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依然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英国专业咨询机构Ernst&Young连续五年推出的非洲国家投资吸引力指数(AAI)报告指出,埃塞俄比亚已取代尼日利亚成为非洲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国。但实际情况是,方方面面的问题依然不少。
腐败问题虽是非洲的普遍现象,埃塞亦不例外,不过比多数非洲国家要好很多。
税收负担:在制定具体政策方面,经常出现政策制定者不了解行业实际情况,对产业链条认知不足等问题,其中税收问题对中资企业影响最大。埃塞对产品税收政策制定比较宽泛,通则过多、细则过少,在具体政策执行过程中,税务和海关等官员存在执法自由裁量权较大、税收执法过当等问题,一些本该享受免税或者税收优惠的产品,反而被征重税,让外资企业十分头疼。有中企负责人抱怨,埃塞税务机关常有“溯及既往”的制度,比如他们可以随时用新的规定去审视企业过去的经济行为,一旦发现问题,也会实施高额补税以及巨额罚款和罚息。
货币贬值: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迷影响,埃塞咖啡等农产品出口创汇疲软。英国《金融时报》最新的数据显示,埃塞目前的外汇储备为30.83亿美元,而外债则累计231.67亿美元。攀升的贸易赤字影响着埃塞的偿付能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埃塞从2017年开始,逐步迎来外债还本付息高峰,国家债务风险加剧。
面对外债压力和外汇储备下降,埃塞希望通过本币贬值以刺激出口。2017年10月11日,埃塞本币比尔兑美元汇率官价突然从前一天的23.4:1贬至26.91:1。这意味着,一夜之间,埃塞的货币贬值15%。这对外资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由于埃塞有严格的外汇管制,正在执行的各种工程承包和投资类企业的当地货币收款也迅速贬值。
具体建议:
第一,园区建设不是越多越好。目前,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海外产业园区已经多达56块,但真正良性运行的可能只是个位数。需要对产能合作与产业园区发展做系统剖析,避免“一哄而上、一抢而光、一拍而散”的情况发生。
2015年底,埃塞俄比亚政府出台第二个“增长与转型”计划,以发展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埃塞政府学习中国的做法,希望以工业园的方式带动该国工业化发展。埃塞政府计划投资建设14个工业园,并鼓励企业投资建设其他工业园,预计总数20个左右。目前建成7个,但入驻企业较少。埃塞希望通过出口产品换取外汇。所以,埃塞很多园区的定位是要求企业是出口导向型的,设定出口比例下限为70%,入驻的企业数量自然更少。
多个中资企业在埃塞投资建设或运营工业园,如东方工业园、华坚国际轻工业城、阿瓦萨工业园二期、德雷达瓦工业园等,这些工业园多半以中国企业和产业为招商对象,希望吸引中国纺织、服装和皮革产业、家居建材业、装备制造业、化工和医药业等领域的公司进驻园区,形成新的中资企业集群。笔者感觉,企业都在做或准备做园区,基本属于“简单重复”,导致园区饱和,企业是相互懈力,而不是形成合力。故此,建议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以及埃塞政府合作打造一两块示范园区,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提升入园企业的品质,对此可借鉴当年新加坡进入中国建的苏州工业园模式(可参见旧文《“一带一路”的新加坡思路》)。
第二,加强电力等关键痛点的合作。埃塞最大的问题是电力不稳定。该国一年只有三季,四个月小雨季,四个月大雨季,四个月旱季。埃塞俄比亚拥有丰富的水能,但开发利用率不足5%。埃塞官员强调,当前发生的停电现象并不是电力短缺造成的,而是老旧的输配电系统导致的,埃塞正在努力解决停电问题,升级电网和进行电网改造。中国企业在南亚的巴基斯坦以及东南亚的柬埔寨等国有很成功的电力合作经验,在中国企业的帮助下埃塞有可能成为东非的主要电力出口国。
第三,加强跨文化管理。中国企业强调勤奋,强调“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be lazy at work today, be busy for job tomorrow),但埃塞等非洲国家可能并不认同这种价值观。在首都的一个广场处,笔者看到一个硕大的条幅,用英语写着“work smarter,not work harder”(聪明工作,不是辛苦工作)。其实,上述两种文化可以并存,重在相互尊重、借鉴、促进。在心态上,中国人不应该在欧美人面前感觉“低人一头”,也不应在非洲朋友面前自恃“高人一等”,上述两种心态都不是文化自信,“一带一路”强调文明互鉴,要真正有助于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格局”。
当前西方国家对中国在非洲的“一带一路”建设非常关注,认为中国在输出模式、输出价值观,对此,我们不能太在意、不能不在意。不过,西方的鼓噪会触动很多非洲国家的敏感神经,比如有些官员,场面话说得漂亮,但从心底里不愿意说也不认同“中国标准”、“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因此,建议九月份的峰会照顾一下这些国家的心态,多采用诸如:“交流”、“沟通”、“合作”等中性词语,不一定非得要求对方进行立场表态或政治宣誓。
第四,加强政策沟通。笔者让中资企业选择,五通建设(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哪个问题在他们看来比较棘手、突出。很多企业家选择政策沟通是痛点: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与政府沟通不对等,且非洲政局变动频繁,今天谈成的事情,明天就作废了。
在9月份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建议选择一些成熟项目纳入政府间合作框架,政府直接谈,推动机制化建设,而不是让企业与政府谈,避免“朝令夕改”。有企业建议,成立“中非产能合作经济特区”,政府谈顶层设计,稳定企业预期,确保企业放手发展。经济特区不仅要实现经济红利,更要助益“有作为的政府、有能力的企业、有需求的市场、有秩序的社会”。
第五,关注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要鼓励更多的企业与人才扎根非洲,需要配套教育和医疗支持。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海外,都希望以政府的力量兴建海外的华人医院与学校。只有把教育和医疗等关键问题解决了,在海外工作的华人才能踏实工作,对人才扎根非洲是有助益的。
建议在非洲不同区域(如东非的埃塞、西非的尼日利亚等)建“一带一路”能力中心。目前,很多中资企业将员工派到中国培训,不仅成本极高,且回国后培育人员离开企业的比率极大。能力中心建设有助于解决非洲员工以及非洲官员对中国“一带一路”关键性问题的近距离认知,可以对标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盟《2063年议程》,将是中国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
在即将离开埃塞的时候,笔者让埃塞官员选择,但他们心目中,以下项目,他们满意度最高的是:1、亚吉铁路;2、亚的斯亚贝巴轻轨;3、东方工业园;4、其他。对方选择最多的是亚吉铁路,其次是东方工业园,再其次是轻轨。原因是亚吉铁路在对方看来真正实现了国家之间的联通,使内陆国家埃塞俄比亚联通了吉布提,从而有了出海口。这对后续项目的立项与建设有参考价值。
总之,中非产能合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非洲国家连产业工人都没有,需要进一步加强交流,增强对关键问题的了解。在笔者授课之前,埃塞官员原本以为一带一路就是道路相连,授课结束后他们明白了一带一路也是人文相通。因此,9月份的会议要选好故事、选好项目、选好切入点,告诉非洲朋友,“一带一路”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主义、不同于“送红包”,而重在共商、共建、共享。
最后,笔者相信“一带一路”一定有美好前程。在办公室谈论机遇,往往是越讨论、越感觉“一筹莫展”,走在路上,往往“柳暗花明”,“一带一路”需要“行者智见”。在文章结束时,感谢此行的团友,感谢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经商处刘峪参赞、李昊等工作人员,感谢参加座谈的所有中资企业,也感谢埃塞官员对“一带一路”的真诚评价。上面的朋友不仅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甚至字斟句酌地帮我完善全文,看到密密麻麻的修改轨迹,让我感动、钦佩不已。
来源:一带一路百人论坛
专家专栏:赵磊,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商务部“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专家组专家、中央企业青联委员、中央党校“一带一路”重点研究课题主持人,【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首席专家。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络智库”专家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