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跨境投资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曾一度发展较快,但是近年来,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合规和监管要求更加严苛、对外投资收益率下滑等因素,影响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面对当前的局面,中国开放的大方向没有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会停,但要更高质量地“走出去”,需要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开辟新的合作途径。三峡国际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国际”)通过绿地投资、股权并购等形式,致力于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开发,服务和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取得丰硕成果。本刊记者采访了三峡国际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禹,听他分享三峡国际作为全球清洁能源引领者的成功经验。

目前,三峡国际境外业务主要分布在以巴基斯坦为中心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以葡萄牙和德国为中心的欧美发达国家市场、以巴西为中心的南美洲市场等,涉及水电、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业务。

本刊记者:自三峡国际成立以来,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聚焦国际清洁能源投资业务,致力于全球绿色能源开发,促进项目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请简要介绍公司近年来的海外投资业务发展情况。

王禹:三峡国际成立于2011年,是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峡集团”)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平台,代表三峡集团在境外开展清洁能源投资业务。

截至2020年底,三峡国际资产总额近1 ,000亿元人民币,资产质量优良,拥有境外已投运总装机逾1 ,5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300亿千瓦时。

在亚洲市场,三峡国际选择地缘政治良好的周边邻国和地区,广泛开展清洁能源合作。巴基斯坦卡洛特水电站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首个水电项目、丝路基金首单项目,也是三峡集团第一个大型海外绿地水电投资项目。项目贷款银团由三峡国际联合世界银行旗下国际金融公司和丝路基金多家机构组成,融资模式为国际通行然而难度极高的有限追索项目融资,项目团队经过多轮艰苦谈判,历时三年半,最终于2017年2月22日成功实现融资关闭。目前,三峡国际在巴基斯坦已建在建项目主要包含卡洛特水电站、科哈拉水电站和风电项目,总装机规模约200万千瓦,其中,风电项目已投产运行,水电站项目处于建设期。

在欧洲市场,三峡国际于2012年投资葡萄牙电力公司(以下简称“葡电”),成为其单一最大股东。葡电营业收入约占葡萄牙G DP的9%,业务遍布全球1 4个国家和地区。三峡国际并购葡电以来,投资效益良好。同时,三峡国际发挥葡电全球业务网络、资源和管理优势,与其合作开发第三国清洁能源市场,取得较好协同效应。中葡两国政府对此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双方的合作实现了两国政府满意、两国人民满意和两家公司满意的共赢局面。2016年,三峡国际收购德国梅尔海上风电项目,成为首家控股海外已投运海上风电项目的中国企业。

2021年 1月 22日,三峡国际所属三峡欧洲公司顺利完成西班牙 Daylight光伏电站项目交割,实现国际清洁能源投资业务“十四五”开门红。此次并购成功,标志着三峡集团首次进入西班牙这一欧洲最大的光伏市场。

在南美市场,三峡国际从与葡电巴西公司共同开发项目起步,逐步扩大在巴西市场的开发规模和投资力度。2015年中标巴西朱比亚、伊利亚两座电站,2016年收购美国杜克能源巴西公司。2016年1月12日,在第四届金砖国家财经论坛上,三峡国际巴西伊利亚、朱比亚两座水电站特许经营权并购项目荣膺 “最佳中企对外投资项目奖”。

经过多年深耕细作,三峡国际在巴西这一全球第二大水电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目前已拥有17座水电站、11座风电场和1家电能交易公司,装机规模超过800万千瓦,是巴西第三大发电企业。

从收购葡电巴西水电、风电项目部分股权,到获得巴西两座大水电站特许经营权,三峡国际在巴西的业务持续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已进入开展资本并购、管理运营电站、获取长期收益的全新阶段。

进入“十四五”,国际环境不稳定性将进一步增加,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资电力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对外投资合作面临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总体将更趋恶化,充满“复杂性”与 “不确定性”,在欧美国家尤其是美国和五眼联盟开展能源领域的投资将更加困难。

本刊记者: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面临哪些新的机遇及挑战?

王禹:从国际环境来看,近几年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保护主义上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不断受到政治因素冲击,一些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包括海关限制、禁止出口、调高关税等,导致国际进出口业务受阻,全球自由贸易体系遭到冲击。

同时,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多个国家纷纷出台政策收紧外商投资,针对公用事业领域,特别是我们电力行业,各国陆续出台相应政策加大外商投资审查力度,造成企业海外投资难度加大。

从新冠疫情来看,此次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全球经济衰退程度远超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下滑,为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企业破产潮、失业潮接踵而至,全球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全面萎缩。多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跌至50的荣枯线以下,各类需求处于收缩状态。此次疫情对全球化造成较大冲击,部分西方国家有意在医药、医疗器械、高科技零部件、智能手机等方面与中国“脱钩”,寻求产业链条的本土化。在此次疫情防控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较好成绩,但由于全球范围内的疫情仍在持续,我们的对外投资合作、国际业务的开展不可避免还是受到了一定影响,尤其是一些在建项目出现拖期,导致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幸而最近全球新冠肺炎疫苗已经陆续开始接种,多个经济体的经济也在稳步恢复,因疫情暂停的部分并购项目也开始重新启动,电力行业对外投资出现一些机遇。

从行业发展来看,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清洁能源发电将逐渐成为增长的主力。近年来,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放缓,受清洁化、低碳化进程等政策因素驱动,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需求将呈减少趋势、可再生能源需求增速大幅提升,电力在终端消费中的比例不断提高。

2020年3月,欧盟委员会公布《欧洲气候法》草案,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并将目标分解到不同时间阶段和行业层面,使目标可过渡、可操作、可实施。同时,欧洲多个国家已对2050年实现碳中和达成共识,瑞典、英国、法国、丹麦、匈牙利 5国已立法明确将于 2050年实现碳中和,西班牙、德国、葡萄牙等国也处于立法状态。

从我国的情况看,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2021年4月22日举行的领导人气候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同各国领导人共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提出要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宣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坚定决心,彰显中国推动全球气候环境治理的大国担当。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清洁能源将占发电量的40%,这一比例是当前市场份额的近两倍。

同时,从技术层面看,风电技术近年来日益成熟,从陆上走向海上、从近海走向远海,在欧洲等区域得到广泛应用和长足发展;光伏、光热等技术进一步完善,晶硅、薄膜等材料转化率不断提升。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风力和光伏电站单位造价不断下降、发电效率迅速提高、运行寿命明显延长,加上运营维护经验积累和各类金融政策的支持,新能源发电的综合成本持续下降、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到2050年,风电和太阳能的成本将分别下降约30%-35%和65%-70%,相对传统化石能源具备更大的综合优势。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增速最快,预计未来10年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13%,满足电力需求增长的1/3,有望成为清洁能源发电的主力。

综合以上分析,总体上我们认为,对于我国电力企业来说,后疫情时期实际上是“危中有机”,如果我们在提升自身风险管控能力的同时,对重点市场深入研究,积极储备项目资源,谋求优质资产并购机会,将有可能“变危为机”,实现快速增长。

光伏和风电是中国新能源“走出去”非常重要的名片,只有坚持商业模式、投融资模式及企业先进技术等的持续创新,才能将这条路走得更宽、更远、更好。

本刊记者:后疫情时代或是重要的海外投资机遇期。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调整,绿色可再生能源呈爆发式增长。结合三峡国际业务情况,未来在对外投资战略上有何创新与调整?

王禹:后疫情时代全球能源结构加速调整,对我国电力企业而言也是重要的国际业务拓展机遇期。三峡国际作为三峡集团海外清洁能源投资平台,将结合自身优势和国际形势与行业发展趋势,在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中承担引领责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领全球清洁能源行业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当地团队,以实时现场尽调等创新方式克服疫情影响。以我们年初并购成功的西班牙Daylight项目为例,该项目尽调阶段正处欧洲疫情最严峻时期,由于疫情防控要求,项目组无法赴西班牙参与现场尽调。因此,项目组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聘请当地技术顾问团队对项目开展了详细的现场尽调,充分利用无人机等实时现场尽调的创新方式,确保项目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贯彻“合作共赢,美美与共”,与卖方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收购西班牙新能源项目时,我们采用创新手段,主动向卖方介绍三峡集团在欧洲的发展愿景,卖方对此高度认同,并提出愿与三峡集团共同开发新能源项目,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通过与卖方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我方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在众多投资方中脱颖而出。

三是创新对外投资合作方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力企业在投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都形成了较大的优势,电站建设和运维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广泛认可。但这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还不够,各类企业分别研究市场、分别跟踪项目,甚至分别重复“交学费”。虽然国家部委一直倡导加强中资企业的合作,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目前仅仅是个别项目层面实现了合作,企业间的大范围成体系的合作局面尚未形成。

前段时间,三峡国际与多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行了深入交流,包括电规院、华东院等电力规划设计单位;电建国际、葛洲坝国际等承包工程单位;东方电气、金风科技、天合光能等设备制造单位。通过交流发现,大家的合作意愿都很强烈,也共同研究形成了初步的合作机制,分项目前期孵化期、施工建设期、电站运营期三个阶段分别确定合作的模式。总体原则是:充分发挥规划设计企业、施工企业、投资企业、设备制造企业的优势,满足四类企业的核心关注,确保研究院获取规划设计权、投资企业满足收益要求、施工企业获取项目建设权、设备制造企业实现产品销售。在项目孵化期,可以通过成立联营体公司、设立基金等方式,共同孵化,约定成本承担方式和孵化成功后项目运作模式;在施工建设期,可以共同成立合资公司,由投资企业承担主要资金投入,其他企业可小比例参股,规划设计企业、施工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共同努力,确保工期和工程建设质量;在电站运营期,可以通过股权转让方式,实现退出或长期持有。

四是关注新能源行业前沿技术。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兴起,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共识,能源技术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均把能源技术视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突破口,从能源战略的高度制定各种能源技术规划、采取行动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以增强国际竞争力。

前段时间与部分企业交流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在未来能源发展前沿技术中,与欧洲国家相比,我们已出现一定差距,尤其是在氢能领域。

目前很多欧洲国家已经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我们还停留在前期研究层面,而氢能的发展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意义重大,氢能技术的发展将必然带来一场能源革命,传统化石能源甚至新能源都会受到强烈冲击,引发新一轮结构调整和技术革命。

近年来,欧盟大规模部署推广低碳技术研发和示范,加速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推广;加强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包括压缩空气、氢能、氢制沼气、抽水蓄能、电动汽车用电池等,并进行市场化推广;重视智能电网技术研发,扩大示范规模,推进数字化和低碳化相结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早在2010年,我们入股的葡电就在葡萄牙南部城市埃武拉实施了智慧城市试点项目,将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智慧城市实践中。包括将数字技术融入电网,打造智能电网;开展储能技术实践,建立中压储能系统;促进充电网络建设,开展充电站城市试点,为葡萄牙电动汽车行业发展及充电网络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未来,三峡国际将加强对新能源行业前沿技术的关注和研究,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利用各自资源,争取在氢能等相关领域加强合作,共同与国外先进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争取在新一轮能源革命中处于有利位置。

能源电力企业应积极寻找市场机遇,抓住绿色能源项目发展黄金期,积极研究国内国际相关监管要求,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优惠政策。跟随国家大政方针,高度重视自身绿色可持续发展,确定和把握真正有助于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融资机会,与国际绿色组织和相关机构加强合作。

本刊记者:能源电力企业如何用好“一带一路”绿色金融政策,做好绿色投资,促进业务高质量发展?

王禹: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让绿色成为基本底色,这需要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绿色投资以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一是主动把握市场机遇。未来五年,国际国内市场光伏和风电新增装机将大幅增长,国家大政方针也在逐步对“一带一路”绿色金融进行政策鼓励和政策倾向,比如央行、银保监会、中国绿金委、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先后出台了绿色信贷、绿色融资等相关标准和支持目录。国际上欧盟、ICMA(The 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等组织也先后出台了绿色金融相关分类标准技术报告和原则。

二是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企业应深入研究自身绿色融资所涉及的项目需求,透彻、全面归纳总结,为金融机构政策制定提供方向支持;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从公司治理、战略目标制定、金融机构内部政策偏向等方面,共同推动绿色融资制度体系和配套政策的落地和使用。

此外,也要积极支持和利用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债券、碳中和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天气指数保险、清洁能源保险、绿色设备保险等,以及低碳(零碳)发展基金、绿色科技基金等。

三是加强自身建设。绿色融资在给企业带来更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挑战。企业应快速适应迅速发展的绿色事业,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建设,包括大力实施公司和所属项目的社会环境评价和治理;制定自身配套的制度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使之满足国际国内政策要求;并将上述配套政策和制度细化落实到具体工作本身,融入公司企业文化,融入每个员工的血液中。

四是践行ESG理念。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已逐渐成为全球性议题。“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国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未来五年绿色化转型与发展定调,这对市场投融资主题是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引。

ESG(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是开展绿色金融、碳中和投资的重要抓手,它主要关注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外部性和公司治理方面的表现,其中“E”包括公司在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对气候变化所作出的贡献,与减少碳排放直接相关。对电力能源企业尤其是我们清洁能源企业而言,本身就是在用绿色、可持续的能源实现压降碳排放,为逐步变革能源供给结构贡献力量。

在践行绿色发展的同时,企业也应按照满足特定环境信息披露要求,主动向社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做好环境和社会治理。比如用ISO标准按年定量统计公司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包括电力、废纸废料和飞行差旅等,并进行披露。

另外,作为衡量企业可持续经营内生能力的综合指标,企业在践行绿色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可将ESG纳入战略转型和创新运维的议程中来。鉴于其国际化特点,企业可将ESG作为联结国内外投资者的通道,建立有效的投资者关系管理,从而促进多方利益关系者的认识统一,以保证“碳中和”路径在执行时的理念和行动和谐一致。同时,积极调动和协调各方主体的专业性优势,在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的同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升整体投资回报,提高企业实现碳中和的达成效率。

时代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应对气候变化,对加快能源转型提出更为迫切的要求,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产业发展加速数字化转型等都将为三峡国际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国际环境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能源加速转型与创新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三峡国际将更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对冲风险挑战、用创新引领的方式开拓投资新局,推动企业在谋划对外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