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决策部署,结合中建集团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中建科工持续推进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激发经理层活力。

作为中建集团内“科改”“混改”等试点企业,中建科工推行以固定任期和契约关系为基础的管理方式,将管理团队打造成责任担当的事业共同体。围绕公司整体经营业绩目标,根据经理层成员岗位职责工作分工,细化分解年度和任期经营业绩指标,并与经理层成员签订岗位聘任协议和经营业绩责任书,严格按照契约进行考核,强化结果的刚性运用。

图片

▲中建科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约仪式

1月16日,中建科工在深举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签约仪式,中建科工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宏同9名经理层成员签订了岗位聘任协议,标志着公司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探索正式走向落地。中建科工积极尝试深化改革,迈出了深入落实中建集团“双百行动”和集团二级单位改革三年行动的关键一步。

精心谋划,稳扎稳打夯基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党中央、国务院、中建集团关于建立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激发企业活力的决策部署,中建科工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将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作为深化国有企业三项改革和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的“必选动作”和“必由之路”,成立了中建科工改革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遵照中建集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和任务清单,编制形成中建科工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清单。每月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小组会议,强化定期部署、推进、跟踪、落实和反馈机制。持续强化监督和考核机制,对照任务和时间节点监督执行情况,纳入每月办公会通报,并将改革三年行动任务清单的完成情况纳入未来三年的绩效考核中。

中建科工按照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的“指引”要求,以《中建集团“双百企业”“科改企业”和“混合所有制示范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操作指引》为指导,积极研究部署,结合工作实际编制了《中建科工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办法》,并组织开展对标学习、专项培训等工作,历经多轮研讨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工作方案。编制完成了经理层成员岗位说明书以及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权责清单,明确了董事会与经理层、董事长与经理层成员之间的权责关系。

2021年1月7日,中建科工召开了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研讨会,全面解读公司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考核方案,对公司业绩考核、关键业绩考核、个人考核进行了系统解读和充分研讨,在全面承接中建集团经营业绩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未来发展、补短板、锻长板三个方面,运用战略解码手段,结合经理层成员的分工,初步拟定了公司关键业绩指标和经理层个人考核指标。

1月11日,中建科工又召开了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推进会,学习传达了国务院国资委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的文件精神,对公司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方案进行了专题讨论和解读,会议达到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目的。

深化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重大历史命题,中建科工统筹推进组织、流程、IT、绩效与激励机制四大变革,积极探索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三能”机制,为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创造了丰富的思想土壤和制度基础。2020年12月,中建集团党组领导对公司改革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指导,为中建科工持续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提振了信心。

坚定不移,探索改革发展科工路

中建科工将紧密围绕中建集团“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奋力推进“十四五”“135”战略举措,按照中建集团改革工作统筹部署,依托企业变革,紧抓国企改革“双百行动”以及“科改示范行动”契机,牢牢把握“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这个牛鼻子,探索改革发展的科工道路,聚焦价值创造,激发组织活力。

下一步,中建科工将尽快实施战略解码,完成经理层成员年度/任期经营业绩责任书的签订。强化顶层设计,完成公司《经理层成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经理层成员任期激励方案》。在未来两年,要加速落地公司二级单位经理层成员的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充分激发企业高质量发展活力。

同时,中建科工将以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为桥梁,串联起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科改示范行动,以智慧停车公司为内部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研究制定混改工作方案,探索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明确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员工持股、国资证券化等关键路径,建立员工与企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激发组织和人才活力。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建科工“深化变革”的关键之年。中建科工将紧紧围绕集团“一创五强”战略目标,加快实施“166”战略举措,在持续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改革的同时,全面深化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在引才方面,实施博士人才引进的“领航计划”和聚焦海外高层次人才猎取的“海淘计划”;构建分层分级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打造以专业人才、中基层管理人才、中高层经营人才、产业技能人才为核心的四类人才队伍,创建企业大学,打造企业人才培养的摇篮;持续夯实绩效管理变革,强化绩效管理的全过程管控,将绩效结果与人才职业发展、职级晋升、干部选拔、薪酬激励、员工淘汰等方面紧密结合,通过强制正态分布和例行奖惩淘汰,为“员工能进能出”提供制度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