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储能行业
第一章 行业概况
1.1 简介
储能行业是现代能源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义上讲,储能是指通过一种介质或设备将能量存储起来,并在未来需要时释放出来的循环过程。储能技术涵盖了多种形式,其中电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是最为主要的类别。电储能由于其广泛的应用和技术的成熟度,成为了最主要的储能方式。
在电储能中,根据存储原理的不同,分为电化学储能和机械储能两大类。电化学储能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铅蓄电池和液流电池等,这些二次电池能够灵活地调节额定功率和存储电量。电化学储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消纳、峰谷价差套利、电力系统调峰调频以及不间断电源(UPS)等领域。然而,电化学储能也面临着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挑战,限制了其在部分应用中的推广。
机械储能则包括重力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等技术。与电化学储能相比,机械储能通常具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但其响应时间较慢,主要用于电力系统的调峰领域。由于其规模化和稳定性,机械储能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是大规模储能项目的首选,尤其是在电网调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储能行业也在逐步扩展其金融交易市场和工具。投资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储能行业的增长红利,如购买储能企业的股票、投资储能ETF基金、REITs单位,或参与储能项目的租赁服务。此外,金融市场还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和风险管理工具,如抵押支持证券(MBS)、信用违约掉期(CDS)、担保债务凭证(CDO)和储能公司债券等。这些工具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他们能够在储能行业的快速增长中寻求收益,同时管理投资风险。
随着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和储能技术的进步,储能行业的交易市场和金融工具预计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性金融产品的推出,投资者将有机会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参与这一充满活力的行业,为自身投资组合带来稳定的回报。
千际投行认为,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为能源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投资机遇。通过科学的投资策略和对市场的深刻理解,投资者有望在储能行业的长足发展中获得可观的收益。
1.2 行业发展
中国储能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反映了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中国储能技术的逐步成熟,也为未来储能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一阶段(2016年之前)是以抽水蓄能为主的时期。在这个阶段,中国的新能源装机量和发电量占比均较低,分别不足10%和4%。由于新能源的渗透率较低,对电力系统的影响相对较小,储能的主要需求来自电力系统的“削峰填谷”。当时,火电是发电的主要力量,虽然火电可以通过启停或减少燃料投放来调节输出,但这种调节方式成本高且效率低。因此,使用储能技术在夜间低谷时段充电,并在白天高峰时段放电,成为更为经济和有效的选择。由于当时电化学储能的成本较高,抽水蓄能成为了最经济的储能方式,占据了超过99%的市场份额。
图 通过储能进行削峰填谷原理图
第二阶段(2016年起)见证了电化学储能的崛起。随着新能源发电的渗透率逐步提高,尤其是在2015年中国的弃风弃光率分别达到了15%和14%,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被浪费的可再生能源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化学储能因其灵活的安装特点,逐渐成为解决弃风弃光问题的最佳技术途径。尽管如此,由于电化学储能在当时仍面临经济性差的问题,因此整体装机规模较小,直到2020年累计装机量也仅为3.3GW,仅为风光电累计装机量的0.6%。与此同时,电化学储能在电网侧的应用也开始尝试,并在2018年经历了一次爆发式增长,全年新增了600MW的电网侧储能装机。然而,2019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规将电储能设施的成本排除在输配电定价成本之外,对电网侧储能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不过,从长远来看,这一政策有助于促进合理的商业模式形成,并为储能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图 2017-2020 年我国电化学储能装机量
第三阶段(2021-2030年)预计是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量超过抽水蓄能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电化学储能将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电侧全面爆发。发电侧将继续依赖储能技术来促进新能源的消纳,地方政府也陆续出台了新能源配储政策,支持发电侧储能的发展。电网侧由于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储能将逐渐取代火电机组,成为主要的调峰调频资源。用电侧则通过储能实现峰谷价差套利,进一步促进负荷削峰填谷。据预测,到2025年,中国储能装机量需求将达到76GWh,较2021年增长率高达111%。
图 储能应用场景
第四阶段(2031-2060年)是储能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环节的时期。预计从2030年开始,风能和光伏发电将成为中国电力系统的主力,其发电量将占据总发电量的70%以上。然而,这些可再生能源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将对电力系统构成巨大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储能将通过其调节和容量价值,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提供重要保障。储能不仅将在新能源出力高峰期存储电能,取代退役的火电机组,在出力低谷期作为主力电源,还将在电力系统的尖峰负荷时段提供容量保障。
图 碳中和背景下调节储能功率需求
图 碳中和背景下容量储能功率需求
千际投行认为,中国储能行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从单一技术依赖到多元技术共存的演变过程。在未来,随着政策的持续支持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储能将在中国能源转型中扮演更加关键的角色,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1.3 行业现状
储能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正经历快速发展。2023年,全球储能市场几乎增长了两倍,创下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同比涨幅。这一增长是在价格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的背景下实现的,尤其是在中国,交钥匙储能系统成本比一年前下降了43%,两小时储能系统的成本为每千瓦时115美元,创下历史新低。全球新增装机容量达到创纪录的45吉瓦(97吉瓦时),并预计到2024年全球储能容量将首次增加超过100吉瓦时。这一增长主要由中国市场推动,中国将再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储能市场。
美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储能市场,德克萨斯州等地的州目标、公用事业采购和有吸引力的商户经济推动了市场的迅速发展。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家用电池仍将是主要的需求来源,尤其是在德国和意大利,以及奥地利、瑞士、比利时、瑞典、西班牙和英国等国家。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 (BNEF) 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市场将以每年21%的增长率增长,达到137GW/442GWh。这一增长主要由全球范围内的政策支持和补贴推动,如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托管授权、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及州级政策,以及欧洲、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拉丁美洲的新支持计划。
储能成本的下降是全球经济部署的重要推动力。其中,磷酸铁锂(LFP)电池的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LFP电池不使用镍,并且逐渐从使用镍锰钴(NMC)的锂离子电池中占据市场份额。LFP市场份额的增长得益于中国电池制造商的制造能力扩展,全球范围内的电池制造商也纷纷开始使用LFP制造储能系统(ESS)产品,包括韩国的LG Energy Solution和三星SDI、日本的松下和挪威的Freyr。据BNEF预计,到2030年,NMC的市场份额将降至仅1%左右。
在中国,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增长迅速。2023年新增装机规模达到21.5GW,预计到2025年累计装机规模将超过30GW。虽然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占主导地位,但其他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和液流电池储能也在快速发展,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华北、西北地区的新型储能发展较快,装机规模占全国50%以上,山东、内蒙古和新疆等省份的装机规模尤为显著。
图 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及增速
自2017年以来,中国储能行业保持了高增长态势,特别是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增长迅速,从0.39GW增长至2023年底的31.39GW,年复合增长率(CAGR)达到108%,行业规模在六年内增长近百倍。新型储能的累计装机容量占比不断提升,达到39.9%,相比之下,传统的抽水蓄能累计装机容量占比则下降至59.4%。截至2023年底,山东、内蒙古、新疆、甘肃和湖南成为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排名前五的省区。
图 中国储能累计装机规模结构变化趋势
2024年,新型储能首次被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国家对新型储能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在政策的持续推动下,2024年1月至4月,中国储能装机规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据CESA储能应用分会产业数据库统计,2024年前四个月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规模达到5.75GW/15.72GWh,功率同比增长66.95%,容量同比增长117.98%。特别是4月份,中国新型储能新增装机功率规模为1.98GW,同比增长31.66%,环比增长199.84%;新增装机容量为6.54GWh,同比增长90.10%,环比增长392.98%,新增装机规模持续加速。
图 全国新型储能月度新增装机规模变化趋势(项目数,右轴)
千际投行认为,随着全球储能市场的持续扩展以及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储能行业在未来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成本下降的推动下,储能将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柱。
第二章 产业链、商业模式及政策监管
2.1 产业链
储能行业的产业链涵盖了从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到下游的应用场景,构成了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生态系统。通过对这一产业链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环节的角色及其对整体行业发展的影响。
图 储能产业链
储能产业链的上游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和核心设备的供应,这一环节包括锂电材料、储能电池、储能逆变器(PCS)、电池管理系统(BMS)、能量管理系统(EMS)等。这些组成部分是储能系统的基础和核心。锂电材料为制造储能电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材料,而储能电池则是整个储能系统的关键部件,负责存储和释放电能。储能逆变器(PCS)在系统中起到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作用,是储能系统与电网连接的重要设备。电池管理系统(BMS)则用于监控、保护和管理电池,确保其安全运行并延长使用寿命。能量管理系统(EMS)负责监控和优化储能系统内的能量流动,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除此之外,上游还包括结构件、辅助材料和升压装置等,这些部件共同构成了储能系统的物理和电气基础。
在中游环节,储能行业的核心在于储能系统的集成和安装运维。这一阶段将上游提供的各类组件,如电池、PCS、BMS和EMS,集成为一个协调一致的储能解决方案。储能系统集成是确保这些不同部件能够无缝协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与此同时,储能系统的安装运维也至关重要,它涵盖了系统的安装、调试、日常维护和升级服务,保证了储能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
下游应用是储能行业的最终实现环节,涵盖了广泛的应用场景。这些场景主要分布在发电侧、电网侧和用户侧。在发电侧,储能系统主要用于平滑新能源的波动,提升发电效率,并提高电网的接入能力。电网侧的储能应用则包括调频、调峰和紧急备用等辅助服务,增强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用户侧,储能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自发自用和峰谷套利等领域,帮助用户降低用电成本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此外,储能系统还可作为厂备电等紧急情况下的备用电源,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通过对储能行业产业链的分析,可以看出各个环节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性。上游的原材料和设备供应为中游的系统集成提供了基础,而中游的集成与运维则决定了下游应用的效果和效率。下游市场需求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上游和中游的创新与发展。因此,储能行业的整体发展不仅依赖于单个环节的进步,更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和持续优化。
2.2 商业模式
储能行业的商业模式多样化,反映了行业在不同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下的灵活性和创新性。以下是储能行业常见的商业模式分析。
独立运营模式是储能行业的一种核心商业模式,储能项目作为独立的市场参与者,通过提供电力市场所需的各种服务,如调频、备用电源、峰谷削峰等来获取收益。这种模式的盈利主要依赖于储能系统对电力市场的灵活响应能力,以及市场对这些服务的需求。通过参与电力市场的交易,储能项目能够在电价波动较大的时段获取更高的收益,同时为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支持。
图 2023年国内多省市推进了促进独立储能商业模式成型的政策法案
与新能源融合模式是储能系统与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发电项目的结合,通过提高新能源的发电效率和电网接入的稳定性,来实现价值最大化。储能系统在这一模式中起到平滑新能源发电波动的作用,避免了因发电不稳定对电网造成的冲击,同时还可以在电价较高时段将储存的电能释放到电网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
需求侧响应模式是工商业用户通过储能系统进行负荷管理,以适应电价波动,降低用电成本的方式。在这一模式中,用户可以在电价低时储存电能,在电价高时使用储存的电能,或者参与电力公司的需求侧响应计划,获取额外的补偿收入。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帮助用户降低用电成本,还可以通过削峰填谷的方式缓解电网压力。
共享储能模式则是多个用户共享储能设施,减少各自的投资成本,通过储能服务租赁或共享使用权来实现成本效益。这一模式特别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或居民用户,能够有效降低进入储能市场的门槛,同时通过共享设施来提高储能设备的利用率,增加收益。
虚拟电厂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通过集成多个小型储能资源,形成一个虚拟电厂,参与电网调节和电力市场交易。虚拟电厂能够聚合分布式储能资源,集中调度和管理,在市场中发挥更大的集体效应。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小型储能设施的市场价值,还增强了储能资源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
技术多元化模式通过采用不同类型的储能技术(如锂电池、飞轮、压缩空气等)来满足不同市场和应用需求。这一模式强调储能技术的多样性,以适应不同的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通过技术多元化,企业可以在市场中占据更多的应用场景,从而提高竞争力。
项目融资模式则是通过项目融资、公私合营(PPP)等方式,吸引外部投资,分散项目风险,推动储能项目的实施。由于储能项目往往具有较高的资本支出和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这一模式能够通过金融手段减轻企业的资金压力,同时将项目的风险分散给更多的投资者。
千际投行认为,储能行业的商业模式灵活多样,能够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储能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资源和优势,选择合适的商业模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3 技术发展
储能技术在现代能源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根据技术路径的不同,储能形式主要分为电储能、热储能和氢储能三大类。其中,电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是目前最为主流的技术路线。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储能技术的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应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图 储能技术
在当前的储能市场中,抽水蓄能占据了全球及中国储能装机量的75%以上。这种技术通过利用地势高差在电力需求低谷时抽水至高处储存能量,并在需求高峰时放水发电,调节电力供应。然而,抽水蓄能技术受限于地理选址的要求,未来增长空间受到一定限制。因此,电化学储能逐渐成为储能市场的主要增长点,市场前景广阔。
在电化学储能中,锂离子电池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在全球及中国的市场占比均超过90%。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相对成熟的技术路径,成为了储能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除了锂离子电池,钠硫电池、铅蓄电池和液流电池等其他电化学储能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但目前它们在市场中的占比仍较小。此外,物理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和飞轮储能虽然具备独特的优势,但其市场占有率也较为有限。
热储能因其高能量密度、转换效率高和应用成本相对较低的特点,正在逐步成为未来大规模储能的重要力量。通过将多余的热能储存起来,热储能技术能够在需要时将热能转换为电能或其他形式的能量,为电力系统提供平衡和支持。氢储能则具备更大的存储规模和更长的存储时间,能够实现季节性的能源调节。尤其是通过甲醇储能技术,可以通过甲醇的氧化还原反应实现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这种方法不仅解决了氢储存和运输的安全问题,还具有高效节能和环保的优势,成为未来储能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中国的储能技术已经进入了成熟应用阶段。根据不同的时长进行分类,储能技术可以分为毫秒至分钟级、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以及数天至更长时间的不同应用场景。例如,毫秒级电网调频需求可以通过超级电容器储能和飞轮储能来实现;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的储能需求可以通过电化学储能、抽水蓄能和压缩空气储能来满足;而数天至更长时间的储能需求则适合利用燃料储能和氢储能。
图 新型电力市场下不同储能技术应用
不同的储能技术在电网调度中的应用各有不同。比如,超级电容和飞轮储能适用于毫秒级和秒级的电网调频,而电化学储能和抽水蓄能则更多用于电网的调峰任务。氢储能由于其存储时间较长,适合进行季节性的电力调峰。由于每种储能技术都有其独特的优缺点,因此在具体的电力市场需求下,需要对不同的储能技术进行选择和优化,以实现最佳的系统效益。
截至2024年8月,中国A股储能行业共有448家公司,其中有386家拥有专利授权。这表明,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扩展,储能行业正在快速壮大,并逐渐成为能源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千际投行认为,未来储能技术将继续在能源转型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各种储能技术将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推动全球能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4 政策和监管
储能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策和监管的支持和引导。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储能的政策环境正在快速演变,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国家能源局是储能行业的主要监管单位,负责制定和执行储能行业的政策与规划,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与此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宏观政策的制定和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确保储能行业与国家能源战略相协调。工业和信息化部也涉及储能设备制造业的监管,而市场监管总局则负责维持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此外,自律组织如中国储能协会和中国能源研究会,也在促进行业自律、技术交流和标准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法律法规方面,储能行业受多部法律法规的监管和指导,包括《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监管条例》以及《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等。这些法律法规涵盖了储能项目的规划、建设、运营和安全监管等多个方面,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23年被称为独立储能电站发展的元年,关于电力市场、容量补偿和容量租赁等政策密集出台,促进了独立储能盈利路径的拓宽,并加速了市场化进程。根据EESA的数据统计,2023年,国家及多地政府全年共发布了45条相关政策,这标志着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国家层面,2023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中国首个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电力现货市场基本规则(试行)》,对规范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和运营作出了部署。随后在2023年10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省级、区域级和省间电力现货市场的试运行时间节点,为各地电力现货市场建设指明了方向。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又发布了《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提出通过容量电价补偿的形式使煤电能够回收部分固定成本,这使得煤电的角色逐渐从发电主力转变为保供和调节性电源,为风光储能的发展让出了市场空间,进一步推动了储能装机容量的提升。
在地方层面,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了支持储能发展的政策。例如,2023年8月,河南能源监管办印发了《河南新型储能参与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规则(试行)》通知,支持储能设施参与电力调峰辅助服务市场,并对储能电站的准入要求、调峰辅助服务交易程序和补偿费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要求。2023年11月,内蒙古能源局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独立新型储能电站项目实施细则(暂行)》,提出按放电量给予电网侧独立储能示范项目最高0.35元/千瓦时的容量补偿,保障了储能项目的固定成本回收。2024年1月,河北省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制定支持独立储能发展先行先试电价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了独立储能项目的充放电价格政策和容量电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了容量市场建设。
千际投行认为,随着政策和监管环境的不断优化,储能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性政策,不仅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企业的盈利模式和市场竞争力创造了更多机会。在未来,储能行业将在国家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战略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三章 财务、风险和竞争分析
3.1 财务分析和估值方法
在分析储能概念板块的财务表现时,可以通过以下通用框架来系统地评估其财务健康状况和市场表现。首先,分析该行业的财务指标,包括营业收入及其增速、归母净利润及其增速、毛利率与净利率,以及ROE与ROA等。这些指标有助于了解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效率。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能够反映行业的市场需求和业务扩展情况,而归母净利润及其增速则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毛利率和净利率提供了关于企业成本管理和最终利润水平的洞察,而ROE和ROA则用于评估企业使用股东权益和总资产产生利润的效率。
在分析储能概念板块的市场表现时,可以将其与沪深300等基准指数进行对比,观察其涨跌幅和成交金额。这种对比分析有助于评估储能板块在市场中的相对表现,了解其是否跑赢大盘或落后于市场整体。涨跌幅能够直接反映市场对该板块的信心和预期,而成交金额则提供了关于市场活跃度和投资者参与度的线索。
在进行概念估值时,常用的估值指标包括PE(市盈率)- TTM(过去12个月)和PB(市净率)- MRQ(最近季度)。PE-TTM是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市场为获取未来收益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倍数。而PB-MRQ则提供了公司市值相对于其账面价值的关系,有助于评估企业资产的市场溢价或折价。通过这些估值指标,可以判断储能板块的整体估值水平,并与历史平均水平或其他行业进行比较。
此外,PE/PB Band分析也是一种常见的估值方法。通过分析PE-TTM和PB-MRQ的波动区间,可以判断当前的估值水平是处于历史高位还是低位,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PE/PB Band通常会结合历史数据来评估当前估值的合理性,并预测未来的可能走势。
在进行估值盈利分析时,通常会结合估值贡献、盈利贡献和对数涨跌幅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估值贡献分析可以帮助理解市场情绪和估值变化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而盈利贡献则反映了企业实际盈利能力对股价的支撑力度。对数涨跌幅则用于测量股票价格的波动性和投资回报率。
储能概念估值方法可以选择市盈率估值法、PEG估值法、市净率估值法、市现率、P/S市销率估值法、EV / Sales市售率估值法、RNAV重估净资产估值法、EV/EBITDA估值法、DDM估值法、DCF现金流折现估值法、NAV净资产价值估值法等。
千际投行认为,通过以上财务分析框架,可以全面评估储能概念板块的财务健康状况、市场表现和估值水平,从而为投资者提供更深入的行业洞察和决策支持。分析结果应结合市场环境、政策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进行解读,以确保得到的结论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
3.2 驱动因子
储能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这一趋势主要由以下几个关键因子驱动,包括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增加、应用场景的拓展、电力市场化改革、环境与社会因素、产业链的成熟,以及创新商业模式的探索。
首先,全球能源结构转型是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首要因子。随着全球各国对碳中和目标的达成共识,能源结构转型进入了加速阶段。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接入导致电力系统对储能技术的需求急剧增加,特别是电化学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由于其灵活性和效率,成为了可再生能源并网的重要保障。储能技术在支持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平衡供需方面的作用愈加显著,确保了可再生能源的稳定利用。
其次,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大幅提升了储能技术的商业可行性。电化学储能,尤其是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快速进步,显著降低了储能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成本,使得储能技术在各类应用场景中的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这种成本优势不仅推动了储能行业的规模化发展,也加快了技术在不同市场的渗透率。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也不可忽视。全球各国,特别是中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储能发展的政策,包括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市场准入便利等措施。这些政策不仅为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还激发了市场的活力。随着电力市场的日益开放,储能技术作为电力系统关键调节资源的作用愈发重要,市场对储能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应用场景的拓展进一步推动了储能行业的发展。储能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从传统的电力系统扩展到通信基站、数据中心、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并网、智能电网建设以及分布式能源系统中,储能技术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这种多元化的应用场景不仅增加了储能技术的市场需求,也为行业提供了更为广泛的商业机会。
电力市场化改革为储能行业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通过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和辅助服务市场,储能系统可以提供调频、调峰等多种服务,从而实现多元化的收入来源。这种市场化的改革不仅提升了储能项目的经济效益,也推动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环境与社会因素也是驱动储能行业发展的重要因子。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储能技术作为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关键技术,迎合了社会对低碳经济的需求,得到了快速发展的社会驱动力。
产业链的成熟为储能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从电池制造到系统集成,再到运营服务,储能行业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成熟的产业链不仅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效率,还为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最后,创新商业模式的探索为储能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共享储能、虚拟电厂等创新商业模式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储能项目的经济效益,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这些创新模式的探索为行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推动了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接受度。
千际投行认为,这些驱动因子共同作用,将推动储能行业在未来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储能行业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3.3 风险分析
储能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多重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对项目的经济性、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全面分析和有效管理这些风险对行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表 常见行业风险因子
首先,政策风险是储能行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储能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政策支持,但政策的变动可能影响储能项目的内部收益率。例如,“峰谷分时电价”政策的调整可能导致峰谷价差缩小,进而降低储能项目的盈利能力。此外,地方政府或国家层面的政策变化,如对补贴政策的调整或市场准入条件的变化,也可能对储能项目的经济性产生重大影响。
市场风险也是储能行业面临的另一大挑战。储能项目的成功运行依赖于稳定的市场需求和客户的履约能力。然而,如果业主方破产或违约,可能导致储能项目的负荷水平下降,进而影响项目的经济效益。此外,项目用地的产权不清晰或法律纠纷也可能导致项目无法顺利投产,从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在技术层面,技术风险主要集中在储能设备的运行安全性和电能质量上。电池的工作温度波动和设备的长时间运行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如电池过热引发火灾或爆炸等事故。此外,电能质量的波动也可能导致业主方的设备损坏或生产中断,给项目带来潜在的经济损失。
建设风险则涉及项目的合规性和不可抗力因素。储能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合规问题,如环保不达标或施工不符合相关法规,导致项目无法通过审批或验收。此外,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等不可抗力因素也可能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造成严重影响。
安全风险在储能行业中尤为突出。储能电站由于其存储大量能量的特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如火灾或爆炸,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加强安全监管和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是防范此类风险的关键。
成本风险也是储能行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储能系统的成本可能因技术进步、市场竞争和供应链变化而波动,从而影响项目的经济性。特别是在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企业可能面临成本上升的压力,进而影响盈利能力。
最后,市场主体地位风险指的是储能企业在电力市场中的地位可能因电力市场改革和政策调整而受到影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储能企业需要确保其盈利模式得到保障,避免因市场地位变化而导致的收入不稳定。
为有效应对这些风险,储能行业应采取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首先,加强技术研发,提高技术的安全性和充放电效率,减少技术风险。其次,建立规范和标准,制定储能技术和安全标准,确保行业健康发展。加强市场研究,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政府也应通过降低市场准入条件、提供财政支持如资助、补贴或税收减免等措施,促进储能行业发展。进一步推动储能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加快储能下游回收产业的建设。此外,完善储能标准体系,建立相关安全标准,并提高储能企业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其以新商业模式参与电力市场,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千际投行认为,通过全面识别和有效管理这些风险,储能行业可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
3.4 竞争分析
储能行业近年来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其背后的推动力来自于政策支持、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的增加以及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然而,随着行业的不断壮大,储能市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风险。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进行全面的竞争分析对行业的未来至关重要。
图 行业发展SWTO分析
首先,储能行业的最大优势在于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相关指导意见,为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些政策不仅促进了行业的快速扩展,也为企业的运营提供了稳定的政策环境。同时,储能技术,特别是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步,使得储能系统在效率和成本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其他储能技术如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和飞轮储能也在快速发展,进一步丰富了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此外,储能行业的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已经相对完整,涵盖了储能电池、变流器和管理系统等关键环节,为行业的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储能行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显著的劣势和威胁。首先,储能项目的高成本依然是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尽管技术进步有所缓解,但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的压力依旧存在,限制了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次,随着行业的发展,现有的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体系显得不够完善。这一缺陷可能导致储能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问题,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信任度。此外,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快速迭代也给储能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新进入者的不断增多可能引发价格战,而技术的迅速更新则要求企业持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否则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落后。
在这种背景下,储能行业也面临着许多发展机会。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加,储能技术作为调节电力供需平衡的关键手段,其市场需求正在不断扩大。电力市场的改革为储能行业开辟了新的商业机会,特别是在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等领域。此外,全球能源转型为储能企业提供了国际合作和市场扩张的机会。通过拓展海外市场和参与国际合作,储能企业有望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
截至2024年8月9日,全国储能行业共有447家上市公司,同比增加了2.05%,显示出行业的持续扩展。总市值达到了7.15万亿元,但同比下降了19.06%,表明市场在过去一年内经历了一定的波动和调整。尽管如此,储能行业在A股市场中的重要性依然较为显著,占据了A股总市值的9.54%,虽然同比略微下降了0.46%。
从公司上市时长来看,储能行业的上市公司平均上市时长为11年,其中最长的公司已经在市场中活跃了33年(中国宝安)。这表明该行业内有一定历史积淀的企业,同时也有较多新兴企业加入,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发展。
在上市板块的分布上,主板依然是储能行业的主要市场,涵盖了258家公司,占比57.72%。其次是创业板,有136家公司,占比30.43%,表明不少储能企业通过创业板渠道进入资本市场。此外,科创板作为近年来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板块,也吸引了39家储能公司,占比8.72%。
总体来看,尽管储能行业的总市值有所下降,但公司数量的增加和在A股市场中的占比表明,该行业仍然处于增长阶段,尤其是在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推动下,未来可能会继续扩大其市场份额。同时,不同板块的分布情况显示出储能行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涵盖了从传统主板公司到创新型企业的广泛范围。
3.5 中国重要参与者
截至2024年8月9日,中国储能行业中共有44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7.15万亿元。在这众多企业中,有几家公司凭借其在技术、市场份额和行业影响力方面的突出表现,成为行业的主要参与者。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0750.SZ)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制造商。公司专注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电池回收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宁德时代不仅在技术研发方面拥有显著优势,还设立了多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如电化学储能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其在储能行业的地位无可动摇,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车辆、储能系统和其他相关领域。
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600900.SH)是全球最大的水电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大型水电运营。长江电力拥有庞大的水电装机容量,其中国内水电装机占全国总量的17.34%。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的重要参与者,长江电力在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002594.SZ)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同时也积极拓展储能领域。比亚迪不仅生产新能源汽车,还涉足二次充电电池及光伏业务。其在储能市场的地位得益于其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广泛的市场应用,特别是在城市轨道交通和新能源并网方面,比亚迪的储能解决方案具有重要影响力。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000651.SZ)虽然以生产空调器闻名,但近年来也在储能和智能装备领域积极布局。格力电器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成为储能行业的重要参与者之一。公司在家电行业中的领导地位,以及其在储能领域的不断扩展,使其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601985.SH)则是中国核电领域的领军企业。公司运营着多个关键核电站,并在清洁能源领域具有显著影响力。通过核电站的运营和输配电项目投资,中国核电在确保能源安全和稳定供给的同时,也为储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这些公司代表了中国储能行业的主要力量,它们通过技术创新、市场扩展和政策支持,推动了储能行业的发展,为实现全球能源转型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企业在未来将继续引领中国储能行业的发展方向。
3.6 全球重要参与者
储能行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其中几家关键企业在推动行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LG Energy Solution, Ltd.(LG新能源,373220.KS)是全球领先的电池制造商之一。该公司专注于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的电池解决方案,由LG化学的汽车电池业务分拆而来,于2020年12月正式成立。LG新能源凭借其创新技术,包括全球首款量产的异型电池、三元正极材料的量产,以及高镍四元锂电池和硅氧负极材料的开发,展示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有多个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并与多家知名汽车制造商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如本田汽车和通用汽车。LG新能源积极拓展全球市场,并于2022年在韩国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其次,松下电器株式会社(6752.T)是一家历史悠久的全球性电子厂商,成立于1935年。松下不仅在家电和电子产品领域具有卓越的市场地位,还在储能领域有重要布局。公司通过其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其在亚洲市场的影响力。松下电器通过广泛的产品线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为全球储能市场提供支持。
此外,Samsung SDI Co., Ltd.(三星SDI,006400.KS)作为三星集团的重要子公司,成立于1970年,专注于生产电子材料和能源解决方案。三星SDI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占据显著的市场地位,产品广泛应用于移动设备、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公司不仅在动力电池领域有着强劲的发展,还拥有多项锂电池相关专利,是全球领先的锂电池供应商之一。
在新兴储能技术方面,QuantumScape(QS.N)以其研发的固态电池技术在行业内脱颖而出。QuantumScape成立于2012年,其固态电池技术基于固态电解质,与传统的锂离子电池相比,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高的安全性。该公司获得了比尔·盖茨和大众集团等知名投资者的支持,在固态电池领域具有潜在的革命性影响。
最后,FREYR Battery(FREY.N)是一家挪威的清洁能源电池生产商,致力于满足全球对高密度、具有成本竞争力的电池芯的需求。公司计划到2025年将电池产能提高至43 GWh,并利用挪威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和高技能劳动力,成为欧洲最大的电池供应商之一。FREYR Battery通过与24M公司签署技术转让协议,采用先进的半固态技术,以实现电池制造成本的降低并提高市场竞争力。
千际投行认为,这些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全球市场布局,正引领储能行业的发展,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四章 未来展望
储能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得益于技术进步、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技术创新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特别是电化学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高效率而成为市场的主导技术。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储能系统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预计未来将更具市场竞争力,推动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商业化进程。
政策环境的优化为储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支持政策,将新型储能定位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其在电力系统中的规模化应用。这些政策不仅包括研发支持和市场准入,还涉及电价机制和市场交易规则的完善,为储能技术的商业运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也在加速储能技术的创新和成本降低。
千际投行认为,未来几年中,储能行业预计将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多元化的应用场景,如发电侧的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侧的调频调峰以及用户侧的峰谷削峰等,将进一步拓展储能技术的市场空间。工商业储能和家庭储能等用户侧应用,预计将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随着电力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储能系统将能够更有效地参与电力市场,提供多样化的调节服务,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此外,安全和环保问题也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考量,促进储能技术向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向发展,为实现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支持。