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世界面临多重危机,通货膨胀加剧、单边保护主义明显上升、政治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引发一系列深度关联的全球风险,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也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时期,存量风险集中释放,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为解析行业风险形势,把握世界风险变局,促进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发展,继2022年首次推出后,2023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再度推出年度对外承包工程行业风险概览。本次风险概览对2023年度中国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整体风险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通过对会员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按照受访对象对风险严重性的打分,列出十大风险点,并根据得分分布情况进行加权,计算出单个风险的程度百分比。本文将按照风险程度从高到低进行重点分析和阐述,并从外部环境风险层面和企业经营风险层面探讨年度风险变化,希望能够为会员企业在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中有效识别、管控和应对风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023年度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十大风险点

一、市场竞争加剧及其衍生影响(风险程度:89%)

在国内外竞争加剧的双重挤压下,竞争加剧及其衍生影响仍为行业面临的最突出风险,中国企业海外市场空间收窄,利润率下滑。外部竞争方面,发达国家进一步强化基建领域的全球布局,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下,市场有效需求减少,对中国在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承包工程业务产生潜在的“挤出效应”;同时,部分项目所在国施行本国保护政策,增大中国企业市场准入难度。内部竞争方面,近年来,除央企和地方国企外,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也纷纷“走出去”,中国企业之间业务同质化日趋严重,竞相压价及低价中标现象加剧,未经系统调研和考察的报价无法覆盖长期风险及不可抗力事件,降低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并压缩其利润空间。此外,部分项目低价中标后,因资金不足在追加投资上同业主纠纷不断,不利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二、国际化经营风险凸显,中企运营模式亟待转型(风险程度:76%)

世界经济发展趋缓与地方保护主义交织共振,国际化经营风险凸显,中国企业普遍运营模式单一,业务转型能力有待提升。当前,多种宏观风险交织共振,东道国政策不稳定性更为突出,为保障项目的顺利施行,企业的属地化经营和运营模式创新更为迫切。然而,大部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属地化发展呈现“全而不深”的特征,虽在机构、人才、市场和品牌属地化等方面有一定的尝试,但未完全激发属地化发展的活力。同时,目前中国多数施工企业运营模式较为单一,并集中在准入门槛较低的业务领域,竞争较为激烈且利润率处于较低水平。在前期设计和后期维护管理上,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短板,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不足,因此亟待提高项目前期可研、设计的能力以及后期运维、管理能力,由单一的施工管理向投建营一体化模式转变。

三、恶性通胀及供应链重构导致企业成本激增(风险程度:73%)

恶性通胀下直接材料及人工费用大幅度上涨,供应链格局从“市场竞争安排”向“政治博弈驱动”转变,不稳定性攀升,侵蚀企业利润空间。2022年以来,受俄乌冲突影响大宗商品价格一度达到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高位,建筑材料价格飙升,设备和人力成本上涨幅度较大。同时,全球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当前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对外经济政策,更加强调国家安全、供应链弹性和关键供应自主性,去全球化趋势凸显。供应链格局从集中化转向多元化、近岸化、本土化,从市场化竞争转向政治权力角逐,相关成本激增,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

四、债务困境下融资环境收紧、融资成本提高(风险程度:68%)

债务困境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融资环境收紧且融资成本提高,企业融资瓶颈仍然突出。对外承包工程重点市场多为经济基础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的发展中国家,政府主导的主权类融资项目明显减少。融资环境及融资成本方面,2023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借贷成本仍居高不下,降低了其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财政空间,增加了陷入债务困境的风险。截至2023年6月,主权信用利差超过1000个基点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比例为25%,两年前仅为6.8%。债务违约国别的公共项目获取融资难度及融资成本骤升,主权融资项目陷入业主无力支付的困境,导致项目停摆或承包商垫资的风险加剧。融资渠道方面,企业融资渠道仍集中于以银行信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可利用的金融产品主要是出口信贷、主权担保贷款方式,较少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

五、汇率波动及外汇管制压缩企业利润空间(风险程度:68%)

美联储持续加息下,近一年内各国货币对美元大幅贬值,企业平抑汇率变动影响较为困难,部分国家外汇管制影响中国企业资金回流和利润指标。近一年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汇率频繁波动,然而,当前大部分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不接受汇率波动调价机制,企业平抑汇率波动影响较为困难,部分项目的利润尚不足弥补汇率波动导致的损失,迫使企业放弃利润率较低和建设周期较长的工程项目。同时,为防止资本过度流出,中东北非等国家外汇管制趋严,部分投资资金被冻结,给资金回流造成较大困扰,并影响企业利润指标。

六、ESG合规要求显著提升,极端天气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66%)

国内外ESG合规要求趋严加大企业转型挑战,极端天气频发造成工期延误和人员伤亡的风险。2023年,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日益加剧,国内外政府及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业主对企业ESG的合规要求持续提升,部分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中国企业提出绿色低碳等门槛性ESG审查要求。同时,中国企业坚定执行不再新建海外煤电项目的庄严承诺,但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业务规模尚无法弥补因退出煤电市场导致的空白,导致行业增长受限。极端天气影响方面,受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高温和干旱天气影响,部分国家出现较为严重的电力短缺现象,洪水、森林火灾自然灾害频发,导致人员伤亡;修复受损工程和设备耗费大量成本并造成工期拖延。

七、合规经营及诉讼风险攀升(风险程度:64%)

海外市场针对中国企业的合规监管趋严,企业境外经营的合规风险相较2022年攀升。近年来全球各国先后颁布合规管理相关的法案、指引等文件,合规监管趋严,承包工程企业在境外经营的过程中存在多层次、多环节的合规风险。同时,项目所在国法律体系和政策完善程度的差异导致中国企业面临的诉讼风险增加。随着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企业每年启动项目和服务业主日益增多,由于跨国跨区域特性强,海外项目在法律渊源、法律结构、诉讼程序上存在较大的差别。境外承包工程合同一般适用项目所在国法律,但受其完善程度和稳定性的制约,项目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分歧或争端在无法可依的情形下带来的诉讼风险上升。

八、政局动荡、政府失信等政治风险上升(风险程度:55%)

全球政治风险加剧,政局不稳影响行业市场规模和结构;部分国家传统安全事件频发,政府信用违约、国有化征收等风险有所攀升。2023年,尼日利亚、泰国、土耳其、希腊、阿根廷和巴基斯坦等国均举行立法或行政机构的选举,其经济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方向可能发生变化,影响国家政策对主要工程项目的支持力度,给项目实施带来成本增加、工期拖延及遭受罚款等明显的风险敞口。同时,部分国家政局动荡,社会安全事件频发,武装冲突严重区域面临市场开发搁置、在建项目停工等难题,对在建项目和人员安全造成威胁。此外,部分项目所在国对项目实施国有化、征收或不当干预,存在政府官员贪污腐败、政府缺乏信用或违约等现象,从而增加项目中断或终止的风险。

九、世界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有效需求明显下滑(风险程度:50%)

世界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对企业业务营收、品牌建设起关键作用的大项目数量减少,市场开发难度加大。根据IMF报告,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去年3.5%大幅下降至3.0%,非洲、拉美、西亚等重点市场集中的地区经济增速放缓,对企业业务营收、品牌建设起关键作用的大项目数量减少。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泛滥,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被削弱,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加剧,对外承包工程行业有效需求下滑,中小型基建项目多为多边机构出资、利润空间较小,对中国企业市场开发与项目执行均带来巨大的挑战。

十、美西方打压遏制不止,制裁风险及舆情风险长期存在(风险程度:45%)

国际关系复杂演变,美西方对中国企业的打压遏制不止,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环境恶化。美西方国家长臂管辖以及通过其主导的国际组织和多边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制裁有增无减,截至目前,进入美国“实体清单”的中资企业已经有1300多家,诽谤抹黑等舆情风险频发,企业海外发展环境恶化。2023年5月,G7峰会重提PGII计划,对冲打压“一带一路”倡议的意图明显。美国和欧盟通过“B3W”和“全球联通欧洲”等方案,强调价值观、高标准和市场化导向,提出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导致对外承包工程市场出现排斥中国企业的现象,使企业面临更高的安全审查、合规风险和舆情风险。

2023年度风险 VS 2022年度风险

相较于2022年,2023年行业面临恶性通货膨胀、政治风险上升等新的风险敞口,外部风险多元化、影响具象化,企业能力建设的迫切性及风险程度有所提升(详见下图)。

2023年区域差异化风险特征

跨国别、跨区域是对外承包工程行业的根本特性。为清晰认识不同国别和区域的风险差异,助力中国企业在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中提升风险管控能力,本次风险概览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风险特征进行总结提炼。整体而言,非洲、拉丁美洲、南亚地区风险程度最高,差异化风险涵盖财政、通胀、传统安全风险;西亚、中亚及蒙古、西欧、中东欧地区风险程度中等,差异化风险涵盖政局、政策、非传统安全风险;东南亚地区和港澳地区风险程度相对较低,差异化风险涵盖政策及ESG合规风险。

一、非洲、拉丁美洲、南亚

差异化风险特征:财政恶化、通货膨胀、传统安全事件频发。

(一)国家财政恶化叠加恶性通胀,债务压力提升企业融资难度

1.非洲:财政制度和管理体系薄弱,税收不足以偿还债务。以非洲地区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增长放缓和高通胀背景下陷入债务危机,外债规模逐年提升,加大当地中国企业基建融资难度。例如,加纳2022年负债率高达88.8%,政府收入七成用于支付债务利息,并于当年底暂停偿还大部分外债。同时,世界经济衰退、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导致能源粮食价格上涨等外部因素使得加纳2022年通胀率达到54.1%,导致本币大幅贬值,进一步加大债务压力。以上极大限制了加纳可以用于基础设施的公共资金,导致中国企业项目缺乏可持续的融资来源。

2.拉丁美洲:经济对外依赖性较强,长期陷于债务泥潭。拉丁美洲地区国家经济近年来持续低迷,资本积累不足与生产效率低下问题短期内难以改善,债务负担居高不下,当地中国企业面临融资可持续性风险。例如,阿根廷2022年外债达2680亿美元,占GDP比重约为42%,但外汇储备仅为354.5亿美元,外债相当于外汇储备的7.56倍,远超国际警戒线。经济结构失衡导致阿根廷经济内部缺乏造血功能,削弱了阿根廷政府的财政状况,导致财政收入缩水,加大通胀和汇率贬值的压力,偿债压力显著上升,对该地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融资造成影响。

3.南亚:外部冲击下经济失衡,本币贬值与外汇消耗助推国家财政恶化。南亚地区国家常年以美元举债,在加息周期和输入性通胀背景下本币贬值,进口开支加大,偿债压力攀升。例如,斯里兰卡2022年外债总额达415亿美元,占GDP比重为63.6%。当年底,斯里兰卡外汇储备仅为19亿美元,外储难以覆盖其短期外债,偿债压力巨大,使当地中国企业基建融资难题更加突出。

(二)政局动荡引发传统安全威胁,法规制度复杂提升合规风险

1.非洲:大选周期和内乱导致武装冲突和叛乱频发,政治不确定性抬升。2023年-2024年,随着非洲地区多个国家迎来新一轮大选,政局更迭及大选前后武装冲突将进一步加剧项目搁置风险。例如,埃塞俄比亚2020年由于政府推迟全国大选引发内战,持续三年的内战为政治局势带来不确定性,社会和政治动荡削弱了政府治理能力,中国企业在当地的人员和基础设施项目面临安全威胁和市场风险。

2.拉丁美洲:国家政党众多加剧政治碎片化,社会治安状况堪忧。拉美地区意识形态极化导致政府执政难度攀升,政局波动加剧。例如,秘鲁长期存在左右翼之争,五年内历经六位总统和两届国会,时任总统佩德罗·卡斯蒂略在2022年底被国会罢免后,该国抗议活动和暴力事件频发。秘鲁、墨西哥等国社会治安风险高企,贫困、社会分配不公以及走私、贩毒等问题导致有组织犯罪事件有增无减。

3.南亚:土地制度复杂严苛,合规与法律风险较高。历史上南亚封建社会的形成基于土地所有权,类封建土地制度在部分南亚国家延续至今,为企业在当地开展项目建设带来难题。例如,巴基斯坦土地政策较为复杂,所有土地的绝对所有权属于政府,个人只享有租赁权,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需同时满足全国性和地方性土地法律,一旦违规可能面临查封及扣留风险。同时,该国实施地契登记制度,土地交易文件和登记文件遗失情况严重,土地核查难度较大,增加企业合规风险。

二、西亚、中亚及蒙古

差异化风险特征:政局动荡、非传统安全威胁、本国优先政策。

1.西亚:政局动荡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叠加交织,恐怖主义风险抬升。西亚国家历来是宗教纷争和民族矛盾的热点地区,政权更迭和民众运动频发。例如,土耳其在2023年大选之际屡次发生抗议及冲突事件。同时,该国内部存在多股恐怖势力,导致以宗教信仰为由的暴力行为有增无减。库尔德问题及巴以冲突更是加剧西亚地区安全风险。

2.中亚及蒙古:外商投资限制严苛,企业经营成本较高。中亚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各国实施资源保护政策,在吸引外商投资时较为谨慎。例如,哈萨克斯坦限制外资参与矿产、土地投资等,相关领域外资参股不得超过50%。蒙古国同样对矿产领域设置高门槛,外资参股超过49%的矿产投资都需提交国家议会批准。同时,蒙古国部分地方政府通过修订现有法律加强外商投资限制的情况时有发生,种种限制措施导致在蒙古国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逐年减少。

三、西欧、中东欧

差异化风险特征:俄乌冲突下的制裁风险、ESG合规风险。

1.西欧:俄乌冲突影响欧盟对华政策,企业制裁风险提升。美西方国家长臂管辖,通过其主导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多边机构以国家安全、生态环保、劳工权益等为由对中国企业进行制裁,加大了中国企业在该地区项目获取融资、投标竞标以及建设经营的难度。2022年以来,欧盟多次以俄乌冲突为由对中国企业实施打压和限制,影响企业经营。

2.中东欧:当地市场HSE标准严苛,企业环保与合规成本较高。中东欧国家普遍重视健康、安全与环境(HSE)标准,对于劳动保护、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极为严格。中国企业一旦违规,可能面临整改、索赔甚至停工风险。

四、东南亚、中国港澳特区

差异化风险特征:政策风险、ESG合规风险。

1.东南亚:领土争端抬升政治不确定性,企业面临政策风险。部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端、反华势力等问题,同时东南亚各国党派众多,不同党派执政理念及政策方向不同,政策不稳定推升企业经营风险。

2.中国港澳特区:城市亟待可持续发展转型,企业面临ESG合规压力。根据香港发展局制定的《香港2030+规划》,香港正处在转型发展的阶段,将逐步增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注。香港未来的发展规划将兼顾环境与生态,重点领域包括土地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及水资源保育等。因此,参与当地项目建设的中国企业同样面临转型挑战,对企业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

2023年,存量风险集中释放,宏观环境中不安定因素增多,对行业发展带来直接影响,政治风险和ESG合规风险凸显,市场竞争加剧叠加利润率下滑,企业风险缓释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一方面,企业应以建立合规管理体系为底线,强化ESG风险管理,以应对日益严格的合规及ESG管理要求;同时,企业应在运营模式、管理、技术多维度创新,摆脱低价竞争思维,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针对区域差异化的风险特征,呼吁政府部门完善相应的专项支持政策,如对通货膨胀过高或汇率波动严重的区域提供针对性的补贴政策。针对企业融资难题,呼吁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丰富对外承建保险体系险种,帮助企业提升风险应对能力。针对市场竞争及美西方制裁等风险,呼吁行业组织引导行业自律,维护竞争秩序,并协助打造“中国建设”品牌形象,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

一、企业应以建立合规管理体系为底线,强化ESG风险管理

中国企业需建立健全合规及ESG管理体系,充分了解、熟悉和应用国际通行的ESG标准,尽可能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关切。对外承包工程因地区、行业、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差异,企业面临的合规风险具备较高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企业可根据中国政府部门出台的《企业境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等文件,在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项目履约等方面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同时,企业应对东道国的文化习俗、生态环境、劳工标准等进行尽职调查及影响评估,重视当地社区、员工、供应商、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需求,结合自身实际以及东道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制定ESG风险管理措施。 

二、企业应在运营模式、管理、技术方面多维度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

中国企业应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及水平,培养属地化人才队伍,推行项目精细化管理,摆脱低价竞争思维,提高国际化水平。先进的工程技术、创新型的运营模式和复合型的人才队伍是企业提升竞争力水平和降低成本的重要路径。技术能力提升方面,企业可借助国际性学术组织和会议等外部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并设立专项研发费用,以完善的创新机制推动创新。运营模式方面,企业应建立差异化运营理念,积极探讨投建营一体化、三方合作等新的合作方式,向产业链高端渗透。属地化人才培养方面,企业可建立国内外的轮岗机制和导师负责制,培养高精尖属地人才。

三、呼吁政府部门加强市场管理规范,针对差异化风险出台专项支持政策

呼吁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完善法规起到监督和引导作用,针对不同区域的差异化风险完善对外承包工程业务的优惠及专项支持政策。

一方面,强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政策协调、发展引领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中的协调把关作用,进一步梳理、细化各部委有关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模式、拓展业务新增长点。

另一方面,对于当前中国企业在不同区域面临的差异化风险,呼吁政府提供更为精准、直接的纾困政策和帮扶措施,如针对性为非洲及南亚等融资难题突出地区的项目,在信贷、保险和外汇收付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针对欧洲地区面临的制裁风险,呼吁政府完善应对西方制裁的方案,指导和帮助驻外人员做好制裁引发的风险应对及与当地政府、新闻媒体等沟通与协调工作;针对西亚等地区因本国保护政策而攀升的经营风险,呼吁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及国际税收补贴。

四、呼吁金融机构创新融资模式,丰富对外承建保险体系险种

呼吁金融机构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融资、银团融资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并针对新增风险进一步丰富对外承建保险体系险种。呼吁金融机构坚定加大境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通过项目融资、股权融资、银团融资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从共建“一带一路”大局出发减少或降低对于担保和抵质押的要求,给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扶持。同时,积极考虑对主权债务已达上限及已现实违约的国家制定有针对性的还款政策,对已经审批放款,目前在建、甚至已经接近建成的项目,应尽快恢复放款。

此外,建议金融保险机构精简审批流程、公开审核标准,并就受战争影响的国家项目出台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以便企业及时研判科学决策。由于东道主国家政治环境多变、恐怖事件频发、政府违约等因素,致使中国企业在承包对外工程项目时面临着巨大的政治风险和安全隐患。呼吁保险机构将政府违约、延迟支付、司法腐败、战乱、恐怖袭击等风险事件,纳入到海外投资承建的承保范围,丰富对外承建保险体系和险种,最大限度地保障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五、呼吁行业组织协助打造“中国建设”品牌形象,提升中国企业竞争力

呼吁行业组织引导行业自律,维护经营秩序;同时,与国际机构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为树立“中国建设”品牌形象发挥积极作用,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针对中国企业在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中内部竞争激烈的问题,建议行业组织发挥引导作用和协调机制,促进中国企业的良性竞争和有序合作,并引导企业强化境外风险防控,为企业提供风险评估、信息预警及安全培训等定制化服务产品。同时,建议行业组织立足行业特色,主动对接国际组织和各利益相关方,宣传中国承包商在履行社会责任、开展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鲜活案例,塑造“中国建设”良好品牌形象,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