业有意向外转移,规避关税壁垒也是不少电子、家电、玩具企业“撤离”中国,加速布局东盟的重要原因。
对东盟来说,区域价值链的建构有利于其找到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当前美国、印度、俄罗斯以及欧盟等国家实行贸易保护,在此情况下,东盟等国家很难进一步扩大市场,从而导致原有产业链和以出口为主的贸易模式受阻。除此之外,东盟国家也希望能够把握住此次变革时机,通过调整全球价值链,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货物和服务的自由化、便利化流通;与此同时,促进东盟国家内的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共建区域内部产业集群化发展。
总而言之,共同构建更加强健、安全的产业链、供应链,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各国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 。随着产业转移,中国的劳动力、投资、城市用地等向更高级别的产业发展,东盟国家也可借机提升基础设施和社会治理水平,进行产业链重组,刺激经济发展。
(二) 中国—东盟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层次互补性
大部分东盟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上与中国形成了很好的梯度优势 。东盟在资源、劳动密集型及一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优势和潜力,且形成拥有多个“10+1”自贸协定等比较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国与东盟的产业纽带在过去几年中得到加强。由于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上升,一部分中国、日本和韩国以及其他外企将原来设在中国的工厂,转移到了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
现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持续传播,在世界市场环境低迷的情况下,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往来紧密频繁,充分反映了中国—东盟合作关系具有坚韧性,在此背景下,通过中国企业和东盟国家企业由点到线及面的合作,建立国家间和地区间优势互补的产业链,争取提高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同时也能够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 中国扩大内循环拉动了对东盟国家的进口需求
“双循环”除了提升中国内需市场的稳健发展外,也注重国际贸易体系的良性互动。中国的“双循环”和东盟是可以互补互惠互赢的,双边都可以为各国产品的进出口找到更多的出路和商机,同时能够共建更强的全球供应链,帮助企业发展。未来几年的后疫情时代,在“双循环”带动下的中国强劲的内需市场,将造福东盟国家的贸易出口。中国的国内市场非常之大,过去可能中国一直专注于国内的生产以及出口,把中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西方国家和一些亚洲市场。但现在中国把注意力更加专注到国内需求上来,扩大内需,这对中国和东盟国家来说会是一个“双赢”的策略。
四、中国—东盟构建优势产业双循环的约束
首先,东盟国家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和周期变化、政策变化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仍较高 。东盟国家政治局面不稳定、行业不景气等因素都将影响到区域产业链的转移。
其次,部分东盟国家的制造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严重落后,不利于区域产业链的发展。按照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可以用两个梯队来划分东南亚国家:其一是由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莱和越南形成的第一梯队,这些国家的制造业深入全球价值链,参与全球价值链程度高;而由印尼、老挝、菲律宾、柬埔寨和缅甸组成的第二梯队,它们的制造业基础薄弱,缺乏发展动力,因此与中国进行产业对接时存在一定的阻碍。
再次,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产业链构建的基础,一方面帮助中国和东盟国家实现互联互通,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降低成本,促进经济发展。而东盟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普遍不够完善,甚至部分国家严重落后,因此给区域产业链的构建带来了困难。
最后,尽管“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广泛支持,但是世界上仍然存在质疑和误解的声音,“中国脱钩论”、“全球化终结论”等观点层出不穷,在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中不乏出现持“资源掠夺”“环境破坏”的反对态度,这可能对于中国—东盟构建双循环优势产业造成干扰。
五、中国—东盟开展优势产业双循环合作的构想
(一) 构建中国—东盟区域产业链或生产网络
在“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外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要增强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国际竞争力,鼓励具有核心竞争力和一定产业优势的企业到东盟国家投资设厂,利用我国纺织服装业、金属产业、电气产业、机械制造以及石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在东盟国家培育辅助产业,与东盟国家企业开展合作,将东道国本土企业加入到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产业链或供应链中。除此之外,充分发挥东盟国家产业的比较优势,如借助东盟国家的劳动力资源,转移工厂到东南亚地区进行加工制造。利用部分后起东盟国家的比较成本优势,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建厂,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帮助东盟国家成为区域零部件组装厂和供应商。
(二) 继续推进中国在东盟国家工业区或经贸合作区的开展,完善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
目前,中国已与泰国、印尼、越南和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开展7个境外经贸合作区(通过商务部确认考核)并且与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开展多个产业合作园,如中马关丹产业园、越南龙江工业园、泰中罗勇工业园。但境外产业合作园大都由几个龙头企业形成,缺少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产业集群效果不显著。因此,中国应鼓励国内中小企业积极参与构建产业园区,一方面可以帮助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另一方面可以带动中国中小企业“走出去”,促进经济发展。
(三) 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合作
随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东盟国家也步入新的发展周期,对于东盟国家而言,数字经济红利巨大,有助于东盟国家市场实现跨越式进步。对于中国而言,新发展格局需要稳定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数字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全社会生产效率,从而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因此中国和东盟国家应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在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智慧城市等新兴产业领域开展新的合作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